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,真正是自他两利,没有丝毫副作用。对这个要有信心,坚定的信心,决定不改变,入佛境界。
第四个,「次明往生正因,及世间果报,为令行者生精进心,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决生彼国故」。彭际清这四句讲得好。往生的正因,这比什么都重要,就是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这往生正因。在日常生活当中,断恶修善,改邪归正,端正心念,这个容易记,将大乘佛法里头戒定慧三学统统融入在其中。这是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世待人的态度,我们自己要掌握住。世间因果报应清清楚楚,我们断一切恶,不受恶报。修一切善,修善还有障碍,修善还很辛苦,这是什么?不是自己的业报就是众生的业报,众生没福。我们修善不顺利,众生没福报,或者是自己有罪业。修行,我们的福报已经增长,业障已经消除,但没消干净,还有障碍,绝不能够怨天尤人。自己有罪业要忏除,众生有罪业,我们要修福给他去弥补,代他们忏悔,教他们忏悔,这个对。所以,令行者生精进心,只要他真正勇猛精进,精进的样子就是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成就念佛三昧。
我们常常说,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,这就是念佛三昧。三昧是定,定在阿弥陀佛上,定在佛号上。起心动念想,想阿弥陀佛,念,念阿弥陀佛,这就行了!最好是把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想成阿弥陀佛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一切法从心想生,想成一切都是阿弥陀佛,我们恭敬心生起来,傲慢心自然没有了。为什么?我面对的是阿弥陀佛,我能对阿弥陀佛生傲慢心吗?外面这个境界,我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,我身体所接触的,统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这很容易入念佛三昧。
下面,「准彭氏之说」,这就是以他为标准,「要而言之」,他前面说了四句,「其首二则是劝愿,亦即发菩提心也」,这前两句,第三句是劝信,第四句是劝行,令行者生精进心,一念念佛,成就三昧,决生彼国,这是劝行。「止恶行善,而善中之王则是持名」。你想修善,你想积福,积功累德,断恶修善,念这句阿弥陀佛,超过所有的方法。多少钱拿去做好事,不如老实念一句阿弥陀佛,这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为什么?做那么多好事,你不能往生,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。你这一句阿弥陀佛,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,比不上,怎么比都比不上。记住,善中之善、善中之王是念阿弥陀佛。信愿就是发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专念,正是本经宗旨。「故云正宗分」。我们这个本子底下有个括弧,「以上正宗分竟」,这个字要放在这一页的最后一行,就是一0五0页最后一行。放在这里不行,这后头还有这么多,这个要放在最后。所以这个本子我要仔细看看,把它修订一下,做成一个完善本子再流通。
「若约小本」,就《阿弥陀经》来说,「即是信愿持名」。这个本子我们称大本,大本是八个字,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;小本四个字,信愿持名,信愿就是发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专念。「两本繁简有差,而纲宗无异」,纲领、宗旨没有两样。「灵峰大师论小本之正宗分曰」,灵峰是蕅益大师,就是《弥陀要解》,《弥陀要解》上说正宗分,它分三大科,就是三大段。第一个,「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」,正宗分里头第一段,说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让我们生起信心。第二段,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」,第二段劝愿,劝发愿。第三段,「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」。也是这个意思,都是教我们信愿行,大本信愿行,小本也是信愿行。「信愿持名,一经要旨」,大小两本纲宗完全相同。
佛说小本,说一次,没重复的,佛说大本,多次宣讲。多次宣讲讲得不一样,为什么不一样?我们相信听众不一样,佛是应机说法,听众不一样,时间不一样,处所不一样。所以,结集经藏的时候很难得,把各处所讲的统统都结集成经本。因此后世修学净宗,就有会集的必要。有很多人反对会集本,他是别有用心,或者他所见未到。要知道会集是合乎逻辑的,世法、佛法没有不讲求广学多闻,会集就是广学多闻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会集的,四十八愿不是老师教他的,也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,他是去考察,现在的话叫调研,调查、研究十方诸佛刹土。舍其短,取其长,得到的一个结论,总结论就是四十八愿。所以,四十八愿是集一切诸佛如来刹土真善美慧之大成,这是集大成。极乐世界之所以殊胜、所以美好,没有别的,就是说一切诸佛刹土的优点,它统统都在里头,它都有,一切诸佛刹土里头不善的地方它全没有,这就是超胜独尊,道理在此地。
今天这五种原译本摆在面前,会集决定超过五种原译本,五种原译本里头精华、精彩的全在这个本子里头。其次、再其次的统统不要,统统不取,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精华,稀有难逢。佛讲经的目的是什么?无非教我们信愿持名,不就这个意思!无论哪个本子都能够做到信愿持名,所以这就叫真经。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