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="left">

  

如果不和明在一起,那麼見性和明相,便成乖背不相立。一屬性,一屬相,各不相幹。好像耳朵和明相,了無關系,不相接觸;耳朵是不能分別明暗的。

  

  

見且不知明相所在。雲何甄明合非合理。彼暗與通。及諸群塞。亦複如是。

  

  

見精尚且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,它怎能分別暗與不暗,和合與不和合的道理呢?由此可知暗與通,及諸群塞,亦是一樣的。

  

  

阿難。汝猶未明一切浮塵。諸幻化相。當處出生。隨處滅盡。幻妄稱相。其性真爲妙覺明體。

  

  

阿難!你還未明白所有一切外邊浮塵境界,一切幻化相。幻是不實在,化是變化,忽有忽無。看上去如實有,其實都是虛幻的名相。當處出生,依幻而生,也隨處滅盡——亦依幻而滅盡,沒有實體可得。然而其性則真,都是從常住真心,妙覺明體所生。但由真起妄,由妄就生出見分和相分。

  

  

如是乃至五陰六入。從十二處。至十八界。因緣和合。虛妄有生。因緣別離。虛妄名滅。

  

  

像這樣的道理,乃至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。

  

  

五陰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就是五蘊。

  

  

六入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也就是六根。

  

  

十二處: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和意根,再加色塵、聲塵、香塵、味塵、觸塵和法塵。

  

  

十八界:六根、六塵,再加上六識。根塵相對便生出六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和意識。

  

  

這種種色法心法,都是從因緣和合,虛妄而生;因緣不和合,就虛妄而消滅。

  

  

心色諸法,唯心所現,所以佛告阿難:“汝身汝心,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現物。”又說:“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虛空大地,鹹是妙明真心中物。”俱屬依他起性,依他似有,觀相實妄,于本無生滅中,妄見生滅。如果執實有,則成遍計所執性。如果能了知依他起性是虛幻的,遍計所執性亦是本來虛妄的,那麼當下即是圓成實性了。

  

  

殊不能知生滅去來。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。

  

  

因迷惑的緣故,所以完全不能知道身心世界,如生滅去來之相,本來都是如來藏性,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,妙真如性。

  

  

如來藏:即衆生同具本覺之性體。此性隱沒而不顯現,只是含藏在衆生心中,所以稱作如來藏。常住妙明不動周圓:即藏性之德相。本無去來,叫作常住。不屬迷悟,叫作妙明。本無生滅,叫作不動。無處不遍,叫作周圓。含這四種德相,就稱爲妙真如性。

  

  

性真常中。求于去來迷悟生死。了無所得。

  

  

在常住真心,妙明性體,即在如來藏性,真如性裏面,求去和來、生和死,那是不可得的。迷時便有去、來、生、死。覺悟了,認識自己本來面目,常住真心妙明性體,就能了生脫死,哪還有什麼去來生死可找呢?

  

  

阿難。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。

  

  

阿難!爲什麼我說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五陰,就是衆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呢!

  

  

阿難。譬如有人。以清淨目。觀晴明空。唯一晴虛。迥無所有。

  

  

先說色陰。阿難!譬如有人,以清淨無毛病的眼睛來看萬裏晴空,只看見虛空光明晴朗,這就是譬喻真本無妄。

  

  

如來藏本來是清淨,什麼都沒有的。六祖說:“本來無一物”,就是指如來藏之境界。

  

  

其人無故。不動目睛。瞪以發勞。則于虛空。別見狂華。複有一切狂亂非相。色陰當知亦複如是。

  

  

這是說從真起妄,其人無緣無故地不守自性的真如,在不知不覺中生起一些念頭,就有了無明。因爲有了無明,失去自性智慧,不用清淨無翳的眼來看虛空。瞪以發勞(瞪就是久而直視),看得久了,便發生疲勞相,變成眼花,結果看見虛空中狂華亂舞,並且還見很多奇奇怪怪的幻相。所以知道色陰虛妄,正像瞪眼看見狂亂虛幻的華一樣,沒有實在的。

  

  

阿難。是諸狂華。非從空來。非從目出。

  

  

阿難!這些虛狂的華,並不是從空中而來,亦不是從自己的目中生出。

  

  

如是阿難。若空來者。既從空來。還從空入。若有出入。即非虛空。空若非空。自不容其華相起滅。如阿難體。不容阿難。

  

  

阿難!如果這些虛幻的花,是從空中出現,那就應該從空中沒入。如果有出有入,就有內外,怎能成爲虛空?如果不是虛空,而是實體,怎能容許狂花自由出入?就像阿難,你自己的實體一樣,怎會容許別個阿難從中出入。虛空因爲沒有實體,故才能容納幻花,忽起忽滅啊!

  

  

若目出者。既從目出。還從目入。

  

  

假若說狂花是從眼睛出來,有出必有入。既然從眼睛出來,亦應該從眼睛沒入。

  

  

即此華性從目出故。當合有見。若有見者。去既華空。旋合見眼。若無見者。出既翳空。旋當翳眼。

  

  

若說狂花是從眼睛出來,那就是有情識的東西了。既有情識,當然有能見之性。若有能見之性,當花出來的時候,離開眼睛。回去的時候,就應該看見眼睛。如果說看不見的話,那麼狂花出去的時候,翳障便在空中。旋回的時候,豈不變成翳障了雙眼?

  

  

又見華時。目應無翳。雲何睛空。號清明眼。

  

  

又如看見狂花的時候,花已離開眼睛,雙目就應該沒有翳障了。那又何必要見到晴朗的天空,才說不是翳眼,而是清淨無病的眼呢?

  

  

是故當知色陰虛妄。本非因緣。非自然性。

  

  

因此你應當知道,所有一切色陰,無非是業轉的幻相,和狂花幻相一樣,並不是由因緣所生,亦不是從自然而有的。

  

  

如來藏性的本體是常住不變,故不從因緣生。如來藏性的妙用是妙明周圓,所以又是時常隨緣。故此又不是自然性。

  

  

阿難。譬如有人。手足宴安。百骸調適。忽如忘生。性無違順。其人無故。以二手掌。于空相摩。于二手中。妄生澀滑冷熱諸相。受陰當知亦複如是。

  

  

現在說受陰。阿難!譬如有一個人,手足本來很安然,身體內外,也十分舒適。這個人真是其樂無窮,不但不知天地之有無,連自己的身體也都忘記了。不知有苦有樂(違即苦,順即樂),苦樂兩無,心體離念,即本來在真如不動中。但這個人無緣無故地把兩支手掌互相摩擦。結果就發生澀滑(澀即粗,滑即細)和冷熱諸現象。因此應知,一切受陰虛妄,亦像雙掌摩擦所生種種現象一樣。

  

  

阿難。是諸幻觸。不從空來。不從掌出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