..續本文上一頁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真正是自他兩利,沒有絲毫副作用。對這個要有信心,堅定的信心,決定不改變,入佛境界。
第四個,「次明往生正因,及世間果報,爲令行者生精進心,一念念佛,成就叁昧,決生彼國故」。彭際清這四句講得好。往生的正因,這比什麼都重要,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往生正因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斷惡修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這個容易記,將大乘佛法裏頭戒定慧叁學統統融入在其中。這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處世待人的態度,我們自己要掌握住。世間因果報應清清楚楚,我們斷一切惡,不受惡報。修一切善,修善還有障礙,修善還很辛苦,這是什麼?不是自己的業報就是衆生的業報,衆生沒福。我們修善不順利,衆生沒福報,或者是自己有罪業。修行,我們的福報已經增長,業障已經消除,但沒消幹淨,還有障礙,絕不能夠怨天尤人。自己有罪業要忏除,衆生有罪業,我們要修福給他去彌補,代他們忏悔,教他們忏悔,這個對。所以,令行者生精進心,只要他真正勇猛精進,精進的樣子就是一念念佛,成就叁昧,成就念佛叁昧。
我們常常說,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這就是念佛叁昧。叁昧是定,定在阿彌陀佛上,定在佛號上。起心動念想,想阿彌陀佛,念,念阿彌陀佛,這就行了!最好是把所有一切衆生統統想成阿彌陀佛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成一切都是阿彌陀佛,我們恭敬心生起來,傲慢心自然沒有了。爲什麼?我面對的是阿彌陀佛,我能對阿彌陀佛生傲慢心嗎?外面這個境界,我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我身體所接觸的,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這很容易入念佛叁昧。
下面,「准彭氏之說」,這就是以他爲標准,「要而言之」,他前面說了四句,「其首二則是勸願,亦即發菩提心也」,這前兩句,第叁句是勸信,第四句是勸行,令行者生精進心,一念念佛,成就叁昧,決生彼國,這是勸行。「止惡行善,而善中之王則是持名」。你想修善,你想積福,積功累德,斷惡修善,念這句阿彌陀佛,超過所有的方法。多少錢拿去做好事,不如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,這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爲什麼?做那麼多好事,你不能往生,你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。你這一句阿彌陀佛,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,比不上,怎麼比都比不上。記住,善中之善、善中之王是念阿彌陀佛。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,正是本經宗旨。「故雲正宗分」。我們這個本子底下有個括弧,「以上正宗分竟」,這個字要放在這一頁的最後一行,就是一0五0頁最後一行。放在這裏不行,這後頭還有這麼多,這個要放在最後。所以這個本子我要仔細看看,把它修訂一下,做成一個完善本子再流通。
「若約小本」,就《阿彌陀經》來說,「即是信願持名」。這個本子我們稱大本,大本是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;小本四個字,信願持名,信願就是發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。「兩本繁簡有差,而綱宗無異」,綱領、宗旨沒有兩樣。「靈峰大師論小本之正宗分曰」,靈峰是蕅益大師,就是《彌陀要解》,《彌陀要解》上說正宗分,它分叁大科,就是叁大段。第一個,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,正宗分裏頭第一段,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讓我們生起信心。第二段,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,第二段勸願,勸發願。第叁段,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。也是這個意思,都是教我們信願行,大本信願行,小本也是信願行。「信願持名,一經要旨」,大小兩本綱宗完全相同。
佛說小本,說一次,沒重複的,佛說大本,多次宣講。多次宣講講得不一樣,爲什麼不一樣?我們相信聽衆不一樣,佛是應機說法,聽衆不一樣,時間不一樣,處所不一樣。所以,結集經藏的時候很難得,把各處所講的統統都結集成經本。因此後世修學淨宗,就有會集的必要。有很多人反對會集本,他是別有用心,或者他所見未到。要知道會集是合乎邏輯的,世法、佛法沒有不講求廣學多聞,會集就是廣學多聞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是會集的,四十八願不是老師教他的,也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,他是去考察,現在的話叫調研,調查、研究十方諸佛刹土。舍其短,取其長,得到的一個結論,總結論就是四十八願。所以,四十八願是集一切諸佛如來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,這是集大成。極樂世界之所以殊勝、所以美好,沒有別的,就是說一切諸佛刹土的優點,它統統都在裏頭,它都有,一切諸佛刹土裏頭不善的地方它全沒有,這就是超勝獨尊,道理在此地。
今天這五種原譯本擺在面前,會集決定超過五種原譯本,五種原譯本裏頭精華、精彩的全在這個本子裏頭。其次、再其次的統統不要,統統不取,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裏面的精華,稀有難逢。佛講經的目的是什麼?無非教我們信願持名,不就這個意思!無論哪個本子都能夠做到信願持名,所以這就叫真經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