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處禅那。覺悟無惑。則彼魔事無奈汝何。陰銷入明。則彼群邪。鹹受幽氣。明能破暗。近自銷殒。如何取留。擾亂禅定。
如果主人能時常在正定中,慧照觀察,不受其惑,則他們的神通魔力如何厲害,也不能奈得你何。你的陰境消亡,就證入大光明藏,則那些邪魔鬼怪,只是秉受幽暗之氣,結成幻形;而你之光明有如烈日,明能破暗,一經接近,幽暗自然消失,又怎敢強留來擾亂你的禅定呢?
若不明悟。被陰所迷。則汝阿難必爲魔子。成就魔人。
倘若五陰主人,不能辨別邪正,對當前的虛幻境相,昏迷不覺,則你阿難必會作爲他們的魔子魔民,墮落魔類。
如摩登伽。殊爲眇劣。彼唯咒汝。破佛律儀。八萬行中。祗毀一戒。心清淨故。尚未淪溺。
即如摩登伽女,本來是很渺小、很卑劣的,她不過使用梵天神咒,使咒得你幾乎要破壞佛的律儀,于八萬細行中,诋毀你和女身相觸一戒。你雖曾受她淫躬撫摩,幸虧你的心中還是清淨,故未曾毀壞戒體,尚不致淪溺于苦海。
此乃隳汝寶覺全身。如宰臣家。忽逢籍沒。宛轉零落。無可哀救。
摩登伽難尚爲渺小,而這些陰魔現前,目的乃要毀你法身,斷你慧命,使你寶覺全身俱遭淪墮。如宰相大臣,忽犯王法,竟被削職滅族,輾轉飄零無可哀救。
阿難當知。汝坐道場。銷落諸念。其念若盡。則諸離念一切精明。動靜不移。憶忘如一。
阿難,你應當知道,當修正定反聞功夫的時候,要忘掉一切六塵境象,把一切妄念都消滅,妄念消盡,則本有之根性即時顯現,就能于一切時一切處,心中精而不雜,明而不昧,既消念則常寂,既精明則常惺,外境之動和靜,都不會移易。念起亦不會憶,念止亦不會忘,憶忘如一,正如影像離去,鏡體不變。
當住此處。入叁摩提。如明目人。處大幽暗。精性妙淨。心未發光。此則名爲色陰區宇。
就在這個時候,叁昧現前,入于正定,然而定力還未湛深,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處一樣,雖然是六精之性,妙淨明心本來是圓滿周遍,但因色陰未破,心光未發,故所見之處,皆是一片黑暗,沒有光明。這叫做色陰區宇,區是拘局,宇是覆蓋。
若目明朗。十方洞開。無複幽黯。名色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越劫濁。觀其所由。堅固妄想以爲其本。
若到定力功深,心光明照,黑暗全消,十方洞開,皆成光明世界。這時就能內觀五髒六腑,外觀山河大地,無所隔礙,巨細分明,沒有幽暗之相,這叫色陰已盡。色陰既破,這人就能超出劫濁。反觀從前之處幽暗時,原是空見不分之相,如今定力既深,色空雙亡,才能超出劫濁,由此而知色陰之所由來,原是堅固妄想,以爲根本。
阿難。當在此中精研妙明。四大不織。少選之間。身能出礙。此名精明流溢前境。斯但功用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現在講五陰魔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各十種,總共五十種。修道人要十分小心,特別注意,對這五十陰魔,務需認識清楚,要不然就很容易做了魔王的眷屬,猶懵然弗覺!
阿難,當色陰將盡,十方洞開無複幽暗的時候,再精細研究妙明的聞性。聞性本是周遍法界,沒有隔礙,只因衆生妄認四大爲身,則內外塵相,交相組織,遂成質礙。現在既然精研功深,則內外四大,不相密織,就成虛融,如雲如影,豁然沒有障礙。頃刻之間,這色身就能離開肉體,可以穿牆透壁,叫做意生身,亦叫心光發露,精明流溢于當前根塵堅實之境。這是因定力功深,暫得虛融之相,稍一懈怠,便會失掉,故不是聖人實證,不證永證,不再退失之境界。如果不作聖境想,不自滿足生歡喜心,就叫做善境界。如果認爲是已證聖果,就會墮入群邪的陷井,受群魔的擾惱。
阿難。複以此心精研妙明。其身內徹。是人忽然于其身內。拾出蛲蛔。身相宛然。亦無傷毀。此名精明流溢形體。斯但精行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這是色陰第二種魔境,爲什麼會有這種魔境?就因爲修道用功,到有功夫有寶貝時,魔就來找你,想搶你之寶貝。這時候一定要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不要生歡喜心,要若無其事,不以爲是證聖果之境界。如果有一念自滿的貢高心,魔就乘機而入,把你擺布得昏昏迷迷、搖搖蕩蕩,失去了定力。所以修道一定要真正明白道理,才不致走錯路,陷入魔之圈套。
阿難,複以此止觀不二之心,精研妙明,于禅定中,用能觀智來觀所觀的聞性,觀久功深的時候,就能心光內徹,可以透視身內有很多大小蛲蛔,還能自己用手將蛔蟲撿出。雖然探手身中,身體及蛲蛔亦無損傷破裂,這叫心精妙明流溢于形體內,所以五髒能夠虛融,通明透徹。但此乃因定力到極精明處,便能暫時得此行相,並非聖人所證之境界。不作聖解,就是善境界,爲將破色陰之先兆。如果以爲是證聖果,必爲魔所乘,終受其擾亂侵害。
又以此心內外精研。其時魂魄意志精神。除執受身。余皆涉入。互爲賓主。忽于空中聞說法聲。或聞十方同敷密義。此名精魄遞相離合。成就善種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又以此止觀定心,精細研究妙明的聞性,定功再深一層,就能內身和外境相感虛融透徹,這時魂魄意志精神,除身根受識執持之外,余皆能涉入互爲賓主。人體內有叁魂七魄,上升者爲魂,下沈者爲魄。各非完整,有些僅有耳朵,或只有眼睛,或只有鼻子,而缺乏其他器官。因此魂魄必要互相合作,成就一個完整的組織。但因用功日深,忽然魂魄意志精神,能互相涉入,互爲賓主。忽然于虛空之中,聞有說法的聲音,或聞十方世界同時演說深密妙義,這是精研到極點,以致精神離于本位,而合于魂魄;或魂魄離于本位,而合于精神,遞相離合,影響而現出的境界。或是前生聽過、重習過的經典,蘊藏于識性中,現在自動發揮出來,但只是暫時顯現而已,並不是聖人實證之境界。不作聖解,即爲破陰先兆,爲善境界。若心生執著,以爲證果,即爲魔所乘,而受其害。
又以此心澄露皎徹。內光發明。十方遍作閻浮檀色。一切種類化爲如來。于時忽見毗盧遮那。踞天光臺。千佛圍繞。百億國土及與蓮華。俱時出現。此名心魂靈悟所染。心光研明。照諸世界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又于此禅定心中,精研窮究,止觀不二,深伏煩惱。這時心水澄清,皎徹益明,內心發出光輝,照見十方無情世界,遍作閻浮檀紫光之色,一切有情十二類衆生,盡化爲諸佛如來。這時忽然看見毗盧遮那佛(此雲“遍一切處”即法身佛),踞坐于天光臺上,受千佛圍繞,百億國土,以及蓮花,同時出現。這是華藏世界,所謂“一花百億國,一國一釋迦”的境界。此乃因行者從前看經聞法,所遺留于八識田中的印象。心魂因受聞薰靈悟所染,故能于定中心光精研發明,一一反映出來。不過只是暫時的現象,而非聖人實證永證。若不作證果想,就是善境界;若作證聖果,便會受魔所侵擾。
又以此心精研妙明。觀察不停。抑按降伏。製止超越。于時忽然十方虛空。成七寶色。或百寶色。同時遍滿。不相留礙。青黃赤白。各各純現。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又以此修定之心,精進研究,妙明聞性,專心綿密觀察無間,抑製自心,降伏妄念,抑止定超于慧,要使定慧相等。這時看見十方虛空,皆成七寶或百寶顔色,同時遍滿,不相妨礙,青黃赤白等色,各各純現,並無混雜。這是因定中用心抑製過份,暫時所觀之現象,並不是聖果。若不作證聖果想,就是善境界。若作證聖果想,終受群魔所擾害。
又以此心研究澄澈。精光不亂。忽于夜半。在暗室內。見種種物。不殊白晝。而暗室物。亦不除滅。此名心細。密澄其見。所視洞幽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又以此修定之心研究妙明,澄靜其心,照徹前景,精光凝定不亂;精光是慧,不亂是定,即是能夠定慧均等。心細到極點的時候,忽然能于黑夜,或在暗室中,看見種種東西,和白天所見的完全一樣,而暗室中物,依然如故,亦不除滅。這是因心光細密,見亦精明,所以能見幽察微,但只是暫時境界,不是聖者實證。若不作證聖果想,便是善境界。若作證果想,便會墮魔陷井,而受其擾害。
有時修行人,“淨極光通達”,突然間能見種種物。此乃暫時開了“佛眼”,故能于暗室睹物,或見神鬼、菩薩、諸佛。修定過程中,可能現出這種境界,但不是一定的。另有一些人,永久開了佛眼,此去“報得通”,乃因往昔多生修持千手千眼法門而感得今生開五眼的果報。從此觀之,開佛眼的情形種種不同,千差萬別,不能一概而論。
又以此心圓入虛融。四體忽然同于草木。火燒刀斫。曾無所覺。又則火光不能燒爇。縱割其肉。猶如削木。此名塵並。排四大性。一向入純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又以此修定之心,反聞功深,內身外境,無不虛融,圓入又有又無之境,契入真空無礙之理。這時身體四肢,同于草木,火燒刀斫,全無感覺。縱使火光梵燒,不能令其體熱;刀削其肉,也像削木頭一樣,沒有感覺。衆生一向執四大爲我,今由止觀力強,色陰將盡,才知四大非我,故火燒刀斫,亦無所覺。這叫色塵消散,四大排遣之先兆。因爲專心于反聞,心力純一,故能得到忘身,但只是暫時境界,不是聖人永證之果。苦不作聖證,就是善境界。若作證果想,就入魔圈套,受其擾害。
又以此心成就清淨。淨心功極。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。具足七寶。光明遍滿。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。樓殿華麗。下見地獄。上觀天宮。得無障礙。此名欣厭凝想日深。想久化成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