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lign="left">比方有二個人,一人專憶念,一人專忘記。這二個人是會若逢等于不逢,相見成爲不見。

  

  

這裏一人專念指佛,一人專妄指衆生。佛時刻念衆生,衆生則時時把佛忘記。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,但妙在什麼地方他不知道,又不肯靜心來學。佛爲什麼要念衆生?因佛知道衆生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,和諸佛元是一體。所以佛說:“一切衆生,皆具佛性,皆堪作佛。”這是佛教之偉大處,亦是教義最高處。佛教提倡五戒,戒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。亦是爲愛護衆生,教化衆生,要衆生反迷歸覺,早日回家。可是我們衆生,跑到這個世界來,便舍本逐末,背覺合塵,認假作真,把自己的老家,慈悲的父母,諸佛菩薩都忘了。

  

  

關于念佛法門亦有多種:

  

  

(一)持名念佛:聞說佛名,一心稱念。

  

  

(二)觀像念佛:觀佛像莊嚴,一心念佛。

  

  

(叁)觀想念佛:觀想佛之偉大,白毫宛轉五須彌,绀目澄清四大海,一心念佛。

  

  

(四)實相念佛:即念自性,法身真佛。參禅不打妄想,只參念佛是誰?亦是實相念佛。

  

  

不過,人若沒有德行,沒有道心,只一味念佛,有時亦會著魔。好像在香港大嶼山,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閱,來慈興寺,要修般舟叁昧,即常行叁昧。關在房裏九十天,不坐不臥,只是常行常立,一心念佛。有一天我聽他越念越大聲,越跑越快,覺得有點奇怪,便走進房中看。原來這比丘前生是牛,爲寺耕種有功,就投生人身,出家修道。可是牛性不改,脾氣很大,倔強難伏。他以爲修般舟叁昧,可以除惡習,可是道德不足,定力不堅,反著了魔。他看見阿彌陀佛在他面前跑,他就跟佛跑。其實佛怎會在他面前跑?只是一支水牛精,變作阿彌陀佛來引誘他。後來我爲他揭破了,才恢複平靜。

  

  

二人相憶。二憶念深。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。同于形影。不相乖異。

  

  

如果二人互相憶念,大家憶念深切,不相舍離,就會生生世世,如影隨形,不會乖違離異。衆生如能不妄念佛,則不但今生,可以見佛,乃至往生之後,亦得常隨佛學,不再相離。

  

  

十方如來憐念衆生。如母憶子。若子逃逝。雖憶何爲。子若憶母。如母憶時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。

  

  

十方如來,憐憫護念衆生,有如母親憶念兒子一樣。如果子女不聽教,逃走不回,做母親的雖日夜憶念,亦是無用的。如果子女能憶念母親,好像母親憶念子女一樣懇切,那麼大家就會生生世世,不相違背遠離。

  

  

若衆生心。憶佛念佛。現前當來。必定見佛。去佛不遠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開。

  

  

如果衆生的心,能夠時時念佛,時時憶佛,縱然現在不能見到佛,將來必定會見到佛,因爲離開佛已經不太遠了。這個念佛法門,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,或者什麼秘訣,只要一心專念,就會得到心佛相應,心眼開明。

  

  

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氣。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。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。

  

  

如薰染香氣的人,身上就有香氣,念佛的人就會染著佛之香氣。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來莊嚴自己的本覺心佛,這叫香光莊嚴。

  

  

我的本修因地心,是以念佛之心,心心相繼,沒有間斷,而得入無生法忍。現在我還在這個世界,專門攝受念佛之人,往生極樂淨土。

  

  

佛問圓通。我無選擇。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。得叁摩地。斯爲第一。

  

  

現在佛問圓通法門,我不必諸多選擇其他之根,只攝一精明,使它不再托根緣塵向外馳。一精既攝,則其他六根,都不起作用。淨念即沒有妄念,只一心念佛,沒有他念。念念相繼無有間斷。念至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念念不離淨念,心心與佛相應,就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心佛一如,而得正定。故我認爲念佛法門最爲第一。

  

  

以上是由二十四位聖人,各述圓通法門。第廿五位,即最後一位——觀世音菩薩——述耳根圓通,“反聞聞自性”的法門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