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根賴塵才生。因爲有六根,就顯出六塵之相分,塵是要托根才有。見分和相分,都沒有它們獨立的自性,就好像兩根蘆荻一樣,要交並而生,一根倒了,其他一根同時也就倒下的。

  

  

是故汝今。知見立知。即無明本。知見無見。斯即涅槃。無漏真淨。雲何是中更容他物。

  

  

所以你現在是在知見上再立一個知見,本來知見已是錯了,現在再立一個知見,豈不是錯上加錯,妄上加妄?這就是無明的根本。如果你能修到,知而無知,見而無見,這個無知之知,無見之見,一念不生,不塵不染,才是不生不滅,究竟涅槃,無漏無妄之真淨境界。怎可以在其中,猜說還有別的東西呢?這是證明十方諸佛,異口同聲宣說縛結和解結,都是由你的六根,更無他物之意。

  

  

爾時世尊。欲重宣此義。而說偈言。

  

  

當時,釋迦牟尼佛恐怕阿難仍不太明白,故再用偈語來重複解釋這個義理。

  

  

真性有爲空。緣生故如幻。無爲無起滅。不實如空華。

  

  

真性就是沒有一切虛妄,叫作真性。虛妄的有爲法是依真空而生,所以有爲法也是空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它是依因緣而生,還從緣滅,當體即空,故也是幻化不實在。有爲法是空,那麼無爲法呢?是不是也屬空呢?無爲法也是同樣不實在的。因爲是無起無滅的緣故,猶如空中華一樣,無起無滅不實豐的。

  

  

永嘉大師證道歌說:“真不立,妄本空,有無俱遣不空空。”真既不成立,這是離言說相。妄本來是空的,這是離心緣相。有和無兩法都遣除,那麼不空之念,也都空了。就是說這個道理。

  

  

佛要破阿難識心,這裏的有爲無爲是指意識,因識性是虛妄,猶如空華一樣。

  

  

言妄顯諸真。妄真同二妄。猶非真非真。雲何見所見。

  

  

【言妄顯諸真,妄真同二妄】:爲什麼要說妄呢?因爲無妄不能顯真,故此要把妄說出來烘托起真。但有真,哪裏還有妄呢?一真法界,一法不立,是什麼都沒有的。況且真和妄是對待法,不是究竟法。而佛法是沒有對待的,所以一說出妄來,真也變成妄了。一有言說都非實義,即落第二義谛。

  

  

【猶非真非真,雲何見所見】:既然真和不真,究竟都是不對的。那麼能見之六根見分,和所見之六根相分還算作什麼呢?

  

  

中間無實性。是故若交蘆。

  

  

見分之六根和相分之六塵,中間都沒有實性,只不過是狼狽相依而已。就像二根交蘆一樣,互相依賴,不能獨立,如果一根倒了,其他的一根也同樣倒下來。

  

  

結解同所因。聖凡無二路。

  

  

既然結縛和解結都因于六根,六根結縛,便是凡夫,六根解脫便是聖人,所以聖人和凡夫,並不是兩條不同的路。只是聖人有大智慧,明白天地間萬事萬物,故能背塵合覺而得解脫。凡夫不明白背覺合塵,故有結縛不得解脫。一旦覺悟得解脫,亦是聖人。

  

  

汝觀交中性。空有二俱非。

  

  

你詳細觀察交蘆中的性,是有呢?還是空呢?說它空,但確實有交蘆,說它有,但交蘆中間實在沒有實體,所以說空和有,二者都是不對的。就和有爲法無爲法一樣,都是不實在;亦如見分和相分一樣,都無自性,都是虛妄。

  

  

迷晦即無明。發明便解脫。

  

  

迷時便依真空生出晦暗,有晦暗就生出無明。這就是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,就有結縛,就是凡夫。如果能發揮本有覺性,明白非有非空,即知見無見,便是聖人,便能解脫。

  

  

在這裏我想起一個公案。從前有一老修行,已經修了數十年功夫,仍未開悟。有一天他聽說某山上,有一位開悟的老和尚,他便很專誠地前往參拜,又很慎重其事地穿袍搭衣,長跪合掌,退求老和尚開示,怎樣才能得“解脫”?老和尚只簡單地說:“誰縛著你?”老修行言下便得開悟。是否一句話就可以令他開悟呢?這要看因緣。可能老和尚知道老修行因緣已成熟,便點醒他。亦可能老修行平時也很用功修行,雖然未明白,但遇老和尚一指點,便頓然貫通。所以中國古語說:“悶坐十年山,不如明師一指點。”自己妄修瞎煉,總不如明師指點,才易明白,明師即明眼善知識。什麼是明眼?即開佛眼,怎樣才能開佛眼?是要痛下功夫,專誠地修大悲法四十二手眼,一定會開佛眼。好像現在我有一位弟子,他已生生世世修了四十二手眼,所以現在能開佛眼。你們想開佛眼,那要特別專心致意地修四十二手眼,一天都不能間斷,終會開智慧眼的。

  

  

解結因次第。六解一亦亡。根選擇圓通。入流成正覺。

  

  

解結要由次第來解開。但最初怎會結縛在一起呢?是因依真起妄。妄有六結,六結即五陰,由不生不滅之如來藏,因一念無明,晦昧爲空,便和有生滅之妄相互相結合,而成阿賴耶識,即第八識。第八識本來叫含藏識,即如來藏,因受無明薰染,變成阿賴耶識。故由識陰先起而有行陰,即第七識,末那識又叫傳達識,專傳達六識之意思到八識處。然後有想陰,即第六識,再有受陰,即前五識;再有色陰,即內之根身,外之世界。前四陰比較微細,每陰有一結,色陰比較粗,故有二結。解結要從內向外,亦即從粗至細,次第解開;六結解盡,五陰消滅,五濁亦就澄清。因推究根本,是由六根和五陰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濁,便有種種煩惱障礙。現在要解結,便不要向外馳求,跟著識陰到處亂跑。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識陰。由識陰和五陰結成生死縛,便不得解脫。現在先由識陰解除,一根解脫,其他五根也就清除。

  

  

修道入手法門,也要從六根門頭來修;眼不隨色轉,耳不隨聲轉,鼻不隨香轉,舌不隨味轉,身不隨觸轉,意不隨法轉,把六根門頭境界,旋轉過來,收拾身心,反求諸己。再選擇最圓滿之根來修。眼根、鼻根和身根不圓滿,耳根、舌根和意根最圓滿。佛暗示耳根最圓滿,但沒有言明,要阿自己選擇,若證得一根圓通,余五根之結亦解,便能入聖人之法性流,逆凡夫之生死流,就能成正等正覺。

  

  

陀那微細識。習氣成瀑流。真非真恐迷。我常不開演。

  

  

阿賴耶識即阿陀那識,譯作“執持”,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,和根身器界,令不散失。所以此識亦即如來藏,因受無明薰染,就成爲藏識。這阿陀那識是最微細難知,因受無明薰染,無明即習氣,是故妄上加妄,引生諸趣,成爲生死暴流,什麼都擋不住。

  

  

【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】:這阿陀那識是真妄和合在一起。其體本來是全真,因參雜無明習氣,故變成有妄。如果我說是真,恐怕人就迷妄爲真,變成迷中更迷。如果說是妄,又恐怕人迷真爲妄,反致向外馳求。所以對于小乘權教,我都不敢輕易開演這種真正大乘法。

  

  

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不取無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雲何立。

  

  

【自心取自心】:一切衆生,不明白見分和相分,都是唯心所現,故執著在見相二分上,以能見之見分,來妄取所見之相分,取字即執著,結縛之意。

  

  

【非幻成幻法】:不能回光返照,只知向外馳求,遂將本來不是幻法的,都妄成虛幻法了。

  

  

【不取無非幻】:如果明白見相二分,皆是虛妄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就不會去取著。那就非特沒有虛幻法,就連非幻的真法也沒有了。

  

  

【非幻尚不生,幻法雲何立】:非幻之真法尚且不生,那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