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性當然隨空消滅,怎麼還可以看見塞呢?如緣塞有,那麼有塞當然就無空,因見性已隨塞消滅,怎能還可以看見空呢?如是乃至緣明和緣暗,它的道理是和空塞一樣的。
當知如是精覺妙明。非因非緣。亦非自然。
照這道理就應當知道,這個精覺而妙明的見性,它的覺體是不變的,所以不是因緣。它的妙用是隨緣的,所以不是自然。
非不自然。無非不非。無是非是。
在見精上,連不自然都沒有,哪裏還有是,有非呢?根本上是沒有非,沒有不非,沒有是亦沒有不是,不能用妄心來計度的。
離一切相。即一切法。
離開一切妄情計度之心相,即執著因緣和自然之妄心,就是真如妙法。
汝今雲何于中措心。以諸世間戲論名相。而得分別。如以手掌撮摩虛空。秖益自勞。虛空雲何隨汝執捉。
你現在爲什麼還是在妄想中用功夫,用世間的自然和因緣,不實在的戲論名相,來分別我的妙法妙定?這就好像用手來撮拿虛空,終是徒勞無益,虛空哪裏可以隨你捉住呢?
這好像從前有一位禅師,名叫鄧隱峰,他參禅參得有點定力,有一天,壽限到了,無常鬼就要來捉他去見閻王,他便對鬼說:“朋友!請你等一等,我有些事待辦,辦妥後即跟你去”,鬼以爲反正都可以捉到他,便給他一點方便,他便把腿盤起,對鬼說:“你今捉得虛空去,回頭再帶鄧隱峰”。即是說,你若能把虛空捉去,再來帶我見閻君,說後便入無相定。鬼到處找他,亦找不到,終無辦法捉到他。所以定力是最重要的。什麼是定力?就是不爲物所轉,而能轉物。上面經文說:“若能轉境,即同如來”,遇到什麼境界,不但不被境界所轉,還能轉境界,這就是如來。參禅一定要修到有定力,有了定力第一步功夫,要不被情欲所轉,見有若無,對境無心。要測驗自己是否有定力,見到美色當前時,要能如如不動,不爲所轉,這才可以修成金剛不壞身。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必妙覺性。非因非緣。世尊雲何常與比丘。宣說見性具四種緣。所謂因空因明。因心因眼。是義雲何。
阿難向佛說:世尊!您說妙覺見性,不是因,亦不是緣。但爲何世尊往日,常和比丘宣說:見性具有四種因緣,就是因空、因明、因心和因眼,這個義理怎樣解釋呢?
沒有空、沒有明,根本就看不見。沒有心、沒有眼,更加看不見了。所以要有這四種緣才能看見。但這只是眼根中的眼識,而不是眼根中的見性。識是分別計度,性才能圓融無礙。
佛言。阿難。我說世間諸因緣相。非第一義。
佛說:我往日所說的世間一切因緣相,只是權巧方便,教導初機,引導小乘學者,並破外道妄計自然之說,而不是真正第一義谛啊!
什麼是第一義谛?維摩經上說:文殊師利菩薩,問維摩居士:什麼是第一義谛。維摩居士把眼睛一閉,口亦不開,什麼都不說。文殊菩薩即刻明白,第一義谛即是不二法門。
你們知道便可,不可以學維摩居士亦向人這樣表示,就是第一義谛。不夠這種程度,沒有開悟,不可以冒充的。好像有人,看了六祖壇經,一知半解,就拿來做口頭禅,逢人問法,便舉一指,伸一拳,瞪瞪眼,這真是無慚無愧!還未開悟,不是過來人,是絕對不可以裝模作樣,冒充開悟的。昨天有人來見我,說他已開悟,我叫他講解,七種立題,六種成就。他一題亦不題,一就亦不就,啞口無言,不知怎樣作答。這是開什麼悟?開悟的人,心已光明,什麼道理都通達,就是不知道的事,亦可以講出理由來的。中國古語說:“涼水沖茶,硬沖。”未開悟而冒充開悟,這真是佛教的敗類。
阿難。吾複問汝。諸世間人。說我能見。雲何名見。雲何不見。阿難言。世人因于日月燈光。見種種相。名之爲見。若複無此叁種光明。則不能見。
阿難,我再問你,一切世界的人類都說,我爲能見,物爲所見。究竟怎樣才可以說看見,怎樣才說不能看見?阿難不假思索即答:世間的人,都是因爲藉著日光、月光和燈光的緣,才能看見種種物象色相,這叫做見,如果沒有這叁種光,就不能看見。
其實上面已說得很明白,有眼人和無眼人同在暗室中,都可以看見黑暗,這就證明見性是離根離塵,不必藉明緣而能靈光獨照的。
阿難。若無明時名不見者。應不見暗。若必見暗。此但無明。雲何無見。
佛說:阿難,假若沒有光明,就叫不能看見。即應該連暗亦看不見才對,如果可以看見黑暗,好像上面瞎子說:只見黑暗。這只是無光明而已,怎可說無見呢?
阿難。若在暗時。不見明故。名爲不見。今在明時。不見暗相。還名不見。如是二相。俱名不見。
阿難,如果在黑暗的地方,看不見光明,就說不見,現在有光明的時候,看不見黑暗,這亦叫做不見,那麼照這樣說,這兩種現象,都叫做不見,是嗎?
若複二相自相陵奪。非汝見性于中暫無。如是則知二俱名見。雲何不見。
如果只這兩種現象,互相侵陵爭奪,明來暗去,暗來明滅。但是你的見性,不是就沒有啊!按照這種道理,就可以知道,見明見暗這兩種見,都應該叫做見,怎可以強說不見呢?
這是說:明暗有生滅,明來暗消,暗生明滅,而見性是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是常住而不生不滅的。
是故阿難。汝今當知。見明之時。見非是明。見暗之時。見非是暗。見空之時。見非是空。見塞之時。見非是塞。
所以阿難,你現在應該明白,看見光明的時候,能見的自性,並不是因光明而生。看見黑暗的時候,能見的自性,並不是因黑暗而生。看見虛空時,見性亦不是因虛空而生。見到壅塞時,能見之自性,亦不是因壅塞而生。這證明見性完全不是因緣而生,而是常住,不生不滅的。
四義成就。汝複應知。見見之時。見非是見。見猶離見。見不能及。雲何複說因緣自然。及和合相。
由這四種義理推想,你就應該知道,你看見的時候,第一個見是正見,第二個見,是見精之見,雖然亦是真見但稍帶妄見。真正的見性,看見妄見的時候,亦離開一切性體,連見都沒有,所以就不能給它取個名字。所謂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,口欲言而辭喪,心欲緣而慮亡,不能有個名字可以代表它的。此處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所以說:“見非是見,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”真正之見性,不是眼前的能見所能看到的。看不見之見,才是真見,怎可說是因緣和自然,或者二種和合的作用,來表明見性的道理呢?
汝等聲聞。狹劣無識。不能通達清淨實相。吾今誨汝。當善思惟。無得疲怠妙菩提路。
你們聲聞,知識非常簡陋,只知自利不知利他,只顧自己,不顧衆生,心理太窄,執著心太重,故不能明白大乘教理,不能證到清淨實相。什麼是實相?實相即無相,所有一切相,都是由實相所生,實相即法之本體,亦即真空。老子說:“道可道,非常道。名可名,非常名。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。”真空不空,故有妙有,掃除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一般人都離不開相,所以就不得正法。有人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