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它只是靈明洞徹,寂而常照沒有能知和所知。它的能知和所知,是因色和空才顯現。這是說藏性之體是不變,因有色和空,才顯現隨之用。
好像你現今在只陀林,早晨太陽出來,就有光明,傍晚日落,便是黃昏。如在半夜時有月便有光明,無月便是黑暗。要有明暗和色空等塵境,你的見精才能分析是明是暗,是色是空。
此見爲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。爲同一體。爲非一體。或同非同。或異非異。
見精既要托塵才能顯現,那麼見精是不是和明、暗、色、空同爲一體,還是不同一體,抑是或同非同,或異非異呢?
阿難。此見若複與明與暗。及與虛空元一體者。則明與暗。二體相亡。暗時無明。明時無暗。若與暗一。明則見亡。必一于明。暗時當滅。滅則雲何見明見暗。若明暗殊。見無生滅。一雲何成。
阿難!若說見精是與明、暗、色、空原是一體,但明和暗不能並立,有暗就無明,有明就無暗。若說見精只與暗爲一體,明時就該沒有見了。若說見精只與明爲一體,那麼暗時就該沒有見了。既然沒有見精又怎能看見明和暗呢?明暗是有差別,有生滅的,明來暗去,暗生明滅。而見性是無生滅的,又怎能成爲一體?
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。汝離明暗。及與虛空。分析見元。作何形相。
若說見精與明暗都不是一體,那麼離開明暗和虛空,汝試分析見精之體,是什麼形相?
離明離暗。及離虛空。是見元同龜毛兔角。明暗虛空。叁事俱異。從何立見。
見性是離塵無體,離開了明暗色空諸塵境,見精就沒有自體,亦就等于龜毛兔角了。離開了明暗色空,又怎能成立汝的見性?
明暗相背。雲何或同。離叁元無。雲何或異。
明暗之體本是互相違背的,即明來暗去,暗生明滅,故此怎可說是同一體呢?但離開明暗色空,又無獨立之見,又怎可說是不同一體?
分空分見。本無邊畔。雲何非同。見暗見明。性非遷改。雲何非異。
分析所見之空,分析能見之色,本來是無界限邊際的,怎可說是不同呢?但見明見暗,見性是無遷變,即明暗是有生滅,見精是常住之體,又怎可說非異呢?
汝更細審。微細審詳。審谛審觀。明從太陽。暗隨黑月。通屬虛空。壅歸大地。如是見精。因何所出。見覺空頑。非和非合。不應見精。無從自出。
你更要詳細的審察,明相是從太陽來,暗相是隨黑月來,通是屬虛空,空是歸大地,各有所從來。你能見之見精,是從何處生出呢?既無所從來,見性就不是和合相了。見覺本是空頑,不是和,也不是合。不應該見精無端而自出。
若見聞知。性圓周遍。本不動搖。當知無邊不動虛空。並其動搖地水火風。均名六大。性真圓融。皆如來藏。本無生滅。
見、聞、知,包括嗅、嘗、覺這六精之性,是圓融無礙,周遍法界的。本來是不動不搖,不生不滅。當知無邊際不搖動的虛空,和其搖動之地、火、水、風,同名爲六大,其體性是平等的。其色相雖是妄,但其體性是真,圓融無礙,都是如來藏性,本來就是不生不滅,不搖不動的。
阿難。汝性沈淪。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。汝當觀此見聞覺知。爲生爲滅。爲同爲異。爲非生滅。爲非同異。
阿難!你之心性沈淪,迷于權教,不明白自己之見性、聞性、嗅性、嘗性、覺性和知性,本來都是如來藏中之妙真如性。你現在應該再觀察,這六精之性是有生滅,還是無生滅?是同異呢?還是非同異?
汝曾不知如來藏中。性見覺明。覺精明見。清淨本然。周遍法界。
你還未曾知道,如來藏中性具之見即是覺體的本明,本覺之精即是妙明的真見,本來是清淨寂然,廣大圓滿,周遍法界。
隨衆生心。應所知量。如一見根。見周法界。聽嗅嘗觸。覺觸覺知。妙德瑩然。遍周法界。圓滿十虛。甯有方所。
墮九法界衆生勝劣之心,大小之量,皆能一一應之。如一見精之根性,其體就能周遍法界,則耳根之聞性,鼻根之嗅性,舌根之嘗性,身根之覺性以及意根之知性,都具妙性之德用清淨光明,好像玉之瑩光皎潔,周遍法界,圓滿十方虛空。即無在無所不在,豈有一定方所?
循業發現。世間無知。惑爲因緣。及自然性。皆是識心。分別計度。但有言說。都無實義。
循九法界衆生之業,而各發現他們之見。如肉眼不能見障外之色,天上見空,慧眼見色了空,法眼遍觀塵世。此皆循業而發現勝劣之見,而世上無正知之輩,惑爲因緣及自然性,其實皆是識心在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
阿難。識性無源。因于六種根塵妄出。汝今遍觀此會聖衆。用目循曆。其目周視。但如鏡中。無別分析。
現在講識大。什麼是識?識就是認識,是明了分別的意思。你認識什麼?說我認識張叁李四、王五趙六。認識他們做什麼?認識他們可做朋友。就因爲認識就把你拖下去,沈迷不悟,認假作真,把自己最親之七兄弟都不要。所以佛不怕麻煩,一個一個把它找出來,這是你的到親骨肉哩!法門眷屬你不認識,只挂住張叁李四王五趙六,所以你雖說認識,其實什麼都不認識。因爲把自己最親兄弟都丟在一邊,把如來藏裏面的本有家珍,本地風光都放棄,而往外馳求,舍本逐末,舍近求遠,去拉攏社會關系,認賊作子,認假爲真,盡在外邊用識心來做事。有人說:“現在這個亦是識心。”
不錯!但這個識心在凡夫分上不明白,這就有害。若明白什麼是真,什麼是假,把七兄弟找到了,即這個識心就變成如來藏性。找到自己的家珍,就不會再向外馳求了。
阿難!識性是無根源的,它必須藉著六根對六塵,虛妄爲緣,才能顯現分別之識。你現今在這個楞嚴法會上,試把眼睛依著次序來看在會聖衆,但在你看的時候,即根塵相對的時候,就如從鏡裏所照到的一樣,沒有絲毫分析之念,不分別美惡高低之念,亦即一念未生之時,這個就是眼根中的見性。
汝識于中次第標指。此是文殊。此富樓那。此目犍連。此須菩提。此舍利弗。
這個識即識相,亦即眼識,你之眼識就會隨著眼根,次第分別指出,這是文殊譯妙德,這是富樓那譯滿慈,這是目犍連譯采菽氏,這是須菩提譯空王,這是舍利弗譯鹙子。
此識了知。爲生于見。爲生于相。爲生虛空。爲無所因。突然而出。
這個能分別了知之識,是生于能見之眼,是生于所見之塵相,是生于虛空,抑是無緣無故,突然而生出呢?
阿難。若汝識性生于見中。如無明暗及與色空。四種必無。元無汝見。見性尚無。從何發識。
阿難!若說你之眼識,是生于眼根中,那如果無明暗和色空諸塵相映托它,根本就沒有你之見性。見性尚且沒有,又從何處發生眼識?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