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實無可歸,就和無想四空天的舜若多(譯作虛空神)作爲伴侶,從此迷惑佛果菩提,失去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六圓虛無心。成空亡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斷滅種。
這是識陰第六種邪執,妄以圓明虛無之心爲因,成立空亡之果,不僅遠離本修圓通,違背涅槃聖果,還生于一切斷滅,無複續生之外道種族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圓常。固身常住。同于精圓。長不傾逝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貪非貪執。諸阿斯陀求長命者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之善男子,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識陰精明,湛然不動的體性,認爲是圓滿常住,就冀求自己色身亦和識陰一樣,堅固常存,長生不死,生出狂勝邪解。這人就墮于貪非貪執,貪求色身永遠長生,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。這就和諸阿斯陀(譯作無比即長壽仙)求長壽者做伴侶,迷惑佛果菩提,失去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七執著命元。立固妄因。趣長勞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妄延種。
這是識陰第七種邪執,執著識陰爲受命的根元,立堅固虛妄的色身爲因心,趣向長戀塵勞,貪求固形不死的果報。非但遠離本修圓通,背棄涅槃聖果,反墮落外道,生于妄想延長壽命之仙族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觀命互通。卻留塵勞。恐其銷盡。便于此際坐蓮華宮。廣化七珍。多增寶媛。恣縱其心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真無真執。吒枳迦羅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盡行陰生滅遷流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因見識陰既爲一切衆生的生命的元由,遍一切處,互相融通,沒有阻礙,因此知道一切世間塵勞,皆與識陰有關,塵在命就在,塵亡命亦亡,就貪戀塵勞,恐怕塵勞銷盡,命亦隨著斷絕。這時既然行盡識現,一切皆圓融變化,隨心所欲,因此變現一幢莊嚴華麗的蓮花宮殿,廣增七寶奇珍,妖豔美女,從此就放縱其心,恣情娛樂,以無常聲色之樂,作爲真常之妙樂,生出狂勝見解。這人就墮入真無真的邪執,妄執業識,命元爲真常,而命元哪裏是真常?就像叱只(譯作結縛)、迦羅(譯作我所作)天魔之類,自以爲叁界一切衆生結縛不自由,皆爲我所作。本欲出塵,今反留塵,成爲天魔的伴侶。迷惑佛果菩提,亡失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八發邪思因。立熾塵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天魔種。
這是識陰第八種邪執,以邪思縱欲爲因心,以熾盛的塵勞爲果覺,遠離本修圓通,違背涅槃聖果。不斷欲而修禅,終落邪魔,生天魔種族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于命明中分別精粗。疏決真僞。因果相酬。唯求感應。背清淨道。所謂見苦斷集。證滅修道。居滅已休。更不前進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定性聲聞。諸無聞僧。增上慢者。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精真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已明白十二類衆生各自受命的元由,知識陰能普遍含藏一切有漏和無漏的種子,爲凡聖所共依托之地,由是分別聖位是精,凡位是粗。再疏通抉擇,認聖道則真,外道則僞,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皆依因感果,自作自受。于是急欲舍僞從真,只求感應(感即修、應即證)真修實證,速出叁界,以致違背一乘實相的清淨道。
什麼是一乘實相?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稱性起修,全修契性,無生死可了,亦無涅槃可證,叫做一乘實相。現在既然見苦而想斷集(集即煩惱),爲證寂滅而修道,而停留于寂滅的化城,認作涅槃的勝解,得少爲足;以爲所作已辦,生死已了,不受後有。于是不求前進,不肯回小向大,再求佛乘。這個人就墮和定性聲聞,爲鈍根阿羅漢,或四禅天中的無聞比丘,未得言得,未證言證,成爲增上慢人的伴侶,迷惑佛果菩提,亡失正知正見。
是名第九圓精應心。成趣寂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纏空種。
這是識陰第九種邪執,雖非外道,但用心非正,只求圓滿易粗爲精,以四谛相應爲因地心,而趣向于沈空滯寂之果位,遠離本修圓通,違背涅槃聖果,成爲定性聲聞,生于纏空種族。不求前進,又不願後退,故爲空所纏縛,莫有超脫之志。空本無物,怎能結縛?這就是頭上安頭,空上安空,無事找事做。
又善男子窮諸行空。已滅生滅。而于寂滅精妙未圓。若于圓融清淨覺明。發研深妙。即立涅槃而不前進。生勝解者。是人則墮定性辟支。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。迷佛菩提。亡失知見。
又修圓通的善男子,已盡行陰生滅遷流之細相,這時識陰寂滅之性雖現前,但其真精妙明,尚未能圓照法界。若于六根圓融,互相爲用,清淨妙明心中,照見衆生各自受命的元由,隨發心再研究更深妙理。于寂滅空性中,誤認爲是涅槃勝解,是究竟歸依處。便安住不前,不再求真如不動的寂滅場地。這人就會墮入定性辟支(既緣覺、獨覺),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爲伴侶,迷惑菩提佛果,亡失正知正見。
注:梵語辟支迦羅譯作“緣覺”,或“獨覺”。緣覺是有佛出世時,以聞十二因緣而悟道,叫做緣覺。無佛出世時,以獨居深山,悟諸行無常,而得道者,叫做獨覺。
是名第十圓覺吻心。成湛明果。違遠圓通。背涅槃城。生覺圓明不化圓種。
這是識陰第十種邪執,圓遍諸類,此是識陰境界,即是與各類衆生的覺知性,融通吻合爲因心,而證寂湛明徹之果。故生于獨覺緣覺,無師自悟,認爲理圓智明,得少爲足,成爲自了漢。故雖有妙用,但只得意生身,不得應化身,終生于不化圓種。
何謂化城?從前有人要往寶所尋寶,但行至半路,覺得太辛苦,不想前進。有神通人就變一化城,讓尋寶者暫時休息,然後再前進,這叫做化城。這比喻佛的聲聞弟子,既未證得寂滅之空理,便以爲是究竟涅槃,而得少爲足,不再向前。故佛說“化城”喻,勸策彼勇猛直前,回小向大,趣向無余涅槃,直達寶所,而不要中道自畫。
阿難。如是十種禅那。中途成狂。因依迷惑。于未足中生滿足證。皆是識陰用心交互。故生斯位。
阿難!如是十種禅那所現境界,皆因迷惑無知,以僞亂真,致誤入歧途,生起顛狂見解,由執狂解而不自覺,反以得少爲足,未證言證。未至寂滅現前,就生出滿足已證寂滅之想。這都是識陰將破而未破的時候,因用心不純,妄念與正念交戰之時,若妄生貪嗔欲念,就會著魔,走火入魔。一著魔境就難破除,雖有人指點,亦執迷不信,終至墮落。
衆生頑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現前。各以所愛。先習迷心。而自休息。將爲畢竟所歸甯地。自言滿足無上菩提。大妄語成。外道邪魔所感業終。墮無間獄。聲聞緣覺。不成增進。
衆生愚頑無知,迷昧無識,又不自己忖德量能,遇到這種境界現前,就隨著自己平生所愛好,加上積劫的習染,迷惑心竅,欣然執著現境,以爲是究竟的安心立命處。還以爲證得無上菩提,未證言證,成爲大妄語。
外道邪魔雖亦感得有漏禅定的福果,但福業享盡,必墮無間地獄。聲聞緣覺,雖獲無漏禅定所感的聖果,但終止化城,不達寶所,不能再增進,不能得證菩提極果。
雖是人人皆可成佛,但成佛必定經過長期修持,不是一下子便可成佛。好像讀書一樣,經多少年才能畢業,多少年才能得碩士,多少年才能得博士。怎可一步沒有邁,便說已證果成佛,真是說夢話,真是大妄語!
汝等存心。秉如來道。將此法門。于我滅後。傳示末世。普令衆生。覺了斯義。無令見魔自作沈孽。保綏哀救。銷息邪緣。令其身心入佛知見。從始成就。不遭歧路。
你們要懷救世的在悲心,秉承如來度生之道,在我滅度以後,應將這種判別邪魔的法門,傳示給末法的衆生,使他們普遍明白這種道理,不要令他們被見愛之魔所擾。什麼是見愛魔?從一至七是見魔,狂解妄見。第八是見愛魔,因貪戀塵勞。後二種二乘人,于界內見愛雖斷,而界外見愛猶存。因厭有著空,但求自利,不知利他,故不能成無上菩提,這都是自心見魔,自作罪業之因,而投沈淪之果,故必須保護修禅定的人,拯救他們,令他們消除邪見、障道因緣,使身心清淨,自然能入佛之知見。從此完成破五陰、超五濁而成佛道,不再誤入歧路。
如是法門。先過去世恒沙劫中。微塵如來。乘此心開。得無上道。
這五陰魔境的法門,是過去世,恒沙劫中無量無數的先佛,都依此法門而得深心開悟,明白佛的正知正見,成就無上菩提之道。
識陰若盡。則汝現前諸根互用。從互用中。能入菩薩金剛幹慧。圓明精心。于中發化。如淨琉璃。內含寶月。如是乃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心。菩薩所行金剛十地。等覺圓明。
識陰若是破盡,則現前的六根不複隔礙,而見、聞、覺、知就可以互相爲用,再精進不懈,便能證入菩薩的金剛幹幹慧(即等覺後心)之幹慧地。
圓明即能證妙智;精心,是所證理體。以能證智,證所證體,從體起用,體用雙彰,于中再起變化,就如晶瑩的琉璃一樣,內含寶月,洞照無遺。圓明是般若德即報身,精心是法身德即法身;于中變化是解脫德即應身。這是說一超便能直入等覺後心,證佛叁德,齊等于佛,故能超越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心,乃至菩薩所行金剛十地,以及等覺菩薩所證之圓明。
入于如來妙莊嚴海。圓滿菩提。歸無所得。
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四加行心,乃至等覺,皆是妙莊嚴路,既能超越妙莊嚴路,便能直入如來,萬德莊嚴的大覺果海。至此就能“圓滿菩提”,圓滿真實究竟義,即二執除,叁惑盡,證得一切種智,契合本有真性。“歸無所得”;既與本覺契合爲一,圓滿無余,勝淨明心,本來已有,當然不是從外所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