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lign="left">又一切味。非一物生。味既多生。識應多體。

  

  

又味有很多種,酸甜苦辣,不是同一物所生,如蔗甜、酸梅、姜辣、黃連苦等,味既然多種,那麼識亦應有多體了。

  

  

識體若一。體必味生。鹹淡甘辛。和合俱生。諸變異相。同爲一味。應無分別。

  

  

如果舌識只是一體,其體必從味生。那麼所生之識,也只是一種。能生之味,也該是一種,則變成鹽的鹹,水的淡,蔗的甜,姜的辣,各味混合而生。一混合就有變化,不能分別鹹淡甘辛,失去其本性之味。甘不甘,苦不苦,酸不酸,辣不辣,變成一味,沒有什麼分別了。

  

  

分別既無。則不名識。雲何複名舌味識界。

  

  

既然無分別,就不能取它的名字爲識。既不名識,怎可說舌味爲緣,生舌識界呢?味是無分別的,識是能分別的,若無分別就不能叫作識。

  

  

不應虛空。生汝心識。舌味和合。即于是中元無自性。雲何界生。

  

  

亦不應該從無知的虛空,産生你有知的心識啊!如以舌根味塵和合在一起,産生你的心識,但舌是有知,塵是無知,如和合在一起,體性便成紛亂,好像水土混合,水就失去流動的自性,土也失去幹燥的自性。所以說元無自性,無自性怎可立界?

  

  

是故當知。舌味爲緣。生舌識界。叁處都無。則舌與味。及舌界叁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因此應知,舌根和味塵互相爲緣,生舌識界,叁處都是虛妄。則舌根和味塵及舌識界叁者都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如說是因緣生,則落在有中。如說自然生,就落在空中。空有二邊,都不是中道了義,舌識界究竟從何處來呢?都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所表現的。

  

  

阿難。又汝所明。身觸爲緣。生于身識。

  

  

(五)現在說身識。阿難!你亦知道小乘之道理,身根和觸塵互相爲緣,便生出身識界。

  

  

此識爲複因身所生。以身爲界。因觸所生。以觸爲界。

  

  

這個能分別的識是因身所生,而以身爲界限?還是因觸所生,而以觸爲其界限?

  

  

阿難。若因身生。必無合離二覺觀緣。身何所識。

  

  

阿難,如果說身識是單因身根而生,不必藉塵觸,這樣雖有身根,而無離和合二種觸塵,亦就沒有粗和細二種覺觀來做它的助緣,那又怎會生起身識界呢?縱能生識,但無觸塵,無所分別,就不成爲識。粗緣爲覺,細緣爲觀,身又怎樣有識呢?

  

  

若因觸生。必無汝身。誰有非身知合離者。

  

  

這裏破單塵不能生觸。若說因觸塵而生,則與你身無關,世上哪有不在自己身上,感覺到離合,而要在他人身上,感覺到離合的道理呢?即是說,世間誰有不依于本身,而能知離合覺觸的道理。

  

  

阿難。物不觸知。身知有觸。

  

  

阿難!世間之物,是不能自己觸自己,而能成感。因爲物是無分別識,所以必定要和身根相湊合,然後方能知道有觸。

  

  

知身即觸。知觸即身。即觸非身。即身非觸。

  

  

若因觸而知道有身,則這個知是從觸而生,即是觸塵。若因身而知有觸,則這個知是從身而生,即是身根。但這個知既然從觸塵生,便與身根無關。如果是從身根生,亦與觸塵無關。

  

  

身觸二相。元無處所。合身即爲身自體性。離身即是虛空等相。

  

  

身根和觸塵,原本是沒有內外對立之處所。觸與身和合,即是身根之本來體性。觸與身離開,即是虛空相而已。

  

  

內外不成。中雲何立。中不複立。內外性空。則汝識生。從誰立界。

  

  

內之身根和外之觸塵,假若不成立,則中間所生之身識,又從何處而得安立?中間所生之身識若不成立,則內外根塵之性亦都成空。那麼你的身識生起,又從何處建立觸識界呢?

  

  

是故當知。身觸爲緣。生身識界。叁處都無。則身與觸。及身界叁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因此應知,身根和觸塵,互相爲緣而生身識界,都是虛妄。身根、觸塵及身識界叁者,本非因緣,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阿難。又汝所明。意法爲緣。生于意識。此識爲複因意所生。以意爲界。因法所生。以法爲界。

  

  

(六)現在說意法識界。阿難!又你已明白,意根和法塵互相爲緣,其中便生意識,此識是因意所生,以意爲界,還是因法所生,以法爲界。

  

  

阿難。若因意生。于汝意中。必有所思。發明汝意。若無前法。意無所生。離緣無形。識將何用。

  

  

如果你的意識,單因意根而生,則必定有個所思的法塵,才能發揮你的意思。若無所思之法塵,則能思之意根,亦無從生起。因意根既離開攀緣法塵,則意根亦就無形無影,如何能生意識?那就是說,如果根塵都不存在,則意識將有什麼作用呢?

  

  

又汝識心。與諸思量。兼了別性。爲同爲異。同意即意。雲何所生。

  

  

又你的第六分別意識,和第七思量識之意識心,同是有了別的性能。試問第六識與第七識是同呢?還是不同呢?如果是同,那麼識心就是意根。爲什麼這個識心,又爲意根所生?

  

  

異意不同。應無所識。若無所識。雲何意生。若有所識。雲何識意。唯同與異。二性無成。界雲何立。

  

  

如果識心和意根,兩不相同,則一定同于無知之外塵。既同塵就無所識,不能和意根同類,亦不能叫作意生之識。若有所識知,則意根與識,同有了別性,怎可以分出此是意根了別性?這是意識了別性,是同是異,根識二性都分不清楚,怎能于中立起意識界呢?

  

  

若因法生。世間諸法。不離五塵。汝觀色法。及諸聲法。香法味法。及與觸法。相狀分明。以對五根。非意所攝。

  

  

如果說意是緣法生,則世間一切諸法,都離不開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之五塵。你且看看,色法、聲法、香法、味法和觸法,都是相狀分明,以五塵對五根,各有所對,但都不是意根所攝之法。意根所緣的是法塵,只是前五塵的影子,五塵的實法,絕不會走入意根裏面。

  

  

汝識決定依于法生。今汝谛觀。法法何狀。

  

  

如果你的識心,是決定依于法塵而生,既有所生,必有形狀。你現在可詳細觀察,法塵之法,究竟作何形狀呢?

  

  

若離色空。動靜通塞。合離生滅。越此諸相。終無所得。

  

  

若法塵離開前五塵,色空、動靜、通塞、合離、生滅諸形相,它是沒有自體的。好像影離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