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五三四集) 2012/9/27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534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一千零五十一页,第一行。科题,「流通分」。下面分五段,五大科,从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。念老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了简单的报告。
「全经三分」,就是三个大段落,第一个是序分,第二是正宗分,第三个是流通分。「灵峰大师云:此三名初善,中善,后善。序如首」,用人来做比喻,序分像是头部,「五官俱存」,眼耳鼻舌都在这上面,看到头就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人。正宗如身体,五脏六腑圆满无缺。「流通如手足,运行不滞。今是后语,后语亦善,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视也」。其实愈到末后愈重要,佛法如果不能流通,佛在世间就不能度众生,度众生全靠流通。这个经本之由来也有三分,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本成这一个本子,这就好比是序分,如首;黄念祖老居士会集注解,引用了八十三种经论,一百一十种祖师的注疏,这就像正宗分,脏腑无缺;我们今天在此地,搞的就是流通,把这个本子、把这个注解尽心竭力的流通,让世人都能够知道、都能够认识、都能够相信、都能够依教奉行,这就属於流通。如果没有流通,前面两个都是白做了,可见得流通关系不小。这是对於三分的认识。
五段,第一段「劝信流通」。我们看品题:
【非是小乘第四十三】
品题念老有注释,「本品经文,多是《唐译》」,五种原译本里面多半是采取《唐译》本。「其中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」,这两句是《宋译》本的,《唐译》本里没有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。「本品是流通分之首,独劝持名。正是会权归实,摄末入本」,这两句话《法华经》上讲的。《法华经》到最后,佛说出真话,佛说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」。说真的,真的是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佛,这是佛示现在世间他的本意,他真正的目的,帮助众生成佛,帮助众生圆满的觉悟。所说的三乘、二乘,二乘是大乘、小乘,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都是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真实说的就是一乘法。
一乘法,古大德所肯定的就是三部经,第一个是《华严》,第二个是《法华》,第三个是《梵网经》。《梵网经》没有翻到中国来,这是一部大经,流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,就是「菩萨戒品」,「梵网菩萨心地戒品」,只有一品。非常可惜,现在梵文原本也失传了,这些东西失传说明众生福薄。但是不要紧,只要这个法门能够流传下去,一切众生都能因此而得度脱,所以佛度众生的本愿依然没有丝毫变质。这个地方,非是小乘与第一弟子,到经文里面会细说。「会权归实,摄末入本」,这是世尊最后的遗教,告诉大家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,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归实,因为四十九年所说都是权说、方便说,不是真实说。教你断恶修善得人天福报,这不是真实的;教你证阿罗汉果、证辟支佛果,也不是真的;教你证菩萨果位,还不是真的;真的是教你成佛。成佛的《法华》,所以《法华经》说真的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。末,四十九年所说的是末,《法华》会上讲根本、讲真实。
《无量寿经钞》这里面说:「上来虽说万行往生。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」。这是真话!万行,无量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,都教给我们往生。生天,生四圣法界,生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这都是世尊引导我们一个阶层、一个阶层向上提升,像爬楼梯,没有到顶层,顶层是成佛之道。我们看佛的本愿,在哪里看?第六品四十八愿。弥陀的本愿也是一切诸佛的本愿,如果不是诸佛本愿,一切诸佛就不可能帮助阿弥陀佛流通这个法门。世尊当年在世,讲经只讲一遍,没有讲第二遍的,唯独这个法门,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是多次宣讲。经典里头明显证据,至少是三次以上。因为十二种原译本七种失传了,我们没有看到,如果那七种看到了,可能又发现跟现在五种本子里头完全不同的经文,那就是说明,那又是一次讲的。所以祖师判定至少三次以上,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发现。同时我们看到,一切诸佛没有不介绍这个法门的,其他的经教不一定讲,这个法门决定会讲,这就是诸佛如来的本愿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,无一不是希望众生在一生当中就证成佛道,在这里非常明显的体会得。所以意在众生,佛的意思都是在众生,希望众生能信、能愿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,你这一生就圆满成佛了。
「又黑谷《大经释》」,黑谷上人是日本净土宗最初的一位祖师,可以说净宗的始祖,在日本,就是法然上人。我在日本,法然上人的故居我去参访过,在冈山县。他的《无量寿经注解》,有几段话节录在此地,这念老节录在此地。「至流通」,经讲到流通分了,「初废助念诸行二门。但明念佛往生」。这个意思很明显,到这个地方纯真无妄,教我们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世尊多次宣讲这部经的目的就达到了。我们要深深去体会佛祖的慈悲愿力,对众生的爱护,对众生的摄受,恩德不可思议。「又云:准本愿故,至流通,初废诸行,归但念佛」,其他的行门都放弃了。在中国,我们看到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到晚年,把生平所学的全都放下,一心专念阿弥陀佛。莲池大师说,「三藏十二部」,这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,我不学了,让给别人去悟;「八万四千行」,行门,八万四千法门,「饶与他人行」,你们想修,很好,去修去,我放下了。经典放下了,行门放下了,一心专念弥陀求生净土,成为净宗一代祖师。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蕅益是第九代的祖师,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,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。
「可见弥陀本愿,实愿众生」,真真实实希望一切众生,「一向专念弥陀名号」。我们能体会到,不仅是弥陀的本愿,真实本愿,同时一切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都是这一个愿望。因为众生根性不相同,接引的时候不能不以方便说,所以开八万四千法门,无量法门。那些法门都不错,问题在哪里?问题不容易修成,都需要对著根性的人,上根利智才能成就,中、下那要有坚定的信心,勇猛精进,也能得几分,所以那个法门叫难行道。唯独净土是个易行道,它只要求三个条件。第一个,真正相信,信西方有极乐世界,信有阿弥陀佛。这第一个,你具足信心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信心难,前面我们差不多用将近十几个小时,经文里头全讲信这个字,断疑生信。我们都以为我们自己信了,其实认真一检讨,我们的信心很有限,疑心很重,所以虽念佛最后不能往生。不能往生,没有想到自己,我自己深信切愿了,为什么不能往生,怀疑佛在经上说的话有问题。
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我的老师章嘉大师,教给我一个衡量的标准,这个标准是什么?真正做到了,你就真正相信。只要你没有做到,你就要承认,你的信心不足、愿心不足,所以你有障碍。如果真信真愿,什么障碍都没有。你用功不会疲倦、不会累,日夜不休息,精神愈来愈好,那是什么?是信心的能量。有没有这种人?古时候有,现在也有,我们没见到。所以古人般舟三昧修的人多,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,九十天不睡觉,你说那个精神多好,精力充沛饱满。那是什么?那是信心的能量,得三宝加持。我们今天才拜几拜佛,才念几句佛号就感觉到累了,这证明什么?证明我们信心有问题、愿心有问题,不是别的,问题都在自己,不在外面。中国祖先说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,问题决定出在自己,不出在外头,外面找不到,你回过头来反省,真正改过自新。
可是信心怎么建立?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善根,一听到就真信、就没有怀疑,那是善根福德深厚的人,我们不是这样的人。那个善根福德过去生中多生多劫所修的,我们的善根福德比不上他们,现在只有一个方法,一定要多听经、多读经。古人常说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念上一千遍心就定了,心定了信心就生,用这个方法来补足我们的缺陷。听讲也是如此,不是听一遍、二遍、三遍就了事,我听过了,不行,你也得听上千遍,听上千遍怎么样?你开悟了。不是别人帮助你开悟,是你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,你妄念没有了、杂念没有了,清净心现前了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大彻大悟,是这么个道理。你要说经帮助我开悟的,那我念前面十遍、二十遍怎么不开悟?为什么一定要一千遍、二千遍?可见那个开悟不是经的问题,经是一个增上缘,是一种方法帮助你的,帮助你得清净心,帮助你把杂念念掉,帮助你把妄想念掉,杂念、妄想念掉了,真心就现前,真心用事就开悟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我们心定不下来永远不会开悟。这个话世尊在大小乘经里都说过,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最大的事情见佛、成佛,只要你把心定在一处,你就能做到,你就能见佛,你就能成佛。
所以,「今劝流通」,经讲到这个地方,这就是劝信流通,劝我们相信。「特显佛愿」,特别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本愿。「独倡持名」,倡是提倡,修行的方法不提倡别的,就提倡专念这句名号。这句名号是宝!三宝当中的法宝,无上的法宝,法宝之中的法宝,就这一句名号。名号功德不可思议,没有人知道,我们搞了几十年,逐渐逐渐才明白了,这个明白得来不容易!得到之后自己醒过来了,摆在面前是一条成佛的大道,再不会走偏、再不会走邪了,从今往后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,亲近阿弥陀佛。我们自己明白了,那要报佛恩、要报祖师的恩,怎么报?自己真干,还得「普劝流通」。希望所有学佛的人,都把这事实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他一生决定成就,不会再走弯路了。「故称为后善」,最后流通分跟初善、中善、后善同等,没有差异。
我们看下面这段经文,「举十方已生者劝信」。你看看十方世界,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!我们看了之后,自然就会生起信心。请看经文:
【佛告慈氏。】
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