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教堂有多少?他告訴我有四百多。我說那就是四百多個學校,如果每一個學校都有神父在那邊講經教學,一年羅馬就變成天主教精神文明的中心。這個對於整個世界有很大的影響,對於你們將來吸收信徒的話,大有幫助。這就看他肯不肯做了。
今年我訪問泰國,我向泰皇建議,泰國是以佛教爲國教,我說應該泰國做一個佛教的聖城,選擇一個適當的地方,把佛教的精神文明在這個地方落實,讓全世界人看佛教到你這來看。不是聽說的,是親眼看到的。這個小城的人民,修十善業道,學習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這《阿含經》裏頭有,從《阿含經》裏頭節錄出來編成課本,你就能做到。如果能接受大乘,大乘的六和、六度、普賢菩薩十願,那就做得非常的美滿。再能辦一個佛教大學,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,這對於泰國的利益太大了!他們的親王很想到香港來訪問,我歡迎他來。泰皇跟我同年,年歲大了,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。這位親王是皇後的弟弟,今年六十六歲,大概是皇後最小的弟弟,皇後今年八十歲,他六十六歲。每到一個地方,勸大家建一個聖城,辦一個大學培養弘法人才。宗教教育能普及到全世界,這個世界沖突就能化解,安定和平就能實現。這是一樁真實功德,好事情!這是佛法的流通分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幹。
好,我們回到注解上來看。「右段」,就是前面佛說的這句話,叫著彌勒菩薩,你看十方世界這些菩薩。『善獲利益』是什麼?就是往生極樂世界。他們很厲害,他們獲得了真實的利益,我們要學。「指前品中十方往生無量無邊諸大菩薩。彼等聞名往生,得大利益」。真正聽懂、聽清楚、聽明白了,信心生起來,願心生起來。「如前所引《論注》所雲」,《論注》昙鸾法師的,論是天親菩薩的《往生論》。所雲:「菩薩往生極樂,見阿彌陀佛,即與八地及八地以上諸大菩薩,畢竟身等法等。故雲善獲利益」。這一句太好了!我們以前沒有這麼肯定過,這個地方完全肯定了。菩薩往生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,他所得到的好處跟八地菩薩一樣,跟八地以上大菩薩一樣,這還得了!
我們在大乘經裏面看到,佛講到宇宙的源起,宇宙從哪來的,萬物從哪裏來的,生命從哪裏來的,我從哪裏來的,講到這些佛都說什麼人能知道?八地以上。八地以上,你見到了,這些奧秘你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,不是別人講的,你在定中完全見到。應化在我們這個世界上,有不少祖師大德,其實他們都是八地以上佛菩薩再來的,不是凡人。凡人怎麼可能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、不動念?這凡人做不到。真正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,圓教初住菩薩,距離八地還很遙遠。從下到上到八地,叁十七個位次。你看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這四十個位次,四十個位次,八地是最上面的叁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,最高的叁個位次,在那個等級上,他才能看到,才能真正明了。七地以下都是聽佛所說的,不是親證的,像我們今天看到經典上,我們是聽說的,八地是親證的。所以這些法身菩薩願意到極樂世界,就是這樁事情。他要不到極樂世界,親證這個境界要費很長的時間,不是短時間。那一往生他就證得,他要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他能不求往生嗎?哪有這個道理!把他自己修證的時間大幅度縮短,他很快就成佛了。所以畢竟身等,他的身跟八地或者是八地以上,平等;法等,他所證得的法跟八地或八地以上平等,故雲善獲利益。
「是乃舉十方往生聖衆往生得益」,他得的利益來勸導我們,「信樂發願」。我們要信樂,信要歡喜,要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向這些大菩薩們看齊。一定要知道他們能做到,我們也能做到,不是做不到。爲什麼?佛在《華嚴》上講得很清楚,我們要記住、要承當。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。我們聽了不可以說不敢當,不敢當、不承認,那你麻煩就大了。你要接受,我要承當我本來是佛。今天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就是見色聞聲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沒有別的。爲什麼要執著?爲什麼要分別?爲什麼要起心動念?沒有別人在指使你,沒有別人在操縱你,沒有別人控製你,完全是自作自受,與什麼人都不相幹。換句話說,要真正放得下。這個放得下還要顧及到這個世間倫理關系,不要做壞榜樣。壞榜樣,好了,我家庭都放下,什麼都不管了。外面人說學佛,你看學成這個樣子,這個佛不能學。對於家裏照顧,照顧得更圓滿,人家說學佛真好。心裏面放下,不是事上放下,事上要圓滿,心裏不著相,心地清淨平等。我們這個經題上告訴我們,心要清淨平等覺,用佛心來過日子,用佛心來生活,用佛心來工作、待人接物。佛心就是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我們自己的本心,自己的真心,人人都有。所以佛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」,就這個道理。
中國老祖宗說,雖然不是講成佛,跟成佛講的意思是一樣的。中國老祖宗講「人性本善」,人性本善跟佛所說的本來是佛是一個意思。善是什麼?善是佛,佛才叫善。不成佛你那個本善不圓滿,成佛本善才圓滿。我們老祖宗有如來智慧、有如來的德能,不是假的。所以在這個大時代,英國湯恩比博士知道,他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說過,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他懂,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真實智慧,真實利益。前面這品經,菩薩往生,意義不可思議。我們要知道世尊說這些話的苦口婆心,舉出例子來,事實擺在此地,你看這些大菩薩個個都求生淨土。我們看到事實真相,信心才堅固,才真正肯發心。
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贊念佛第一以勸信」。法門裏頭,無量無邊的法門,哪個法門第一?念佛第一。我們看經文:
【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得聞阿彌陀佛名號。能生一念喜愛之心。歸依瞻禮。如說修行。當知此人爲得大利。當獲如上所說功德。】
這都是如來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法語,贊歎念佛第一,來勸我們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。「聞佛名號」,這個名號不容易聽到的,聽到名號,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,歸依禮敬,如說修行,即得大利」,這個大利是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的。下面說,「當得經中所說往生之一切功德」,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全經所說的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功德,你全都能得到。前面看到諸菩薩往生,這還遠,這個貼近了,愈說愈近。聞佛名號包括讀誦、聽聞,讀經、聽經。這部經後面會說到「獨留此經」,將來佛法都滅盡了,最後只留這一部經,多留一百年。這是講佛的法運,到滅法的時候。
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。正法、像法過去了,現在是末法。可是佛在大乘經上,跟我們說出法運另一個說法,讓我們增長信心。那就是佛說的,在這個地區,在這個時代,有講經的人,當年釋迦牟尼佛講經,有聽經的人,在家、出家這些弟子聽經聞法,有依法修行的人,有證果的人,這叫正法。信解行證,統統具足,這正法。如果還有講的、有聽的、有修行的,沒證果,證果的人找不到了,這叫像法。有講的、有聽的,沒有人修行,當然更沒有人證果,這叫末法。如果講的人沒有了,聽的人沒有了,法就滅了,叫滅法。依大乘這個說法,我們就很幸運,我們今天在這裏有一起分享這是講,有聽衆,有聽的,也有念佛的,念佛是修行,有往生的,往生的是證果。換句話說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在這個地區是世尊末法裏面的正法。這個緣不可思議,真往生就真成佛,證果了。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。釋迦牟尼佛面面都給我們顧到,讓我們生起信心,生起歡喜心。
今天宗教要回歸教育,不回歸教育那就是末路。爲什麼?現在人確確實實沒有一個不受科學影響,科學搞了四百年,科學影響第一個是懷疑,跟聖學不一樣,聖人的學說,第一個是信心,科學是懷疑,懷疑才能發現問題。於是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動搖了,講得再清楚、再明白,沒有人相信。怎麼辦?一定要做示範,把修行的樣子做出來。這就是我到處勸導所有宗教要建立聖城,做出榜樣給人看,要辦學校,真正培養弘護人才。弘法的要訓練,護法的也要訓練,不能護錯了。實際講,佛法的興衰,關鍵在護持。像辦學校,護法的是校長,是管教務、管訓導、管總務的,這是護法。弘法的,弘法是教員、是這些老師,都得聽護法的。佛法能不能住在這個世間,關系在護持。以前寺廟裏面的叢林寺院,誰護法?內護是方丈住持、是維那、是首座、是當家師,他們護法,叫內護。弘法的是什麼?弘法是講經的法師。就像一個學校,重要的職員他護持,老師可以向外聘請,他是流動的,這是教員。我們才了解,過去佛法那麼興旺,弘護都盡到責任。今天護持佛法的人,他把講經教學、培養人才疏忽了,他只護持這個道場,把信徒掌握住,這個地方香火興旺,就認爲是佛法興旺,錯了。香火興旺不是的,要有真正人才,要真正認識佛教,佛教究竟是什麼,不能搞迷信。佛法修的是什麼、學的是什麼,不能不知道,我們才真正會有成就。
在一個人一生,可以說他把中國傳統的這些理念、方法,講得最圓滿、最清楚、最殊勝的是大乘經典上所說,中國人可以說綱領提出來了,佛經細說。朱熹宋朝人,編了一部四書,是宋、元、明、清這幾個朝代人人必讀。四書它的內容很像《華嚴經》,有理論、有方法還有表演,這是《華嚴經》無比殊勝之處。《華嚴》有道理,道理講得透徹;有方法,方法就是修學的次第。你看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這是講方法;後面還帶表演,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表演出來給你看,做出來給你看,這種教科書全世界找不到。朱熹這個四書,我相信他看過《華嚴經》,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的靈感,他也編一套。四書裏面講理論的是《中庸》,講方法的是《大學》,表演是《論語》跟《孟子》。《論語》是聖人表演,《孟子》是賢人表演。你看看,聖賢怎樣把這些理論方法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也就是用在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