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五叁五集) 2012/9/27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535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一0五叁頁,我們從第七行看起,第二句:
「據《選擇集》意,此一念即一念淨信;又即《叁輩往生品》中之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也。又《嘉祥疏》曰: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,明利深遠」。這個一念是以至誠心,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也是我們平常說一念無二念,一心無二心,這個一念功德確實無量。法然大師《選擇集》裏頭,一念就是一念淨信,這一念很不容易。念佛的人很多,得淨念的人不多,淨念就是本經所說的清淨心,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。能有一念淨信,就決定得生淨土,可見得淨念不容易。也就是《叁輩往生品》中之發一念心,念於彼佛,跟這是一個意思。「又《嘉祥疏》雲: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,明利深遠」,底下這一句說明了,「一念至信,修行發願,必生淨土,終得佛果,故雲無上」。我們在前面說過,一念心有兩種人,一種是善根深厚,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根福德,經上常說,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;第二種,過去生中當然有,有這個善根,但是不足。怎麼知道不足?這一生當中依然敵不過妄念,就是說妄念多於淨念。這個情形之下,這一生往生就沒有把握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不能不警覺的。
這一生如果不往生,決定是繼續搞輪回。輪回,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,生天了,可是天福享盡,他又到人間來了。然後則每況愈下,什麼時候再遇到這個法門很難說。遇到之後未必相信,雖有善根,如果沒有福德,就缺少增上緣,這修福重要。肯修福的人,幫助你的人特別多,幫助,一定要幫助你學佛,幫助你念佛,這是第一善知識。爲什麼?因爲念佛,你這一生能成就,學別的法門,你這一生未必能成就。所以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把念佛看作第一法門,這一品經裏頭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。人什麼時候真覺悟了,發一念心念阿彌陀佛,這一生決定生淨土,決定成佛,這是無上心,真覺悟了。真覺悟,死心塌地,心裏頭只有這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,什麼都放下了。再親的人都要放下,只有你到極樂世界,你才能照顧到生生世世家親眷屬。爲什麼?這緣最深的,佛不度無緣之人,無緣是他不聽你的。至親、眷屬、好友他聽你的,你才能幫助他。所以先要自己成就,自己不成就你就沒有法子幫助別人。現前的事往往我們想錯、看錯了,將這樣殊勝的法門當面錯過,又去搞六道輪回,很可惜。
一念至信,一念就是至信,至信就是一念,至信是堅定的信心,沒有懷疑、絕不動搖的信心。修行發願,修行是關鍵,行是行爲,錯誤的行爲、不善的行爲把它修正過來,叫做修行。什麼是正、什麼是不正,標准在哪裏?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標准。《無量壽經》裏頭有戒律,戒定慧叁學具足,專門跟我們講戒律,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,我們把它選爲晚課必須讀誦的經文。每天晚課反省,佛在經上所說的,我們有沒有做到?做到就是真修了,沒有做到,沒有修行。心行不端是往生的障緣,它障礙你,即使往生,也生到邊地疑城。邊地疑城是我們這個時間,地球上的時間五百年,不見佛、不聞法。什麼時候我們能夠發現不見佛、不聞法是苦,我們就真正嘗到法味了。見佛、聞法比吃飯重要、比睡眠重要,這才真正嘗到一點法味,勇猛精進能提得起來,萬緣放下可以能做得到。爲什麼?這味道嘗出來了。古人所說的,世味,就是天上人間,哪有法味濃!
什麼人才能嘗到法味?用真誠心就能嘗到。真誠心很不容易發。實在講真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、是我們自己的本性,並沒有丟失,只是有障礙,障緣排除了,自然就現前。我們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把障緣放下,這時候發願是真的,真心發願。我們現在是用妄心,妄心發願沒感應,真心發願有感應。必生淨土,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,信是真信,願是真願,行是真行,將來決定往生。真正之果報,終得佛果。這叫無上,就是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。
「又《選擇集》雲:以念佛而爲無上也」,這說得更幹脆、更直接,什麼是無上?念佛是無上,「乃至一念而爲大利也」。「是故經謂,若人能生一念喜敬之心」,歡喜心、恭敬心,這都是真心,「持名求生」。歡喜、恭敬是至誠心的德相,用這個心念佛求生淨土,經說『當知此人,爲得大利』,大利是什麼?『當獲如上所說功德』。底下解釋,「如上功德者,即經中所說,橫出叁界」,這是第一個大功德。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出不了,叁界就是六道輪回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「圓登四土」,怎麼說圓登?一即是四,四即是一。你生到凡聖同居土,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裏不一樣。生到那邊的人,人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是法性土,跟法性相應,所以說圓滿的你證得四土。「一生補佛」,一生當中決定證得等覺果位,等覺就是後補佛。「究竟寂光」就是圓滿成佛,達到究竟圓滿。究竟寂光是無上正等正覺,一生當中可以圓滿,找不到第二個法門,遇到真不容易。今天遇到,真正了解,我們會對這個法門感恩、歡喜,要學古大德,萬緣放下,一門深入。如果想學一切法門,到極樂世界去,不在這個地方耽誤時間。這個地方時間太有限了,愈是有限,愈感覺到可貴,不能夠浪費,完全用它來取淨土,這就對了。
下面這一段是「第一弟子」,愈來愈精彩、愈來愈貼近了,勸我們!請看經文:
【心無下劣。亦不貢高。】
這兩句是德行。
【成就善根。悉皆增上。當知此人非是小乘。於我法中。得名第一弟子。】
彌陀『第一弟子』,就是一心信願持名,這是彌陀第一弟子。不但是彌陀弟子,上面加第一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念老注解裏頭跟我們說的,『心無下劣』者,什麼叫「心無下劣」?「於自善根,能生信故」,你有自信心,你能夠信得過自己有佛性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你能信得過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你本來是佛,心就不下劣了。『亦不貢高』,下劣的心是煩惱,貢高的心也是煩惱。你是什麼心?你是清淨心、是平等心,煩惱攪和了,你的心不清淨了。「亦不貢高,明信佛智,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」。爲什麼沒有貢高?平等的。佛跟佛平等,沒有先佛、後佛,沒有古佛、今佛,先後古今是衆生妄想分別執著,從這兒來的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分別執著全沒有了,爲什麼?智慧開了,時間空間沒有了。時間沒有了,沒有先後;空間沒有了,沒有遠近。極樂世界裏頭沒有時間跟空間的概念,一切境緣無一不是就在當下。這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怎麼想也想不通,但這個是事實真相,現在人所說的宇宙的奧秘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宇宙奧秘全沒有了,統統揭穿了,這才能成就善根。
『成就善根』,「如《小經》六朝石刻本雲:以稱名故,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」。學佛的人都知道,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幫助我們往生,將這些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求生淨土。決定不貪人天福報,這個念頭要堅決,它就保證我們自己成就。對於人天福果,我們要學夫子那個心態,敬而遠之,我們尊敬,我們不要,絕不取人天福報。我們很清楚了解那是障緣,一沾染上,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變成福德。福享盡了,我們阿賴耶裏面無始無量的惡習種子它就起現行。所以人天福報盡了,叁惡道的果報就現前,這是必然的道理,不是很深的,人人都能聽得懂,都能體會到這個事情不能幹。
應該念佛,念佛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所以,覺明妙行菩薩勸我們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,這很有道理。說一句話是廢話,念一聲佛你在累積功德。真正明白的人、覺悟的人,他的佛號二六時中不中斷,他念成習慣,念熟了。我這一生遇到一個人,章嘉大師,他是密宗大德,他念的是咒,他是金剛持,口,你看他在動,沒有聲音。印光大師教我們用十念法,十念法就是從一到十,聲聲佛號清清楚楚,不要去計數,自然明了。佛號一句接著一句,從一到十,再從一到十,永遠都是從一到十,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到十。這個方法,妄想進不去、雜念進不去,念久了,心,清淨心出來了。這是印祖自己一生用的方法,他示現的是現前凡夫,給凡夫做個榜樣。凡夫念佛苦!有雜念、有妄想。一支香裏頭,中國古時候沒有這些時鍾,用什麼來算時間?燃香,短香一支香通常是一個小時,有長香一個半小時。所以佛門常講時間一支香,用這個來計時,念到淨念相繼。所謂淨念,不懷疑、不夾雜,相繼不間斷,這是真功夫。跟禅宗裏面修定,密宗裏頭叁密相應,用的功夫完全相同,比他們方便、比他們簡單、比他們容易,真正叫易行道。可是念佛成就,那個境界比禅、比密都高,所以這殊勝。
『悉皆增上』,是「淨念相繼,精進無已,故諸善根」福德因緣統統能增上,這個諸就是善根裏頭有福德、有因緣。「又《彌陀要解》雲」,這蕅益大師的話,「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」。我們這個世間的叁善道,六道裏頭叁善道是增上善業所感。十善業道,修上品十善,果報在欲界天。欲界有六層天,一層比一層殊勝,一層比一層清淨快樂,是增上善業所感。西方極樂世界同居淨土,是增上清淨善業所感,清淨善業是把人天福報放下,就清淨了。對人天福報還有貪染的,不清淨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,娑婆跟淨土你認識得愈清楚愈好,爲什麼?你真看破了。章嘉大師講的,你爲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。爲什麼沒看破?沒搞清楚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沒有看明白、沒有聽清楚,所以放不下。
劉素雲居士傳來的信息,她說我們現在距離十二月二十一不到叁個月了,所以她閉門念佛,什麼人都不見。電話都掐斷,不接電話,告訴大家別去找她,找不到她。這是什麼?警覺性高,時間愈來愈短,再不真幹來不及了。她說的話是真話,她這種高度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