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根赖尘才生。因为有六根,就显出六尘之相分,尘是要托根才有。见分和相分,都没有它们独立的自性,就好像两根芦荻一样,要交并而生,一根倒了,其他一根同时也就倒下的。
是故汝今。知见立知。即无明本。知见无见。斯即涅槃。无漏真净。云何是中更容他物。
所以你现在是在知见上再立一个知见,本来知见已是错了,现在再立一个知见,岂不是错上加错,妄上加妄?这就是无明的根本。如果你能修到,知而无知,见而无见,这个无知之知,无见之见,一念不生,不尘不染,才是不生不灭,究竟涅槃,无漏无妄之真净境界。怎可以在其中,猜说还有别的东西呢?这是证明十方诸佛,异口同声宣说缚结和解结,都是由你的六根,更无他物之意。
尔时世尊。欲重宣此义。而说偈言。
当时,释迦牟尼佛恐怕阿难仍不太明白,故再用偈语来重复解释这个义理。
真性有为空。缘生故如幻。无为无起灭。不实如空华。
真性就是没有一切虚妄,叫作真性。虚妄的有为法是依真空而生,所以有为法也是空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是依因缘而生,还从缘灭,当体即空,故也是幻化不实在。有为法是空,那么无为法呢?是不是也属空呢?无为法也是同样不实在的。因为是无起无灭的缘故,犹如空中华一样,无起无灭不实丰的。
永嘉大师证道歌说:“真不立,妄本空,有无俱遣不空空。”真既不成立,这是离言说相。妄本来是空的,这是离心缘相。有和无两法都遣除,那么不空之念,也都空了。就是说这个道理。
佛要破阿难识心,这里的有为无为是指意识,因识性是虚妄,犹如空华一样。
言妄显诸真。妄真同二妄。犹非真非真。云何见所见。
【言妄显诸真,妄真同二妄】:为什么要说妄呢?因为无妄不能显真,故此要把妄说出来烘托起真。但有真,哪里还有妄呢?一真法界,一法不立,是什么都没有的。况且真和妄是对待法,不是究竟法。而佛法是没有对待的,所以一说出妄来,真也变成妄了。一有言说都非实义,即落第二义谛。
【犹非真非真,云何见所见】:既然真和不真,究竟都是不对的。那么能见之六根见分,和所见之六根相分还算作什么呢?
中间无实性。是故若交芦。
见分之六根和相分之六尘,中间都没有实性,只不过是狼狈相依而已。就像二根交芦一样,互相依赖,不能独立,如果一根倒了,其他的一根也同样倒下来。
结解同所因。圣凡无二路。
既然结缚和解结都因于六根,六根结缚,便是凡夫,六根解脱便是圣人,所以圣人和凡夫,并不是两条不同的路。只是圣人有大智慧,明白天地间万事万物,故能背尘合觉而得解脱。凡夫不明白背觉合尘,故有结缚不得解脱。一旦觉悟得解脱,亦是圣人。
汝观交中性。空有二俱非。
你详细观察交芦中的性,是有呢?还是空呢?说它空,但确实有交芦,说它有,但交芦中间实在没有实体,所以说空和有,二者都是不对的。就和有为法无为法一样,都是不实在;亦如见分和相分一样,都无自性,都是虚妄。
迷晦即无明。发明便解脱。
迷时便依真空生出晦暗,有晦暗就生出无明。这就是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就有结缚,就是凡夫。如果能发挥本有觉性,明白非有非空,即知见无见,便是圣人,便能解脱。
在这里我想起一个公案。从前有一老修行,已经修了数十年功夫,仍未开悟。有一天他听说某山上,有一位开悟的老和尚,他便很专诚地前往参拜,又很慎重其事地穿袍搭衣,长跪合掌,退求老和尚开示,怎样才能得“解脱”?老和尚只简单地说:“谁缚著你?”老修行言下便得开悟。是否一句话就可以令他开悟呢?这要看因缘。可能老和尚知道老修行因缘已成熟,便点醒他。亦可能老修行平时也很用功修行,虽然未明白,但遇老和尚一指点,便顿然贯通。所以中国古语说:“闷坐十年山,不如明师一指点。”自己妄修瞎炼,总不如明师指点,才易明白,明师即明眼善知识。什么是明眼?即开佛眼,怎样才能开佛眼?是要痛下功夫,专诚地修大悲法四十二手眼,一定会开佛眼。好像现在我有一位弟子,他已生生世世修了四十二手眼,所以现在能开佛眼。你们想开佛眼,那要特别专心致意地修四十二手眼,一天都不能间断,终会开智慧眼的。
解结因次第。六解一亦亡。根选择圆通。入流成正觉。
解结要由次第来解开。但最初怎会结缚在一起呢?是因依真起妄。妄有六结,六结即五阴,由不生不灭之如来藏,因一念无明,晦昧为空,便和有生灭之妄相互相结合,而成阿赖耶识,即第八识。第八识本来叫含藏识,即如来藏,因受无明薰染,变成阿赖耶识。故由识阴先起而有行阴,即第七识,末那识又叫传达识,专传达六识之意思到八识处。然后有想阴,即第六识,再有受阴,即前五识;再有色阴,即内之根身,外之世界。前四阴比较微细,每阴有一结,色阴比较粗,故有二结。解结要从内向外,亦即从粗至细,次第解开;六结解尽,五阴消灭,五浊亦就澄清。因推究根本,是由六根和五阴混合在一起而生出五浊,便有种种烦恼障碍。现在要解结,便不要向外驰求,跟著识阴到处乱跑。因我人最初受生是由识阴。由识阴和五阴结成生死缚,便不得解脱。现在先由识阴解除,一根解脱,其他五根也就清除。
修道入手法门,也要从六根门头来修;眼不随色转,耳不随声转,鼻不随香转,舌不随味转,身不随触转,意不随法转,把六根门头境界,旋转过来,收拾身心,反求诸己。再选择最圆满之根来修。眼根、鼻根和身根不圆满,耳根、舌根和意根最圆满。佛暗示耳根最圆满,但没有言明,要阿自己选择,若证得一根圆通,余五根之结亦解,便能入圣人之法性流,逆凡夫之生死流,就能成正等正觉。
陀那微细识。习气成瀑流。真非真恐迷。我常不开演。
阿赖耶识即阿陀那识,译作“执持”,能执持一切染净种子,和根身器界,令不散失。所以此识亦即如来藏,因受无明薰染,就成为藏识。这阿陀那识是最微细难知,因受无明薰染,无明即习气,是故妄上加妄,引生诸趣,成为生死暴流,什么都挡不住。
【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开演】:这阿陀那识是真妄和合在一起。其体本来是全真,因参杂无明习气,故变成有妄。如果我说是真,恐怕人就迷妄为真,变成迷中更迷。如果说是妄,又恐怕人迷真为妄,反致向外驰求。所以对于小乘权教,我都不敢轻易开演这种真正大乘法。
自心取自心。非幻成幻法。不取无非幻。非幻尚不生。幻法云何立。
【自心取自心】:一切众生,不明白见分和相分,都是唯心所现,故执著在见相二分上,以能见之见分,来妄取所见之相分,取字即执著,结缚之意。
【非幻成幻法】:不能回光返照,只知向外驰求,遂将本来不是幻法的,都妄成虚幻法了。
【不取无非幻】:如果明白见相二分,皆是虚妄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就不会去取著。那就非特没有虚幻法,就连非幻的真法也没有了。
【非幻尚不生,幻法云何立】:非幻之真法尚且不生,那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