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陰已破盡,則世間二十類衆生,共同生滅所依的根元,清幽擾動的相狀,就會忽然消滅。補特迦羅,譯作“數取趣”,數數作業,數數趣果。業指有漏罪業,因行陰作業牽引識陰,投生而受果報,故行陰爲識陰酬償宿業之脈絡。脈絡是深沈難見、微細難知,是生命的樞紐。今行陰破,則脈斷命絕,感應懸絕。感應即因果,從此因亡果喪,不再受生。
于涅槃天將大明悟。如雞後鳴。瞻顧東方。已有精色。六根虛靜。無複馳逸。內外湛明。入無所入。深達十方十二種類。受命元由。觀由執元。諸類不召。于十方界。已獲其同。精色不沈。發現幽秘。此則名爲識陰區宇。
涅槃天即衆生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,以前爲五陰所覆蓋,故輪回生死,如處長夜。今行陰盡,識陰顯,自性將放光明,就如雞鳴五更,已見東方曉色,曙光初升。這時六根虛明寂靜,不再隨著六塵境界,賓士放逸。內根外塵打成一片,湛然光明,內不見根,外不見塵,已達入無所入,要塵兩亡之境。這時識精自然顯露,所以就明白十二類衆生,各自受命的元由。至此唯一識精元明,沒有行陰生滅業因,故不再牽引受生,互相感召之果報。唯見十方世界同一識性,更無他物。真精妙色,真妄和合之幽秘識陰,已不再沈隱而得顯現。但這只是已得六解,仍未亡一之境界,即不得大明,只是初曉。因仍爲識陰所蔽,叫做識陰區宇。
若于群召已獲同中。銷磨六門合開成就。見聞通鄰互用清淨。十方世界及與身心。如吠琉璃。內外明徹。名識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越命濁。觀其所由。罔象虛無。顛倒妄想。以爲其本。
若于十二類衆生,業果不再互相感召受生,而得到同是一個識體,再精進正定,運用金剛智之力,消滅六根門戶的局限,使成爲一圓融清淨寶覺,則開合成就,一根能爲諸根用。不獨眼能見還能聞;耳、鼻、舌等也一樣。六根有如鄰舍相通,可以互相使用,了無障礙。十方世界和自己身心,如晶瑩無疵的琉璃,內根外境,渾然圓融,清淨明徹,這就是識陰已盡的境界。衆生因識陰覆蓋,故于無同異中,熾然成異,同異失准,相織妄同,故名命濁。今識破真現,這人就能超越命濁。反觀識陰的來由,實是罔象虛無(罔是似有,像是似無),非有非無,虛幻不實,顛倒妄想以爲根本。
阿難當知。是善男子窮諸行空。于識還元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
現在講識陰十種邪執。
阿難當知,這修圓通正定的善男子,已經窮盡有生滅的行陰幽清常擾之動相,已趨澄靜,再精進用功,至識陰顯現,要歸還一真法界,本元覺地之際。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真精妙用尚未能圓照法界。
能令己身根隔合開。亦與十方諸類通覺。覺知通吻。能入圓元。若于所歸。立真常因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因所因執。娑毗迦羅所歸冥谛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現在雖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礙消溶,自由開合互相爲用,還能與十方各類衆生,同一見聞覺知。覺知既然相通吻合,就能證入圓妙覺元之識陰性體。這時假若以所入的圓元,妄立爲真常的實境,安穩的歸依處,便生出狂勝的見解,這人就會墮入因所因執。既識陰本非真因,而執爲真因,就與娑毗迦羅(譯作黃發外道)所執的“冥谛”爲究竟歸依處一樣,成爲他們的伴侶,迷惑菩提佛果,亡失正知正見真正智慧。
是名第一立所得心。成所歸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外道種。
這是識陰第一種邪執,非因計因,妄立所得的心,成爲所歸的果位。去本修圓通日遠,與涅槃城,即常樂我淨、寂滅場地,背道而馳。本是佛子,今反入生死路,墮落外道冥谛之家。
阿難。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所歸。覽爲自體。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衆生。皆我身中一類流出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能非能執。摩醯首羅。現無邊身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阿難!又修圓通之善男子,已破行陰生滅遷流之相,于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行破識顯時,妄執識陰爲究竟安穩之歸依處,攬爲自體,還認爲是妙覺明性,以爲盡虛空遍法界,十二類衆生皆于我身中識體流出。識體爲能流出,世界衆生爲所流出,我能生衆生,衆生不能生我,便生出這種狂勝邪解。這個人就墮入能非能執,如摩醯首羅(譯大自在,或大我慢,是色界頂天。有叁眼、八臂手執白拂,騎大白牛,優遊自在,還能現無邊衆生身形)。此修行人成爲大自在天的伴侶,迷惑佛果菩提,誤入魔道,亡失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二立能爲心。成能事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大慢天我遍圓種。
這是識陰第二種邪執,立識陰爲能生因心,十方衆生爲所生,成爲事相的實果。離本修圓通日遠,與涅槃城背道而馳。本是佛子,今反入生死路,生到大慢天,妄執遍圓種族。
又善男子。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所歸有所歸依。自疑身心從彼流出。十方虛空。鹹其生起。即于都起所宣流地。作真常身無生滅解。在生滅中。早計常住。既惑不生。亦迷生滅。安住沈迷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常非常執。計自在天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滅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行破識現時,執識陰爲究竟安穩之歸依處,懷疑自己之身心,皆從識陰中流出,十方虛空亦從它生起,就妄執此處爲真常身,作無生滅解。不知識陰乃是不生滅與生滅,真妄和合識,必需破此和合識,滅相續心,去妄存真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才能返回自性,常住真心。現在識陰尚未破盡,尚在生滅中,而早計爲真常。不但迷惑不生不滅的真心,亦不明生滅的妄性。反安住沈迷于這妄境,生出狂勝邪解。這個人就會墮落于識陰爲常,我及衆生爲非常的邪執中,成爲自在天(即欲界天)波旬魔王之伴侶。自在天執自己爲能生,萬物爲所生,能生者常,所生者非常。迷惑佛果菩提,誤入魔道,亡失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叁立因依心。成妄計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倒圓種。
這是識陰第叁種邪執,建立識能生我的身心爲因,是我之歸依處,把生滅之識,認作真常身之虛妄果,離本修圓通日遠,與涅槃城背道而馳。本是佛子,反入生死路,生于顛倒種族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所知。知遍圓故。因知立解。十方草木。皆稱有情。與人無異。草木爲人。人死還成十方草樹。無擇遍知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知無知執。婆吒霰尼。執一切覺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破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所知的識陰,見其性是廣大周遍,由此妄立邪解,以爲萬物既由其性産生,人與萬物又同出一流,則十方草木,當然與人無異,應當屬于有情。草木可以爲人,人死還可爲草木,不分有情無情,皆屬有知,如是生出狂勝邪解。古人說“人非草木,熟能無情”,現在這人將本無情的草木執爲有情,就墮入知實無知的邪執中,和婆吒、霰尼,這兩種外道都執一切有情無情,皆有知覺,成了他們的伴侶,迷惑佛果菩提,亡失正知正見。
注:婆吒,譯作避去,幼爲牧童時與毗舍離王子同遊戲,王子戲將其身爲榻而睡其上,童歸訴其母。母雲:彼將來爲王,故不可與爭,應離去,故立名。霰尼,譯作有軍。有軍人氣概。
是名第四計圓知心。成虛謬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倒知種。
這是識陰第四種邪執,計識陰圓遍一切,作爲有知覺的因心,而以無情無知之物,認作有情有知,成爲虛無錯謬之果。遠離圓通,違背涅槃城,生顛倒知見之種類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圓融根互用中。已得隨順。便于圓化一切發生。求火光明。樂水清淨。愛風周流。觀塵成就。各各崇事。以此群塵。發作本因。立常住解。是人則墮生無生執。諸迦葉波並婆羅門。勤心役身。事火崇水。求出生死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滅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識精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以當前的六根圓融,互相爲用,沒有阻礙之時,亦已得到大隨順,便以爲這圓融是造化之理,就妄執一切萬象,莫不由四大産生,認四大爲常住不變。于是背自性的性火,樂求外火的光明。樂水的清淨,愛風的周流,觀塵即大地的成就,各隨己執,崇拜侍奉。以這群塵(即四大)爲産生萬物的根元,而妄作常住解。這人就會墮入生無生的謬執中。四大本不能生,而以爲是能生。就和迦葉波(譯作大龜氏)、婆羅門(譯作淨裔)等外道做伴侶,他們都是以身爲勞役,修一切苦行,或事火,或崇水,希望得到脫離生死,證得真常。因此迷惑佛果菩提,亡失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五計著崇事。迷心從物。立妄求因。求妄冀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顛化種。
這是識陰第五種邪執,以四大爲有知而崇事之,迷失真如之性,墮落唯物之邪見,妄立四大無知之群塵,作爲出生死之正因,而冀求能生真常之樂果,錯亂修習。這樣非但遠離圓通,背棄涅槃城,還墮落外道,生于顛倒造化的外道種族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圓明。計明中虛。非滅群化。以永滅依。爲所歸依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歸無歸執。無想天中諸舜若多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破行陰生滅遷流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妙真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圓明中的虛無性體,妄計爲究竟安居之地,故欲毀滅四大化成的根身國土,使成爲纖塵不立,以這虛無不實之地,作爲究竟歸依處,舍棄本修,不再前進。這人就會墮落于歸無歸的邪執中,認爲有所歸,其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