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四集

  淨土大經科注  (第五叁四集)  2012/9/27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7-0534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千零五十一頁,第一行。科題,「流通分」。下面分五段,五大科,從四十叁品到四十八品。念老在這個地方給我們做了簡單的報告。

  「全經叁分」,就是叁個大段落,第一個是序分,第二是正宗分,第叁個是流通分。「靈峰大師雲:此叁名初善,中善,後善。序如首」,用人來做比喻,序分像是頭部,「五官俱存」,眼耳鼻舌都在這上面,看到頭就知道這是什麼樣的人。正宗如身體,五髒六腑圓滿無缺。「流通如手足,運行不滯。今是後語,後語亦善,不可因其非正因而忽視也」。其實愈到末後愈重要,佛法如果不能流通,佛在世間就不能度衆生,度衆生全靠流通。這個經本之由來也有叁分,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五種原譯本成這一個本子,這就好比是序分,如首;黃念祖老居士會集注解,引用了八十叁種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的注疏,這就像正宗分,髒腑無缺;我們今天在此地,搞的就是流通,把這個本子、把這個注解盡心竭力的流通,讓世人都能夠知道、都能夠認識、都能夠相信、都能夠依教奉行,這就屬於流通。如果沒有流通,前面兩個都是白做了,可見得流通關系不小。這是對於叁分的認識。

  五段,第一段「勸信流通」。我們看品題:

  【非是小乘第四十叁】

  品題念老有注釋,「本品經文,多是《唐譯》」,五種原譯本裏面多半是采取《唐譯》本。「其中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」,這兩句是《宋譯》本的,《唐譯》本裏沒有。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「本品是流通分之首,獨勸持名。正是會權歸實,攝末入本」,這兩句話《法華經》上講的。《法華經》到最後,佛說出真話,佛說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」。說真的,真的是幫助一切衆生在一生當中成佛,這是佛示現在世間他的本意,他真正的目的,幫助衆生成佛,幫助衆生圓滿的覺悟。所說的叁乘、二乘,二乘是大乘、小乘,叁乘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都是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真實說的就是一乘法。

  一乘法,古大德所肯定的就是叁部經,第一個是《華嚴》,第二個是《法華》,第叁個是《梵網經》。《梵網經》沒有翻到中國來,這是一部大經,流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品,就是「菩薩戒品」,「梵網菩薩心地戒品」,只有一品。非常可惜,現在梵文原本也失傳了,這些東西失傳說明衆生福薄。但是不要緊,只要這個法門能夠流傳下去,一切衆生都能因此而得度脫,所以佛度衆生的本願依然沒有絲毫變質。這個地方,非是小乘與第一弟子,到經文裏面會細說。「會權歸實,攝末入本」,這是世尊最後的遺教,告訴大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歸實,因爲四十九年所說都是權說、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。教你斷惡修善得人天福報,這不是真實的;教你證阿羅漢果、證辟支佛果,也不是真的;教你證菩薩果位,還不是真的;真的是教你成佛。成佛的《法華》,所以《法華經》說真的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。末,四十九年所說的是末,《法華》會上講根本、講真實。

  《無量壽經鈔》這裏面說:「上來雖說萬行往生。望佛本願,意在衆生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」。這是真話!萬行,無量法門、八萬四千法門,都教給我們往生。生天,生四聖法界,生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,這都是世尊引導我們一個階層、一個階層向上提升,像爬樓梯,沒有到頂層,頂層是成佛之道。我們看佛的本願,在哪裏看?第六品四十八願。彌陀的本願也是一切諸佛的本願,如果不是諸佛本願,一切諸佛就不可能幫助阿彌陀佛流通這個法門。世尊當年在世,講經只講一遍,沒有講第二遍的,唯獨這個法門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是多次宣講。經典裏頭明顯證據,至少是叁次以上。因爲十二種原譯本七種失傳了,我們沒有看到,如果那七種看到了,可能又發現跟現在五種本子裏頭完全不同的經文,那就是說明,那又是一次講的。所以祖師判定至少叁次以上,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發現。同時我們看到,一切諸佛沒有不介紹這個法門的,其他的經教不一定講,這個法門決定會講,這就是諸佛如來的本願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,無一不是希望衆生在一生當中就證成佛道,在這裏非常明顯的體會得。所以意在衆生,佛的意思都是在衆生,希望衆生能信、能願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,你這一生就圓滿成佛了。

  「又黑谷《大經釋》」,黑谷上人是日本淨土宗最初的一位祖師,可以說淨宗的始祖,在日本,就是法然上人。我在日本,法然上人的故居我去參訪過,在岡山縣。他的《無量壽經注解》,有幾段話節錄在此地,這念老節錄在此地。「至流通」,經講到流通分了,「初廢助念諸行二門。但明念佛往生」。這個意思很明顯,到這個地方純真無妄,教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世尊多次宣講這部經的目的就達到了。我們要深深去體會佛祖的慈悲願力,對衆生的愛護,對衆生的攝受,恩德不可思議。「又雲:准本願故,至流通,初廢諸行,歸但念佛」,其他的行門都放棄了。在中國,我們看到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到晚年,把生平所學的全都放下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蓮池大師說,「叁藏十二部」,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我不學了,讓給別人去悟;「八萬四千行」,行門,八萬四千法門,「饒與他人行」,你們想修,很好,去修去,我放下了。經典放下了,行門放下了,一心專念彌陀求生淨土,成爲淨宗一代祖師。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的祖師,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

  「可見彌陀本願,實願衆生」,真真實實希望一切衆生,「一向專念彌陀名號」。我們能體會到,不僅是彌陀的本願,真實本願,同時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都是這一個願望。因爲衆生根性不相同,接引的時候不能不以方便說,所以開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。那些法門都不錯,問題在哪裏?問題不容易修成,都需要對著根性的人,上根利智才能成就,中、下那要有堅定的信心,勇猛精進,也能得幾分,所以那個法門叫難行道。唯獨淨土是個易行道,它只要求叁個條件。第一個,真正相信,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信有阿彌陀佛。這第一個,你具足信心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信心難,前面我們差不多用將近十幾個小時,經文裏頭全講信這個字,斷疑生信。我們都以爲我們自己信了,其實認真一檢討,我們的信心很有限,疑心很重,所以雖念佛最後不能往生。不能往生,沒有想到自己,我自己深信切願了,爲什麼不能往生,懷疑佛在經上說的話有問題。

 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我的老師章嘉大師,教給我一個衡量的標准,這個標准是什麼?真正做到了,你就真正相信。只要你沒有做到,你就要承認,你的信心不足、願心不足,所以你有障礙。如果真信真願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你用功不會疲倦、不會累,日夜不休息,精神愈來愈好,那是什麼?是信心的能量。有沒有這種人?古時候有,現在也有,我們沒見到。所以古人般舟叁昧修的人多,般舟叁昧一期是九十天,九十天不睡覺,你說那個精神多好,精力充沛飽滿。那是什麼?那是信心的能量,得叁寶加持。我們今天才拜幾拜佛,才念幾句佛號就感覺到累了,這證明什麼?證明我們信心有問題、願心有問題,不是別的,問題都在自己,不在外面。中國祖先說得好,「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問題決定出在自己,不出在外頭,外面找不到,你回過頭來反省,真正改過自新。

  可是信心怎麼建立?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善根,一聽到就真信、就沒有懷疑,那是善根福德深厚的人,我們不是這樣的人。那個善根福德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所修的,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不上他們,現在只有一個方法,一定要多聽經、多讀經。古人常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念上一千遍心就定了,心定了信心就生,用這個方法來補足我們的缺陷。聽講也是如此,不是聽一遍、二遍、叁遍就了事,我聽過了,不行,你也得聽上千遍,聽上千遍怎麼樣?你開悟了。不是別人幫助你開悟,是你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,你妄念沒有了、雜念沒有了,清淨心現前了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大徹大悟,是這麼個道理。你要說經幫助我開悟的,那我念前面十遍、二十遍怎麼不開悟?爲什麼一定要一千遍、二千遍?可見那個開悟不是經的問題,經是一個增上緣,是一種方法幫助你的,幫助你得清淨心,幫助你把雜念念掉,幫助你把妄想念掉,雜念、妄想念掉了,真心就現前,真心用事就開悟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心定不下來永遠不會開悟。這個話世尊在大小乘經裏都說過,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最大的事情見佛、成佛,只要你把心定在一處,你就能做到,你就能見佛,你就能成佛。

  所以,「今勸流通」,經講到這個地方,這就是勸信流通,勸我們相信。「特顯佛願」,特別顯示出阿彌陀佛的本願。「獨倡持名」,倡是提倡,修行的方法不提倡別的,就提倡專念這句名號。這句名號是寶!叁寶當中的法寶,無上的法寶,法寶之中的法寶,就這一句名號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沒有人知道,我們搞了幾十年,逐漸逐漸才明白了,這個明白得來不容易!得到之後自己醒過來了,擺在面前是一條成佛的大道,再不會走偏、再不會走邪了,從今往後一個目標西方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我們自己明白了,那要報佛恩、要報祖師的恩,怎麼報?自己真幹,還得「普勸流通」。希望所有學佛的人,都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他一生決定成就,不會再走彎路了。「故稱爲後善」,最後流通分跟初善、中善、後善同等,沒有差異。

  我們看下面這段經文,「舉十方已生者勸信」。你看看十方世界,念佛往生的人有多少!我們看了之後,自然就會生起信心。請看經文:

  【佛告慈氏。】

  …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