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lign="left">比方有二个人,一人专忆念,一人专忘记。这二个人是会若逢等于不逢,相见成为不见。
这里一人专念指佛,一人专妄指众生。佛时刻念众生,众生则时时把佛忘记。偶然想起佛法是太好太妙,但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,又不肯静心来学。佛为什么要念众生?因佛知道众生是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,和诸佛元是一体。所以佛说:“一切众生,皆具佛性,皆堪作佛。”这是佛教之伟大处,亦是教义最高处。佛教提倡五戒,戒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。亦是为爱护众生,教化众生,要众生反迷归觉,早日回家。可是我们众生,跑到这个世界来,便舍本逐末,背觉合尘,认假作真,把自己的老家,慈悲的父母,诸佛菩萨都忘了。
关于念佛法门亦有多种:
(一)持名念佛:闻说佛名,一心称念。
(二)观像念佛:观佛像庄严,一心念佛。
(三)观想念佛:观想佛之伟大,白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,一心念佛。
(四)实相念佛:即念自性,法身真佛。参禅不打妄想,只参念佛是谁?亦是实相念佛。
不过,人若没有德行,没有道心,只一味念佛,有时亦会著魔。好像在香港大屿山,有一出家人名叫恒阅,来慈兴寺,要修般舟三昧,即常行三昧。关在房里九十天,不坐不卧,只是常行常立,一心念佛。有一天我听他越念越大声,越跑越快,觉得有点奇怪,便走进房中看。原来这比丘前生是牛,为寺耕种有功,就投生人身,出家修道。可是牛性不改,脾气很大,倔强难伏。他以为修般舟三昧,可以除恶习,可是道德不足,定力不坚,反著了魔。他看见阿弥陀佛在他面前跑,他就跟佛跑。其实佛怎会在他面前跑?只是一支水牛精,变作阿弥陀佛来引诱他。后来我为他揭破了,才恢复平静。
二人相忆。二忆念深。如是乃至从生至生。同于形影。不相乖异。
如果二人互相忆念,大家忆念深切,不相舍离,就会生生世世,如影随形,不会乖违离异。众生如能不妄念佛,则不但今生,可以见佛,乃至往生之后,亦得常随佛学,不再相离。
十方如来怜念众生。如母忆子。若子逃逝。虽忆何为。子若忆母。如母忆时。母子历生不相违远。
十方如来,怜悯护念众生,有如母亲忆念儿子一样。如果子女不听教,逃走不回,做母亲的虽日夜忆念,亦是无用的。如果子女能忆念母亲,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恳切,那么大家就会生生世世,不相违背远离。
若众生心。忆佛念佛。现前当来。必定见佛。去佛不远。不假方便。自得心开。
如果众生的心,能够时时念佛,时时忆佛,纵然现在不能见到佛,将来必定会见到佛,因为离开佛已经不太远了。这个念佛法门,不假借其他方便方法,或者什么秘诀,只要一心专念,就会得到心佛相应,心眼开明。
如染香人。身有香气。此则名曰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。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。
如薰染香气的人,身上就有香气,念佛的人就会染著佛之香气。以佛的法身和智慧光来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,这叫香光庄严。
我的本修因地心,是以念佛之心,心心相继,没有间断,而得入无生法忍。现在我还在这个世界,专门摄受念佛之人,往生极乐净土。
佛问圆通。我无选择。都摄六根。净念相继。得三摩地。斯为第一。
现在佛问圆通法门,我不必诸多选择其他之根,只摄一精明,使它不再托根缘尘向外驰。一精既摄,则其他六根,都不起作用。净念即没有妄念,只一心念佛,没有他念。念念相继无有间断。念至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念念不离净念,心心与佛相应,就即心是佛,即佛是心,心佛一如,而得正定。故我认为念佛法门最为第一。
以上是由二十四位圣人,各述圆通法门。第廿五位,即最后一位——观世音菩萨——述耳根圆通,“反闻闻自性”的法门。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