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

  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

  

  

宣化上人講述

  

  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卷叁

  

  

複次阿難。雲何六入。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  

  

再次,阿難!爲何六入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亦是本來從如來藏性,妙真如體來的呢?入有二義:(一)爲能入塵取境;(二)爲所入,以爲塵入之處,亦即吸入六塵之處,故亦叫六處。

  

  

阿難。即彼目睛瞪發勞者。兼目與勞。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

  

  

先說眼入。阿難!就像剛才所說的那個人用眼睛直視虛空,看久了,便發生疲勞相,看見狂花亂飛。這個能見的眼,和所見的花,都是妙覺心中的疲勞現象。

  

  

因于明暗二種妄塵。發見居中。吸此塵象。名爲見性。此見離彼明暗二塵。畢竟無體。

  

  

因明暗二種妄塵,黏著湛然不變之見性,就發生見。這個見吸收塵象,就叫見性,這見性不是明心見性之見,而只是一個見精。這個見精,離開明暗兩塵境,就沒有一個實體的。

  

  

如是阿難。當知是見。非明暗來。非于根出。不于空生。

  

  

阿難!應當知道這個妄見,不是從明來,不是從暗來,故不屬他生。亦不是從眼根出,故不是自生。亦不從空生,故不是無因而生。

  

  

何以故。若從明來。暗即隨滅。應非見暗。若從暗來。明即隨滅。應無見明。

  

  

什麼緣故呢?假若見性是從明塵來,則暗塵當即消滅,應該看不見暗。如果是從暗塵來,那明塵亦即消滅,應該看不見明。現在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明暗有來去,見性無生滅,所以證明不是從明暗來。

  

  

若從根生。必無明暗。如是見精。本無自性。

  

  

如果從眼根生出來,必定沒有明暗二塵的時候。單單這個見精,就離塵無體,沒有能見的自性了。

  

  

若于空出。前矚塵象。歸當見根。又空自觀。何關汝入。

  

  

如果說見性是從空生,故能看見一切塵相。既能看見塵相,也應該能看見自己的眼根。又既然是從空生,則虛空自己看自己,與你本身眼見又何關系?

  

  

是故當知眼入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因此應當知道,眼入亦屬虛妄無實體,但亦是相妄性真。因它的性,本來不變。只是非因緣生,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阿難。譬如有人。以兩手指急塞其耳。耳根勞故。頭中作聲。兼耳與勞。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

  

  

現在說聞性。阿難,譬如有人,用二支手指,急塞住自己的耳朵,塞久成勞,以致頭中發出隆隆的聲音。這個人的耳朵和勞相造成的聲音,都是菩提,真如自性中所表現出來的疲勞現象。因一念無明,就生出種種妄象。

  

  

因于動靜二種妄塵。發聞居中。吸此塵象。名聽聞性。此聞離彼動靜二塵。畢竟無體。

  

  

因動靜二種妄塵,黏著湛然不動之聞性,就發生耳聞作用。耳聞吸入塵相,叫做聽聞性。這聞性離開動靜二塵,畢竟沒有自己本體的。

  

  

爲何我們自性有染汙?就是因爲眼看東西,耳聽聲音,盡吸取外邊塵相,塵是染汙不清淨的。自性是清淨的,因吸取外塵,就有染汙,如吸煙一樣,吸入肚裏,雖不見垢,但積久便成穢,好像煙囪裏面,積滿黃色的汙油。六祖壇經上,神秀偈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。雖是未見性,但亦說得不錯,是修道要走的階段。在未修證之時,要照這偈的指示來勤擦心境,勿使惹塵埃。六祖說: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,這是已證果的話。一般人以爲六祖之偈說得好,其實兩偈都一樣好。明白佛法,則一切諸法都是佛法;不明白,就是說得頭頭是道,亦是格格不入,不能懂得。所以要認真研究,徹底明白佛理,才有擇法眼來判別邪正。

  

  

如是阿難。當知是聞。非動靜來。非于根出。不于空生。

  

  

阿難!應當知道,這個妄聞不是從動來,不是從靜來,不是他生,不是從耳根出,不是自生,亦不是從虛空生,不是無因生。

  

  

何以故。若從靜來。動即隨滅。應非聞動。若從動來。靜即隨滅。應無覺靜。

  

  

什麼緣故呢?若聞性從靜塵來,則動塵當即消滅,應該聽不見動。如從動塵來,靜塵當即消滅,應該不感覺有靜相。現在動來聞動,靜來覺靜,所以證明聞性不是從動靜來。

  

  

若從根生。必無動靜。如是聞體。本無自性。

  

  

如果是從耳根生,必定沒有動靜二塵的時候,單單這個聞體,就離塵無體,失去能聞的自性了。

  

  

若于空出。有聞成性。即非虛空。又空自聞。何關汝入。是故當知。耳入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假若聞性是從空生,即是虛空有能聞之性,那就不是虛空,而且只是虛空自聞,和你耳中聽入的又有何關系?是故當知,從耳中聽入的都是虛妄,本來不屬因緣,亦不是自然性。

  

  

阿難。譬如有人。急畜其鼻。畜久成勞。則于鼻中。聞有冷觸。因觸分別。通塞虛實。如是乃至諸香臭氣。兼鼻與勞。同是菩提瞪發勞相。

  

  

現在說鼻根嗅性。阿難!譬如有一個人,急抽其鼻,猛力地急抽,使鼻子受了疲勞,就會有冷觸的感覺。因冷觸便有分別通塞虛實。疏通爲虛,閉塞爲實。感覺鼻孔是否傷風不通氣,像這樣乃至吸入各種香臭等氣,皆是妄想所成,非特冷觸香臭是從鼻所入的勞相,亦兼能聞鼻入和所聞的勞相,都是屬于菩提真性中久瞪所發生疲勞的現象。

  

  

有人不能分別是香是臭,如將鮮魚擱置數日,便會發臭生蟲。不要說食,就是嗅之,亦要作嘔。又中國上海所製的臭豆腐,有人說像糞那樣臭,可是上海人卻以爲香,最喜歡吃。我曾到普陀山,山上的人,特別喜歡吃臭甘蔗。我本來對于食物,已無分別,什麼都可吃。但是對于臭甘蔗,實在吃不下口。這便是各有所好,各地有各地的習慣嗜好,所以是香是臭,都是妄心在作怪呢!至于自大,即自己認爲自己最大,世上第一。這比臭糞、臭豆腐更臭!爲什麼呢?你自大,以爲自己了不起,那麼,別人都怕你,沒有人敢接近你。其實不是以爲你太大,怕你而不敢接近你,而是因爲你已變臭,無人敢接近你呢?

  

  

因于通塞二種妄塵。發聞居中。吸此塵象。名嗅聞性。此聞離彼通塞二塵。畢竟無體。

  

  

因通和塞二種妄塵,黏著湛然不變之嗅性,就發生嗅聞。這嗅聞吸入塵相,就叫作嗅聞性。這聞性是嗅聞之性。而這嗅聞之性,一離開通塞二種塵相,就根本沒有實體的。

  

  

當知是聞。非通塞來。非于根出。不于空生。

  

  

當知道嗅聞性不是從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