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五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德因緣不可思議。

  所以「淨念相繼,乃等無間緣」,我們的念頭,聲聲都是阿彌陀佛,沒有改變,這叫等無間緣。「以佛號爲所緣境,乃所緣緣」。我們緣的,現在所緣的是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所緣的是西方極樂世界、是阿彌陀佛,是我們攀緣的對象。我們沒有別的想頭,就是想到極樂世界去,到極樂世界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幫助我們早一天成佛。就這麼一個念頭,很單純,沒有雜念。增上,這是總攝前面叁緣,親因緣、所緣緣、無間緣。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是增上緣,不得人身,聞不到佛法。得到人身、聞到佛法是增上緣,遇到好老師,遇到這樣殊勝的法門,這全是增上緣。

  夏蓮老爲我們整理這經本,終於《無量壽經》有個善本了。黃念祖老居士提供我們修學參考資料一百九十叁種,而且在一百九十叁種,對於我們每一句經文上有解釋的,都把它拈出來,編成集注,這也是增上緣。我們終於把淨土跟娑婆世界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堅定信心、願心,親因緣、無間緣起了作用。果報就必定生淨土,必定見阿彌陀佛,這果!『當知此人非是小乘』,「此人」就是前面所說一心念佛的人。因爲這個世間許許多多的人認爲,念佛求生淨土是自了漢,沒有慈悲心,只知道自利,不能弘法利生。說這些話的人很多,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有這一段經文,告訴我們,不是小乘,不是自私自利。不但不是,而且是佛第一弟子,這還了得嗎?

  「世多譏念佛爲自了,甚至鄙視」,這是我們看到的,古時候有,現在也有,「是則未了佛意」,這些人誤會了,不知道佛的真實意思。淨宗不是小乘,淨宗是教人人都成佛,人人在一生當中證得大圓滿,怎麼是小乘?所以未了佛意,不了解佛所說的意思,這是真話。「世尊金口親宣」,在這個會裏頭親自爲我們說出來,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不是小乘。「彌陀一乘願海,悉賜大白牛車,唯是一乘,何有二叁。故雲非是小乘」,這是念佛的人必須要知道的。爲什麼?外面這些誤會都足以動搖我們的信心,一個二個說,還沒有在意,說的人多了,心就動搖了。我們所知道的,在現前聽到很多例子,有許多人本來是學會集本的,聽說會集本不如法,很多人都說,他就放棄了,不要這個本子,甚至於把它燒掉;以前聽光盤,現在也把光盤燒掉,不在少數。如果我們把這段經文多多念幾遍,就明白了。

  彌陀一乘願海,對待一切衆生,修學的人,決定是清淨平等心對待,所以悉賜大白牛車。這是《法華經》上的比喻,比喻一乘法,一生成佛的方法,叫一乘。何有二叁,二是大乘、小乘,叁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都不是究竟法,是中途站,沒有達到終點。達到終點的這叫大乘,故雲非是小乘。聽別人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,對修學産生了懷疑,這都是善根福德不足,有大善根福德不會動搖。善根福德不夠怎麼辦?決定要多聽經,多聽經、多讀經。不用這個本子可以,《無量壽經》,包括這個本子在內,總共九種不同的版本。夏蓮居老居士說過,隨便依哪個本子都能得度。不妨先把九種本子統統看過,然後你喜歡哪個本子你就選哪個本子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佛親口所說的有五種原譯本,有叁種會集本,有一種節校本,是彭際清居士的,他只用了康僧铠的這一本,把它重新整理簡化,做爲一個節校本。所以,現在流通的有九種本子。丁福保有《無量壽經箋注》,這個書我以前有,可能現在放在澳洲。上海,丁福保他開了一個醫學院還是一個醫學診所,他們那邊印的。他用的本子就是用彭際清的節校本,做了個注解,也做得非常好。

  「佛複贊揚如是念佛之人,於我法中,得名第一弟子」,這個贊歎到極處了。「何以故?」爲什麼佛要這樣說法?「以念佛法門最爲第一故,最爲難信故。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能生實信,如教奉行,故稱第一」,這有道理的。名符其實的第一弟子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什麼時候發心都好,蓮池大師晚年發心,晚年真正覺悟了。於大小乘,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都涉獵了,都融會貫通了,到最後,全身放下,一心歸淨土,一部《彌陀經》,一句佛號,一心一意皈依極樂世界。這真正叫第一弟子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。真的,一切世間難信之法,一點都不錯,這佛說的。於這個法門能生真信,一絲毫不懷疑,能夠依教奉行。

  持戒念佛,第八品裏面講的善護叁業,這是修行的基礎。第一句說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。善護叁業在這個經上,佛把口業擺在第一,爲什麼?口業最容易造,多少人修積的功德都從口裏頭漏掉了,真可惜,功德保不住。所以,佛在這個經上把它排在第一,一切經我們常看到的是身口意,這個經是口身意。不同的排列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頭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真修,叁業清淨,身清淨、口清淨、意清淨,一向專念。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一心專念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這叫如教奉行。如教,教就是這部經,就是世尊在無量壽會這中間所說的,你都能夠信、都能夠理解、都能夠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,你全用上,這叫如教奉行。把淨宗的精神、彌陀的精神、彌陀的行誼,表演在日常生活當中,如來第一弟子,做一切修淨土人的好榜樣。如果有緣,有緣就要利他,沒有緣要自利。中國古人所說的,「進則兼善天下,退則獨善其身」,這個進退是緣分。我們現在曉得,念佛是彌陀第一弟子,佛自己說的。

  下面一段,「勸依教修行而勿疑」,懷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。請看經文:

  【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。】

  當時在會有這麼多人,特別是對『天人世間阿修羅等』,這欲界衆生。

  【應當愛樂修習。生希有心。於此經中。生導師想。】

  世尊在這個地方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,慈悲到極處。「右文複勸」,再勸,「尊重依止」,對法要尊重,依止就是依靠。我們依靠什麼來修行?要依靠這部經、要依靠這個法門。「愛樂修習本經所授之法」,這個經裏頭所傳授的方法,真正喜歡,學習這部經,學習,基礎就是讀誦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信心不夠的人,常常有疑惑的人,讀經太少、聽經太少。對於娑婆世界不認識,雖然苦,他沒有辦法出離;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信心,認識不清楚,所以這一生往往空過。遇到了空過,真可惜!遇不到空過了,還情有可原,遇到空過確實可惜。

  爲什麼遇到空過?總是自己業障在作祟,不是外頭障礙,外面力量不能影響你。外面這個障礙,你不接受就沒事,你要接受了就産生障礙。別人的毀謗、誤會、排斥、障礙我們不接受,都不會影響我們修行。縱然是在一個家庭裏面,家裏人都不喜歡,說我們搞迷信。其實,我們在家裏頭,把自己的本分事情都做得很好、很圓滿,家人都歡喜,覺得學佛不錯。自己表現不好,沒有依教奉行,讓家人産生反感。胡小林就是一個例子,剛剛學佛的時候不如法,家人都反感、都怕他。以後搞明白了,回去當孝子,父母都歡喜,整個人做一百八十度的回轉。父母問他從哪裏學的,怎麼學得這麼好?他講這是傳統文化,老人對傳統文化就羨慕了,老人與老人交往都贊歎傳統文化。傳統文化教出來的,個個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誰不喜歡?

  「《淨影疏》雲,是故已下,勸學此經。以此經中說無量壽,聞獲大利」。這個經裏面講阿彌陀佛,無量壽就是說阿彌陀佛,介紹阿彌陀佛的生平,介紹阿彌陀佛的願力、慈悲,介紹阿彌陀佛的學習。五劫修行,那個修行是參訪,中國佛法裏面叫參學,去訪問、去學習。取人之長,舍人之短,來成就自己,這叫真正參學。你不參學,自己不知道,自己缺點不曉得,沒有人告訴你。在古時候只有兩個人會告訴你,一個父母,一個老師。現在父母不敢告訴你,老師也不敢告訴你,這今天的社會。你真的有毛病,沒有人能告訴你。只有自己好好去學習,學孔老夫子所謂的「叁人行,必有我師」,那就是叫你要向群衆學習。他哪些長處,我看到了,想想自己有沒有,沒有,要跟他學習;他有些缺點,回頭想想我有沒有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如果有,趕快改過;沒有,勉勵自己不犯他那樣的過失。這樣學習的人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

  說老實話,佛法的修學就是這麼學成的,爲什麼?我們在《華嚴》上看到五十叁參,善財童子爲什麼能夠一生成佛?就是知道去發現自己的過失,把自己過失改過來,他一生成就了。阿彌陀佛五劫這麼長時間參學,建立了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建立到現在,說老實話,並不長久,佛在經上都說十劫。但是,這個十劫他成就多少人,值得了!他幫助了多少人圓滿成佛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還繼續在做,沒有停止過,每天講經說法,沒有中斷過。他哪有那麼多東西講?實在講他沒有東西,完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。自性裏面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一切都是無量。所以,無量壽佛這個名號就是自性的德號。我們要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就相信自性彌陀。我們的自性是彌陀的真因,彌陀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我們成佛也能成彌陀,爲什麼?我們有真因。你只相信一向專念,你的因果相應,你就能成就。千萬不要再搞其他的,搞其他的,你能往生,但是你有夾雜,你的因不純;換句話說,你到極樂世界,提升境界要費勁、要緩慢一些,沒有那些專修的人那麼樣猛利、那麼快速。

  所以在這個世間,六道裏頭,多生多劫養成這種習氣,這個習氣要放下,這不是好習氣。一定要相信,古今中外許許多大德、大成就者,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,他沒有學過,甚至於他根本就不認識字。他爲什麼什麼都懂?沒有別的,他只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就這麼個道理。他那種智慧叫無師智、自然智,不需要學習的,不是學來的,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;外面學來的,知識。因此,佛門裏頭重視開悟,不重視廣學多聞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於這個沖不沖突?不沖突。法門無量誓願學,不需要學,自然就學會了;只要見性,一看就會了、一聽就會了、一接觸就會了,哪裏是學來的!怎麼接觸?人家來提問題,別人問,你自然就解答,這智慧流出來了。不是智慧,你能解答得了嗎?阿羅漢的疑惑、辟支佛的疑惑、菩薩的疑惑來請教你,你都能跟他解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讓他覺悟了。

  從經教,這是一類衆生的根機,哪一類?用現在的話說,知識分子,要用這個方法來接引他。應以什麼法接引就用什麼法,活的,不是死的。佛教學活活潑潑,因人施教、因時施教、因地施教、因事施教。你要懂得這些,你把世界上所有宗教經典來看,你完全明白了。你知道每個宗教那些聖人是什麼?都是自性變現的,都不離開自性。明心見性才是真修,淨宗法門不例外。我們根鈍,業障深,知道在這個世間明心見性做不到。雖然說妄想分別執著要斷,我們斷不了,不是不想斷。對這一類的根機,佛才教你信願持名,專念佛號,你就能往生。生到極樂世界,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你的煩惱沒有了,你的業障也化掉。這個時候你智慧開了,聽佛講經說法一聞千悟,你會大徹大悟,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這個法門殊勝,讓我們在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得力的時候,這個法門不但得力,而且比那些法門還要殊勝,真正是彌陀第一弟子。彌陀,說老實話,什麼法門都教。極樂世界不是專門念阿彌陀佛的人修,修任何法門,你看,「叁輩往生」裏頭不就說得很清楚,最後一段,修學大乘者將他的修學功德回向淨土,統統能生。讓我們把這個再擴大一點,行,世間上所有的宗教,你只依他的經典修行,你臨命終時,將你修行功德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你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。這法門不可思議!我們有這個緣,要告訴所有宗教,臨命終時最後這一招統統回向淨土,就圓滿成就了。法門真的是平等,沒有高下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