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lign="left">
佛言。富樓那。如汝所言。清淨本然。雲何忽生山河大地。
佛說:富樓那,如汝所說,在如來藏中,本是清淨本然,如何忽然而會知出山河大地呢?
這段是經中最重要處。佛爲顯藏性隨緣,從真起妄,故先說藏性隨染緣而生起山河大地,六凡諸相。令衆等能知妄回真,聞迷成悟。
汝常不聞如來宣說。性覺妙明。本覺明妙。富樓那言。唯然。世尊。我常聞佛宣說斯義。
你不是時常聽如來宣說:性覺妙明,本覺明妙的道理嗎?性覺真覺,原是一真覺。性覺,即本具佛性亦即自性真覺,是一真理體。本覺即天然原具,每個人本來就有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本覺,亦即始覺。妙明是寂然常照,明妙是照而常寂。妙之體是不變,故叫做寂。明之用是隨緣,故叫做照。
佛舉這二語是具曆很深的意思。(一)顯示無明萬法,離此就無所依。因無明是依真起妄,依本覺的覺,而起隨緣之用。(二)顯示寂然本具,不假妄明。即不必假借妄明而能遍照大千世界。
富樓那即說:“是的世尊,我常聽佛宣說這個義理,但只是聞說,尚未能了解。”
佛言。汝稱覺明。爲複性明。稱名爲覺。爲覺不明。稱爲明覺。
佛說:“你稱覺明時,究竟如何解說?汝以爲性本自明稱名爲覺,即本具靈明,不必加明,還是以爲覺本不明,必須加明于覺上,才能叫做有明之覺。”
本具靈明爲真明真覺,若必須加明,就變成妄明妄覺。如問阿難:心在何處?以何爲心,皆欲逼出阿難生平所誤認的,然後才破之。
富樓那言。若此不明名爲覺者。則無所明。
富樓那像阿難一樣迷惑,即答道:“若這覺體,不必加明而名爲覺,則無所明。”意即必要在覺體加明,才是有明之覺。
這答語如阿難一樣。上文阿難答:“若此發明不是心者,我乃無心,同諸草木”。阿難所執是六識妄心,富樓那所執是根本無明。
佛言。若無所明。則無明覺。有所非覺。無所非明。無明又非覺湛明性。
佛言:“汝說不加明于覺,只可叫覺,要加明于覺,才叫明覺,這是錯的。因真覺本具妙明,故不必加明于覺。加明于覺,就如體外加明,而非本具的真明。則時有時無,不能常住。
“有所非覺,無所非明”:這二句是說,一有加,則覺明二義都失。若起心有所加明時,則非本明的真覺。若失憶無所加明時,則此覺又不是明覺了。真覺本具妙用,就好像摩尼寶珠一樣,亦即夜光珠,本具光明,不必加明而自明。有所加明,則非真覺,如電燈泡,必加開關掣,一開即明。但這明實非真明,而是電氣令它明。有開有明,無開就無明,不是常住真明。“無所加明,則非有明”:如電燈泡,開關掣不開時,就沒有明。
“無明又非覺湛明性”者,因加明于覺,則失覺明之義而墮無明。既無真明,就不是真覺之湛然妙明了。因妙明是常寂常照,而不是時有時無之妄明也。
性覺必明。妄爲明覺。
自性本來就具明覺,不必假明以明之。但汝必定要加明于覺,才稱明覺,這必定加明之一念,即是妄念妄爲,不當爲而爲,遂將妙明轉爲無明,真覺變成妄覺了。
覺非所明。因明立所。所既妄立。生汝妄能。
真覺不必加明,才叫明覺,因本具妙明,是不落所明的。現在要加明,而立出所覺,則轉妙明而成爲能明之無明,將真覺而立所明之妄覺了。因加明之妄念,便生出妄相。
“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”:既然建立所明,就將妙明轉爲無明。無明是業相,由業相就生出妄能,由無明力,轉本有智光,而生能見之妄見。業相爲相分即所見,妄能爲見分即能見。
這段文的大意是說:衆生本來是佛,爲何成爲衆生?衆生爲何不成佛?毛病在何處?本來衆生與佛是無二無別,由佛性裏面化出衆生。佛有千百億萬化身,化身是從佛性化出,佛性是光明亦即性覺妙明。本覺是衆生天然本具之覺性,亦即佛光。由佛光化出衆生,可略喻照像一樣,照像亦能拍出種種相貌。本覺亦如鏡,從鏡裏現出之像,即一念無明,而生衆生。覺的本性原是明,現要加明始名覺,則這一念無明便生出種種妄能妄相,起惑造業而不能成佛。
無同異中。熾然成異。異彼所異。因異立同。同異發明。因此複立無同無異。
此即一念無明生叁細,叁種最微細惑,不容易覺察。
“無同異中”:上文說“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”,這個所字就是無明亦即業相。第一種微細惑,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,將整個如來藏真空,變成晦昧空境。空是同相,界是異相。即是說,在還沒有空之同相和界之異相的時候。
“熾然成異”:因妄能是轉相見分(即第二細惑),既有見分而諸法未成,無有所見,就以業相爲所見。但業相只是一晦昧之空,無一物可見。而見分定欲見之,見之既久就出現境界相第叁細惑,即空晦暗中,結暗爲四大之色。這和瞪久發勞而見空華一樣。熾:即火光熾盛貌,如在黑暗中,火光熾盛顯現,境界相即異相。
“異彼所異”:第一異字是虛字,就是不同,第二異字是實字,即異相之境。即是說對和它不同的熾然所成的境界相。
“因異立同”:因對異相之境界,又立同相之虛空,即依能見故,而妄生虛空和世界。
“同異發明”:虛空是同相,世界是異相。一同一異,互相發明,就成衆生界。
“因此複立,無同無異”:衆生之境不同,衆生形貌各異故說無同,但衆生知覺本同,故說無異。
如是擾亂。相待生勞。勞久發塵。自相渾濁。由是引起塵勞煩惱。
前面已明一念不覺生叁細,即業相、轉相、現相。以下解釋境界爲緣長六粗。什麼叫六粗相?
(一)智相:屬俱生法執,即與生俱來有分別能力,這不是究竟智,只是智之形相。
(二)相續相:屬分別法執,時時思量,相續不斷。
(叁)執取相:屬俱生我執,周遍計度,計我我所。
(四)計名字相:屬分別我執,要立假名妄相,循著假名而執妄相。
(五)起業相:由計名字相而生起業相,造種種業。
(六)業系苦相:由造業受報,而爲業纏縛受苦。
【如是擾亂】:如是是指境界相,從無而有,從真空而生晦空,而成世界,而有衆生。于是在識藏海中,便成境風擾亂。
【相待生勞】:相待即互相對待,由妄境而引起妄心、妄緣。因境界之相而生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