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終會露馬腳的。

  

  

在佛教裏,絕對不能說自己是佛是菩薩,就是菩薩化身度生,亦不告訴人,要等到圓寂後,才透露真情。

  

  

在唐朝有一位太守闾丘胤,到天臺山國清寺訪豐幹禅師,問禅師:“爲什麼現在沒有活菩薩住世度生?”方丈說:“我這裏便有兩位,一位是煮飯的叫寒山,一位煮水叫拾得,他們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。”太守聽了以後很高興,便叫知客帶往拜見,到廚房一看,原來是二位肮髒瘋和尚!既然豐幹說是菩薩化身,不敢輕視,就向他們下拜叩頭。寒山拾得同時說:“豐幹饒舌,豐幹饒舌!”說後便向後退,退至後山石岩口,對太守說:“彌陀不拜,拜我們做什麼?”太守問:“誰是彌陀?”答:“就是國清寺豐幹禅師。”太守聽後一楞,二人已退入石室隱沒不見。天臺山有月光岩,就是寒山拾得隱身處。太守趕快回國清寺,可是方丈剛圓寂!往生了。只有歎息當面錯過交臂失之!所以佛菩薩來應世,都不會給人知的。如一旦被揭穿,就遁迹或圓寂。那些說自己是佛,是菩薩,是已證果開悟的人,這真是大言不慚!哪裏來的活佛、活菩薩,恐怕是活鬼呢!高僧如虛雲老和尚都不說自己開悟。

  

  

我教比丘循方乞食。令其舍貪。成菩提道。諸比丘等。不自熟食。寄于殘生。旅泊叁界。示一往還。去已無返。

  

  

我教比丘循著各方向托缽乞食,無非要他們舍棄貪心,亦使布施者可以種福。貪爲煩惱根本,沒有貪就可以早成菩薩道。所以不讓他們自開夥食,亦要令他們知道世事無常,有如寄居叁界,只要了此殘生,出離叁界後就不再回來。

  

  

雲何賊人假我衣服。裨販如來。造種種業。皆言佛法。卻非出家俱戒比丘。爲小乘道。由是疑誤無量衆生。墮無間獄。

  

  

爲何有些賊人,竟穿上出家人的衣服,假借我的名義,利用佛教的招牌,四出行騙,造種種惡業,反說這樣才是佛法!對真正求道的出家人,不惜毀謗,對受具足戒的比丘則指爲小乘道。無量衆生,懷疑迷惑,失卻信心,隨著他造惡業,終于一起墮落無間地獄!

  

  

此地獄中,一人亦滿,多人亦滿,永無出期,故名無間地獄。

  

  

若我滅後。其有比丘。發心決定修叁摩提。能于如來形像之前。身然一燈。燒一指節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。

  

  

若我滅度後,有比丘發菩提心決定願修正定。他如果能在如來形像之前,把身中肉割開,注滿油來點燈,或把手指燒去一節,或在身上燃一炷香。

  

  

我說是人無始宿債。一時酬畢。長揖世間。永脫諸漏。雖未即明無上覺路。是人于法已決定心。

  

  

我說這個人,就會即時還清無始劫以來的宿債,和永遠脫離有漏叁界,跳出生死苦海。雖然對于無上覺道還未十分明白,但對于真正佛法,已決定不會退心了。

  

  

若不爲此舍身微因。縱成無爲。必還生人。酬其宿債。如我馬麥正等無異。

  

  

如果舍不得在身上點燈或燃香的微因,來忏除業障,縱然得到無漏無爲,但還要回來人間,償還人的宿債,好像我在毗蘭邑中食馬麥之報一樣。

  

  

興起行經:昔舍衛國毗蘭邑,阿耆達王,請佛及五百比丘至其邑供齋叁個月。佛及僧衆抵邑後,魔即入宮來惑王,王就忘卻供齋之事,邑內又適逢饑荒,無從乞食,幸有馬師將馬麥一半來供佛及僧。至九十日後,王才醒悟,向佛求忏。舍利弗便問佛是什麼因緣?佛說:過去毗婆屍佛時,有王請佛及僧。佛僧食已,爲一病比丘帶回一份飯菜。經過梵志所居山林,梵志聞香就生妒心說:“禿頭沙門應食馬麥,何必供與甘飯?”隨從五百童子,亦跟著這樣附和。當時這位梵志就是現在我身,五百童子,即現在五百羅漢。只因一念妒心,輕罵沙門,使自己受馬麥之報。何況殺彼生靈,盜他財物,而不償還乎?

  

  

汝教世人修叁摩地。後斷偷盜。是名如來先佛世尊。第叁決定清淨明誨。

  

  

你教導世間要修正定的人,一定要斷除偷盜,連偷念都沒有。這是如來及先佛世尊,第叁種不可變更的決定清淨明確的教誨。

  

  

是故阿難。若不斷偷。修禅定者。譬如有人。水灌漏卮。欲求其滿。縱經塵劫。終無平複。

  

  

所以,阿難啊!若不斷除偷盜之心,來修禅定,就好像有人用水灌入一個漏瓶,想要把它裝滿,縱使經過塵沙劫,都不能裝滿的。

  

  

若諸比丘。衣缽之余。分寸不畜。乞食余分。施餓衆生。

  

  

假若有諸比丘,除了叁衣一缽及臥具之外,其他什麼都不私蓄。將乞食所得,剩下的余飯,施給饑餓的衆生。

  

  

于大集會。合掌禮衆。有人捶詈。同于稱贊。必使身心。二俱捐舍。身肉骨血。與衆生共。

  

  

在大集會中,合掌禮拜四衆,設使被人捶打辱罵,還要歡喜來領受,同于稱贊一樣。必定要使到自己的身心,都能捐舍。甚至血、肉、骨、髓都可以分給衆生,明白身和心都是無常、無我、苦、空、不淨,有什麼可惜?能到這樣才是斷除偷念,成就無偷之心。

  

  

不將如來不了義說。回爲己解。以誤初學。佛印是人得真叁昧。

  

  

不要將如來所說的不了義法,來回護過失,替自己作解釋,還耽誤初學的修道者。因爲將佛說作爲己說,亦犯竊盜。能這樣斷盡偷念,一念純真,才可修定,佛就印可這個人,能得到真正叁昧。

  

  

如我所說。名爲佛說。不如此說。即波旬說。

  

  

照我這樣說,就是佛說。不照我這樣說,就是魔王說。

  

  

阿難。如是世界六道衆生。雖則身心無殺盜淫。叁行已圓。若大妄語。即叁摩地不得清淨。成愛見魔。失如來種。

  

  

阿難,如果世界上六道的衆生,雖然身心都沒有殺盜淫,無殺是慈行,無盜是舍行,無淫是梵行,這叁種行都圓滿了。但是若犯大妄語,他的正定就不得清淨。必定成爲愛見魔,因貪愛名利是愛魔,妄生邪見是見魔,就失去如來種,失去修證如來的因地本心。

  

  

所謂未得謂得。未證言證。或求世間尊勝第一。謂前人言。我今已得須陀洹果。斯陀含果。阿那含果。阿羅漢道。辟支佛乘。十地地前諸位菩薩。求彼禮忏。貪其供養。

  

  

什麼是大妄語?所謂未得道就說已得道,未證果就說已證果,或者爲求世間名聞,要人尊崇他是最高最勝,就對他面前的人說:我已證了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甚至說我已成爲辟支佛,或十地以前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叁賢菩薩位,來求別人向他禮拜忏悔,貪圖他們的名利供養。

  

  

是一顛迦。銷滅佛種。如人以刀。斷多羅木。佛記是人。永殒善根。無複知見。沈叁苦海。不成叁昧。

  

  

這種人科是顛迦,即闡提,意是斷善根的人,斷滅成佛的種子。猶如用刀斬斷多羅木一樣,多羅木一經斬斷,就永遠不會再生,佛說這種人,永遠斷滅善根,不複會有正知正見,還要墮落叁途苦海中,縱使有點禅定智慧,亦不過助長魔業,絕對不能成爲真正的叁昧。

  

  

我滅度後。敕諸菩薩及阿羅漢。應身生彼末法之中。作種種形。度諸輪轉。

  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