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

  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

  

宣化上人講述

  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十

  阿難。彼善男子。修叁摩提。想陰盡者。是人平常夢想銷滅。寤寐恒一。覺明虛靜猶如晴空。無複粗重前塵影事。觀諸世間大地山河。如鏡鑒明。來無所黏。過無蹤迹。虛受照應。了罔陳習。唯一精真。

  阿難!這修正定修反聞聞自性,即楞嚴大定的人,想陰既破,行陰現前,就完全沒有夢想,醒和睡是一樣的。這有如孔子說:“甚矣,吾衰也!久矣,吾不複夢見周公。”孔子沒有夢想,乃因他當時已破了想陰。因爲他有修行,故很可能到年老時已破了想陰。這時,就算睡覺,也睡得很淺,甚至閉目養神即能恢複精力,不需要很多睡眠。本覺妙明的真心,沒有顛倒妄想的擾亂,時常是清虛寂靜,猶如萬裏晴空,沒有粗重的前塵影事,前塵影事亦即法塵。什麼是法塵?五識緣塵落射影子存于心中,爲意識所緣,叫做法塵。現想陰盡,意識滅,塵無所依,根塵相對,自然洞然不起分別。故觀山河大地,猶如明鏡照物,物來則現,物過隨空,既不粘著,亦不留痕。所謂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”只是虛照虛應而已,全無留下陳舊習氣。所有的壞脾氣、臭習氣,都洗滌得一幹二淨了。唯一識精真體,湛然猶存。前本識已盡,壞習氣也已全滅,唯存真精,這便是第八識。若能當機立斷,去妄存真,便轉識成爲大圓鏡智。

  生滅根元。從此披露。見諸十方十二衆生。畢殚其類。雖未通其各命由緒。見同生基。猶如野馬熠熠清擾。爲浮根塵究竟樞穴。此則名爲行陰區宇。

  一切生滅現象的根元從此披露,這時已能看見十二類衆生的生滅,雖然還未通達他們各各受命的來龍去脈,但已見到共同的生滅根基。猶如“野馬”,此語出自莊子。“野馬”是指田間蒸汽草地露網,狀如水,爲朝陽所照時,就放出閃閃光焰,故亦叫陽焰。譬如渴鹿逐陽焰,遠望似水,至近則無。熠熠清擾,“熠熠”比喻行陰細相,忽起忽滅,行陰之體是輕清,沒有想陰之粗濁,又沒有識陰之澄湛,故曰“清擾”。因行陰幽隱而微細,浮浮蕩蕩,波動不斷,擾亂清虛的湛澄,故爲十二類衆生浮塵四根,流轉變遷的樞穴。這就叫做行陰區宇。(樞即門之軸,穴即門之臼。)

 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。性入元澄。一澄元習。如波瀾滅。化爲澄水。名行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衆生濁。觀其所由。幽隱妄想以爲其本。

  假若這個清擾熠熠的性體,歸到平靜無波的識海,就永遠斷絕行陰浮蕩的習氣。猶如波浪平息,化爲澄湛的止水。這是行陰滅盡的境相,到此就能永斷生死的根元,超越衆生濁。再回觀行陰的由來,方知是以幽微隱秘的妄想爲根本。

  阿難當知。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。凝明正心。十類天魔不得其便。方得精研窮生類本。于本類中生元露者。觀彼幽清圓擾動元。于圓元中起計度者。是人墜入二無因論。

  現在講行陰十計,不說十境而說十計,因想破行顯,外魔不能擾而內心魔生,妄計執著,遂有二種無因論。

  阿難!你應當知道這個得正知正定的修行人,想陰已破,行陰現前,這時覺照常明,了然不惑,故十種天魔不能侵擾,他才能精研窮究十二類衆生的生滅根本。對每一類衆生受生的根元,都已清清楚楚地顯露出來。再觀察行陰的幽隱輕清,生滅之相,遍于十二類衆生,叫做“圓擾”。而行陰又爲群動之元首故叫做“動元”。這時行者若能慧眼明照,知道圓擾動元是一切衆生同分生機之總相,就不起妄執分別計度,自可以破行陰,超衆生濁。只可惜行者在這圓擾動元之中,生起邪見,妄計爲諸行之本、生滅之元,而不知有個不動不滅的真如自性。因此忘失本修因,而墮入外道所執的二種無因論。

  一者。是人見本無因。何以故。是人既得生機全破。乘于眼根八百功德。見八萬劫所有衆生。業流灣環。死此生彼。祗見衆生輪回其處。八萬劫外。冥無所觀。

  第一種是本無因論。這修行人誤認行陰遷流的微細動相,是生滅的本元,不知道這不過是行陰現前,還未到行陰盡的時候。而行陰盡還有識陰,要識陰破盡,才是本覺。既然誤認生滅根元之行陰是本來無因,爲什麼呢?因爲這個修定人已破盡生機,即浮根四塵已滅,故能顯現勝義清淨根,乘著所得的八百功德,能見八萬劫內,所有衆生,業行遷流,轉彎回環,死于此而生于彼,隨業行而遷流,輪轉于八萬劫中。但在八萬劫以外,他就完全不知道了。

  便作是解。此等世間十方衆生。八萬劫來。無因自有。由此計度。亡正遍知。墮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

  便妄生邪解,以爲所有世界十方衆生,八萬劫來,都是無因自有。由于這一偏見計度,就忘失下遍知覺,墮落外道的無因論,迷惑菩提真性。

  二者。是人見末無因。何以故。是人于生既見其根。知人生人。悟鳥生鳥。烏從來黑。鹄從來白。人天本豎。畜生本橫。白非洗成。黑非染造。從八萬劫。無複改移。

  第二種是末無因論。這修定的人既見本無因,便以過去例未來,見末亦無因。什麼緣故呢?因既見衆生于八萬劫前,本無因自有,認爲是自然,因此妄想計度,成爲自然外道。知道人自然生人,鳥自然生鳥,烏鴉自然是黑,不是招標而黑;鹄自然是白,不是洗成白。人和天人本來是站立而行,畜生本來是橫行的。一切都是自然如此,從八萬劫以來,沒有改變與移易。

  今盡此形。亦複如是。而我本來不見菩提。雲何更有成菩提事。當知今日一切物象。皆本無因。由此計度。亡正遍知。墮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爲第一外道。立無因論。

  從今以後,盡未來際,當然都是這樣,我還觀見八萬劫前,十二類衆生,沒有從菩提性生,怎麼能說衆生于八萬劫後,有成菩提道果的事?他不知人是由持戒方生,而菩提是由修道方成,因此妄執現今一切衆生,皆是無因自有。由于這種邪知妄計,致喪失正遍知,而墮落外道邪見中,迷惑菩提正覺自性。這就是第一種外道,創立無因論。

  佛住世時,有一老人要來出家,佛剛好應供外出,衆弟子觀察老人在八萬劫內,沒有種過什麼善根,就不准他出家:“莫道出家容易事,皆因累世種菩提。”老人聽後就痛哭流涕,十分傷心。既然舉目無親,又不能出家,不如死了更好。于是就步行至河邊,預備跳河自盡。可是,他這一念就感動佛趕回來,佛問他爲何痛哭?他就把經過告訴佛。佛安慰他說:“不要哭,我准許你出家。”衆弟子遂懷疑:爲何佛准許無善根的人出家?佛說:“你們只能看見八萬大劫內的事,但不能看見八萬大劫以前的事。其實這老人在八萬劫前是樵夫,有一天上山砍柴,遇見老虎,他急逃跑,虎隨後追,他就爬上樹。虎便咬樹,當樹將要倒時,他一驚就急念“南無佛”。這一念就種下善根,現在善根成熟,就來出家。”衆弟子才明白。彼老人勇猛修行,不久即證阿羅漢果。

  阿難。是叁摩中諸善男子。凝明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。觀彼幽清常擾動元。于圓常中起計度者。是人墜入四遍常論。

  阿難!這個修定的人,想陰既盡,行陰現前,故能凝明正心,魔不得便。于是他欲窮衆生生滅根元,觀察行陰幽微清擾之狀,而不見其微細遷流的相,遂生起邪見,以爲是圓遍常住,而墮外道四種遍常的邪論。

  一者。是人窮心境性。二處無因。修習能知二萬劫中。十方衆生。所有生滅。鹹皆循環。不曾散失。計以爲常。

  第一種計生類常。是人欲窮內心外境的本元之性,到底從何而起?然于心境二處,所見不遠,只能見二萬劫內,皆是無因自有,就以爲十方的衆生,生生死死,皆是循環相續,人死還爲人,畜死還爲畜,不會散失其類,遂妄計生類是恒常不滅。

  二者。是人窮四大元。四性常住。修習能知四萬劫中。十方衆生。所有生滅。鹹皆體恒。不曾散失。計以爲常。

  第二種計生體常。這人乘著心開境現,見森羅萬象,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。因欲窮其底蘊,究其本源,卻見四大的體性,本來常住,就依此修習,能知四萬劫中,十方所有衆生的生滅,皆依四大和合而成。而四大之本性既周遍而恒常,不曾散失,于是就妄計之爲恒常不變。

  叁者。是人窮盡六根。末那執受。心意識中。本元由處。性常恒故。修習能知八萬劫中。一切衆生。循環不失。本來常住。窮不失性。計以爲常。

  第叁種計生心常。這個人欲窮究六根中所具的六識,和恒審思量之七識(末那識),執受根身器界種子之八識(阿賴耶識),以爲這八識的心,七識的意,和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等的生滅根源,其性是恒常不變,而不知道這只是行陰相續之相。但他因爲修習心意識的觀法,能夠知道八萬劫內,一切衆生死此生彼,輾轉循環,並未曾散失,就認爲心意識是周遍,恒常而不變。

  四者。是人既盡想元。生理更無流止運轉。生滅想心。今已永滅。理中自然成不生滅。因心所度。計以爲常。

  第四種計行陰常。這個人既窮盡想因的元由,當然沒有再生的道理。因想陰既破,動相已絕,流止運轉的生滅想心,亦已由定力而永遠滅除,沒有妄想。末那不生不滅的理體,自然屬于行陰,殊不知這只是行陰第七識的我執種子,正在很微細地遷流中,並不是真的不生不滅,不過因爲生了這種妄計,就以爲行陰是恒常不滅。

  由此計常。亡正遍知。墮落外道。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爲第二外道。立圓常論。

  由這本不是遍圓,而妄認爲是遍圓;本不是真常,而妄認爲是真常。以致失卻正遍知覺,而墮入外道的邪知邪見,迷惑菩提正覺自性,這就是第二種外道所創立的圓常論。

 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。堅凝正心。魔不得便。窮生類本。觀彼幽清常擾動元。于自他中起計度者。是人墜入四顛倒見。一分無常。一分常論。

  這是雙計常與無常。又修正定的人,想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