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的學生、高二的學生,依他們程度來編的。所以,從高中學生去讀這個東西,他就沒有困難,他就能自修。用這部書做爲入《四庫》的門檻,你學過這個東西,你再閱讀《四庫》,沒有障礙了。《四庫》內容非常豐富,你想學哪一門你就能學哪一門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了解,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學生的程度。我們這裏也複印了幾份,小學是中年級的跟高年級的,中年級的是小學叁年級、四年級,高年級的是五年級、六年級。大家看了就曉得,民國初年學生的國文水平。那有什麼難處!那裏頭的那些文章,也不過就十歲左右吧,十歲左右小朋友就能寫得出來,很普遍的。所以信心不能喪失。我們要從外國去找證明,看到這些很可愛的外國人,年輕人,學中國的漢文。
我小時候大概只學了一年,多大年歲?六、七歲。學了一年,學校改製了,私塾沒有了,國家來辦,政府辦,辦兩年製的小學。課文改了,不念古時候東西,古籍不念了。那個時候叫短期小學,在農村裏面,等於說教識字,認識字。我記得那個時候,民國初年時候標准,學生能認識叁千字漢字,常用的漢字叁千字,以這個爲標准。倫理道德,老師還說,沒人學了,就像佛法的正法時期過去了,像法時期。從一個朝代,要用這樣分法也很清楚。這個朝代鼎盛的時期,正法。有講的、有聽的、有學的、有證果的,真有成績拿出來的。到有講的、有聽的、有學的,沒有真幹了,縱然幹也是做假的,不是真的,這就是像法。清朝末年是末法,有講的、有聽的,沒有修行的人;證果就是拿出成績的,很少了,這就是末法。到民國初年,應該是民國二十年以後,就進入滅法,講的人沒有了,修行的人、真幹的人沒了。
我們從這個時代過來,我常說,以十年爲一個階段,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,一直往下退,像滑坡,滑到谷底了。再一代,再一代沒有了,世界上四大古文明,最後一個中國也沒有了,不存在了。這在整個人類曆史上,是最悲慘的一個階段。想救的人有,但是情執丟不掉,情執丟不掉他救不了,他有心沒有力。真正能把情執丟掉,這個人就是菩薩,這個人不是凡人,他是真正來救世的;還有一點情執的,都不是佛菩薩,他是凡夫,他救不了,好心也沒用處。這些在大乘經教裏頭你能夠稍微留意看看,你就能看得出來,看得很清楚。
經上說,『如是等類大威德者』,這一句是指的「能生佛法廣大異門之大士」,菩薩,不是凡人。『異門』對下一句所說的,「此法而言。此法者,淨土法門也。異門者,淨土以外其余種種法門」。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異門是異於淨土的,不是淨土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這是說這些。『由於此法不聽聞故』,「此法」就是淨土法門,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沒有遇到這些經典。這個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經流通分量太少。我在小時候聽老人講,佛教裏有個《大藏經》,我們安徽省全省只有半部。大概是九華山藏經樓,不完全,只有半部,一個省。這藏經從哪裏來?皇帝頒發的,這個地方有大叢林、大道場,向皇帝請一套《大藏經》,皇帝頒發。國家印的,摺疊本的,那分量很大,字都是一寸的寸楷,木版刷的,不是像現在印刷,人工一張一張去刷。一個人從早到晚做八個小時,去印刷、裝訂,可以做幾本?做叁本,線裝書叁本,一天能做叁本不錯了。那叁本,一本是一卷,《群書治要》五十卷就是五十本。這就是流通不廣,外面買不到佛經,佛經一定要到寺院裏面去抄,到藏經樓去抄。藏經樓的經不外借的,怕丟掉、殘廢了,就找不到了,只能在藏經樓裏面抄。我們印光大師在普陀山藏經樓就管這個事情,他在藏經樓住了叁十年。這個差事不錯,有機會看經,真正用功的人得大福報。異門就是無量法門,淨土宗以外的。
「經雲:涅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」。《金剛經》上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是真的。爲什麼?都是叫你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如果人人都能真這樣幹,法門平等,沒有高下。放不下?放不下法門就不平等,就有難有易、有圓有偏,就真有這些,那就是淨土法門第一了。「是諸菩薩,雖能於佛法中,開顯淨宗以外之種種方便法門。但以未聞此法故,有一億菩薩,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這個「一億」不是別人,不是阿羅漢,不是辟支佛,是菩薩,菩薩還會退轉。菩薩沒有證得阿惟越致,就有退轉。阿惟越致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。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,中國禅宗裏所說的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是說這個,這些人。換句話說,圓教十信菩薩都有退轉,別教叁賢菩薩都會退轉,別教的叁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登地就不退轉了,這是說這些菩薩。
「何以故?以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故」,他們得的叁昧不是念佛叁昧,不是念佛叁昧就有退轉的可能。「若不聽聞修習,難於究竟自覺」,著重在究竟,真的自覺。不究竟還會退轉,遇到緣它會引起阿賴耶裏面的煩惱習氣,引發種子變成現行。古人所說的,高名,高名就是很高的地位,請你去做部長、請你去做總理,動不動心?孔子周遊列國,就想當個宰相,沒有人用他,浪費了多少年的時間。到最後老了,知道不行了,回老家去教學,那年六十八歲。七十叁歲過世的,孔子教學只五年,有這麼大的成就。可惜孔子沒有在叁十而立就開始教學,那就不得了!孔子叁十而立,釋迦牟尼佛叁十成道,孔子十五有志於學,釋迦是十九歲離開家庭,就出去求學。這是世出世間兩個聖人,跟他對比你去看。
釋迦聰明,他生在國王之家,是國王的長子,太子,繼承王位,不要。別人要爭,他不要,舍棄王位、舍棄煩惱。所以我看,他十九歲離開家庭,是放下煩惱障,名利、美色統放下了;叁十歲參學告一段落,不搞這個了,放下所知障。這樣在菩提樹下入定,他才大徹大悟。爲什麼?他障礙沒有了,真放下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是表演怎麼成佛的,成佛是放下,才成佛的。成佛之後,用真心,不用妄心,用性德,完全脫離世間法。世出世法獲得圓融,真實的利益,這才開始教化衆生。他是圓滿做到了,做到才開始,要把他的智慧怎麼來的,把樣子都做出來給我們看,這樣才能開智慧,這樣才能夠把自性的性德完全顯露無遺。
所以四弘誓願,願發了之後是個動力,我們一生有方向、有目標。從哪裏開始?從斷煩惱開始。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,爲什麼?你才有悟處。煩惱沒有斷,學法門那是憑記憶,就是記問之學;煩惱沒有了,那不一樣,那個學法門是把自性裏面的智慧功德引發出來。這就講開悟,你沒有障礙,一引就出來了;有障礙,什麼方法都引不出來。所以煩惱一定要斷,戒定慧叁無漏學,不是一尊佛用的,十方叁世任何一個菩薩成佛都不能違背。你不走這條路,你決定不能成就,你想成就,一定要走這條老路。新開辟一個道路是決定不可能的,曆代凡是有人新開辟的路,最後結果全是錯誤的,沒有一個成佛的。所以,若不聽聞修習,難於究竟自覺。
「再者,念佛法門是普被叁根,徑中之徑,若不聞知此法,則難於普度有情,速脫生死,以圓滿利他之行」。這是真的。這些話,我們自己心裏明白,對外宣揚要有善巧方便,不要讓人引起誤會,你貢高我慢,所謂「老王賣瓜自賣自誇」,這樣就起了反作用。一定要知道,這是難信之法,我們很幸運相信了,對別人要慢慢啓發,不要熱心過度,起反作用。你看在現前,就有人在罵我,我知道,很多,罵我什麼?淨空法師只弘揚淨土法門,其他大乘他都不弘揚。好像我沒有重視其他法門。這些話說出來,懂得的人一聽,似是而非,不懂的人就認爲是真的,認爲我喜歡的法門,我偏愛這個法門,我贊揚這個法門,毀謗其他法門,其實不是的。好在我這一生不是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我講了有幾十部經論,哪個宗派差不多都有。華嚴的有,法華的有,法相唯識的有,禅宗的有,講過幾十種,講得很多。到晚年,我爲什麼選擇淨土?是仔細想想其他經論我做不到,我沒有把握。淨宗容易,上智下愚都是信願持名,都這一句,這個我想想我還可以。所以我到晚年,回歸到淨土,這個受蓮池大師的啓發。
蓮池大師一生也是弘宗弘教,什麼都講,你看《蓮池大師全集》,你看《蕅益大師全集》。到晚年,年歲大,體力也衰了,跟死亡一天比一天接近,這個時候才想到,死了以後到哪裏去?年輕沒想到,這個時候強烈的意識,到哪裏去?決定選擇西方極樂世界。我沒有反對別人,說研究經教不好,沒反對。我們希望,真誠的希望,大乘八個宗派,小乘兩個宗派,在中國都能夠複興起來。大唐盛世,十個宗派並存,唐朝中葉以後,這些祖師大德們用儒跟道代替小乘,小乘沒落了。唐朝末年宋朝初年,這兩宗就不見了,沒有了。中國是純粹大乘,行,不用小乘做基礎,用儒道很好,儒道是本土文化,學習特別親切。所以儒釋道變成一家。「叁教九流混元圖」,你們看到那個碑,少林寺的。這塊石碑是唐肅宗時候刻的,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,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叁百年。這是講多元文化,多元文化不是外國人開頭的,一千叁百年前中國人已經做了,做得很有成績。儒釋道叫叁教,叁教九流是一家。宗教、學術是一體,這個觀念、理念,一千叁百年前,中國古人就做出來了,西方人是這些年才說。這個理念,可以幫助這個世界化解沖突,促進社會安定,世界和平。
今天這個社會,多災多難的地球,如何化解?人心要回頭,回歸到道德、倫理、因果的教育。用什麼方法?最重要的方法、最有效果的方法,無過於宗教團結,宗教互相學習,宗教回歸教育,這是最快速的、最有效的;其他的方法是行,來不及了,要很長的時間。所以,宗教教育自古以來,在中國皇上管轄的。中國是以儒家教育治天下,儒家教育宰相管的,現在總理,下面有教育部,他專管這個;可是宗教教學,皇上親自管。所以對於佛、對於道的教學,在民間超過了儒家。中國人敬愛皇上,皇上親自提倡的,沒有人不歡喜。在中國古代,以儒治國,以佛教民,教化民衆是以佛教,以道祭祖,每年祭祀祖先,提倡孝道,叫落實孝道,用道教。儒釋道國家全用上了,幫助這個國家國泰民安,太平盛世,和諧社會,天下太平,這個貢獻非常之大。古時候這些帝王很聰明!這些人,特別是開國的國王,沒有德行、沒有聰明智慧,他怎麼能夠延續幾百年,傳十幾代、二十幾代,甚至於叁十幾代,周朝傳了叁十幾代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所以念佛法門叁根普被,上中下根性,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統統能學。而且是徑中之徑,這個徑是近路、直路,最近的距離,你很容易成就。「若不聞知此法,則難於普度有情,速脫生死」,這真的,別的法門難,這個法門容易。這個法門裏頭所講求的,只要五戒十善做到了,五戒十善是最低的界限,人人可以做得到。在中國古代,人人必須要做到,不做到在社會上不能做人,爲什麼?別人都做到。中國人講五常,常是須臾不可遠離的,它是常道,不能夠斷絕的。中國人重視五常,就是佛菩薩重視五戒,叫根本戒。做到就行了,其他的這些戒條都從這延伸出去的,這是根本。
「普度有情,速脫生死」,能在這一生當中,就能出離六道輪回,能出離十法界,除淨土,別的方法很難,不是說它不行。別的方法,一定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決定能出去,誰能做得到?完全靠自力,不靠他力。淨土法門靠自力也靠他力,靠自力就是真信、真願、老實念佛,這是自力;其他的,往生淨土、皆成阿惟越致菩薩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,他力,要靠他。所以「圓滿利他之行」在淨宗,而且決定是一生。「於自身則跋涉於艱險之途,於衆生則導引於坑坎之路」。這個法門對自己來說,走近路;八萬四千法門是艱險之途,艱是艱難,險是危險,有時候不知不覺走錯了路,走到岔路、走到邪路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引導衆生,其他法門不小心、不謹慎就帶衆生墮火坑,把路搞錯了。真正成佛大道,穩穩當當,只要遵守這部經典的教誨,依教奉行,決定不走彎路,決定沒有偏邪,決定一生成就。一生是究竟圓滿的成就,你成佛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平等,這還得了嗎?
「未契如來方便」,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沒有聽到、沒有看到,你沒有辦法與如來度衆生方便法門相應。真正方便法門就是淨宗,第一方便法門,就是真信有極樂世界,真信有阿彌陀佛,對這個經典深信不疑,世尊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,沒有一個字是妄語。真信不疑的人有福報了,他這一生依教奉行,他成就了。沒有懷疑,沒有猶豫,一門深入,短時期就能成就。讓我們看到的,幾乎都不出叁年。禅在大乘裏面是捷徑,淨呢?淨是徑中徑又徑。大乘是徑路,禅宗是徑中之徑,淨宗是徑中徑又徑,最近的路,超過禅宗。禅宗還有危險,入定的時候沒有真正高人守護,一下定中錯了境界,就變成魔道,容易著魔。淨土不會,淨土不會著魔。你念阿彌陀佛,前面說過,有叁十六位菩薩護持你,魔不得其便。要相信,他就真有,你不相信,菩薩來了也沒用。一定要相信,一定要守住、明了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真管用。
所以,「未契如來方便,難入一乘願海」,一乘願海就是淨宗法門,就是一句佛號。「是故將有一億菩薩,因未聞此法而退轉於無上菩提」,這非常可惜。所以許許多多菩薩都想求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他遇不到。有一些這些菩薩,有,不是假的。有些菩薩遇到這個法門,他不相信,以爲修行、成佛哪有這麼容易?這好像是在開玩笑,他不敢相信,這就當面錯過。這個遇到是什麼?沒有善知識引導,他對這個法門裏頭的疑惑不能解除。這部經典好,這個注解好,他沒有遇到。這部經、這個注解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,大概只有六十年,六十年在這種亂世,弘揚不普遍。我們得力於科學技術,用衛星、用網路來傳播,所以知道的人很多,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接受了。凡是能接受的,就像經中所說,他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;沒有這種善根福德加持著,遇到也不相信。這都是我們眼前看到的,我們對自己要慶幸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一心一意,再沒有疑惑,這一生決定成就,對這個世界毫無留戀。這個世界上人跟我們是一體,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們,幫助他們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,這個最重要。幫助他們破除疑惑,幫助他們發心求生淨土,這就度了一個人。今天時間到了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四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