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,一刹那有九百生滅。”即形容時間極短促。

  

  

佛告大王。汝見變化。遷改不停。悟知汝滅。亦于滅時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。波斯匿王。合掌白佛。我實不知。佛言。我今示汝不生滅性。

  

  

佛告大王:“你看到變化,遷移不停,就領悟到身體一定會滅亡。但在變遷的過程中,你能知道一個不生滅的自性存在嗎?”王答:“我實在不知道。”佛說:“你既然不知道,我現在就指示你,這個不生滅的自性。”

  

  

大王。汝年幾時。見恒河水。王言。我生叁歲。慈母攜我。谒耆婆天。經過此流。爾時即知是恒河水。

  

  

佛說:“讓我再問你:你在幾歲開始見到恒河水?”王答:“我在叁歲的時候,慈母帶我去拜耆婆天,經過恒河,那個時候就知道是恒河水。”

  

  

谒:是參拜之意。耆婆天,即長壽天,拜此天神以求長壽。

  

  

佛言大王。如汝所說。二十之時。衰于十歲。乃至六十。日月歲時。念念遷變。則汝叁歲見此河時。至年十叁。其水雲何。王言。如叁歲時。宛然無異。乃至于今。年六十二。亦無有異。

  

  

佛再問王:“二十歲時,身體衰于十歲,乃至現在六十歲,隨著年月的變遷,更加衰壞。但當你叁歲的時候,看見恒河,到十叁歲的時候,再看見恒河,它的水又怎樣呢?”王答:“那河水還同我叁歲的時候一樣,直到現在,我年六十二,亦沒有變樣。”

  

  

佛言。汝今自傷發白面皺。其面必定皺于童年。則汝今時。觀此恒河。與昔童時。觀河之見。有童耄不。王言。不也。世尊。

  

  

佛欲顯見性不變,先證明幻身有變,所以再問:“你現在自悲衰老,發白面皺,面容一定比童年時多皺紋。但是你觀看河水的見性,和童年時觀看河水的見性,是否有童耄呢?是否有變動衰老呢?”王答:“世尊,一點都無變異。”

  

  

有人說:年老見性,亦有變化,好像老眼昏暗,看不清楚。但如果戴上眼鏡,依然能見,即證明見性不變。看不清楚,只是眼昏,眼根變壞,而見性是永明不昏的。

  

  

佛言。大王。汝面雖皺。而此見精。性未曾皺。皺者爲變。不皺非變。

  

  

佛說:“你的身體面貌,雖然衰皺,但這個能見的見精自性,並未曾衰皺。所以知道,能變皺者才是變,見性不變,就不會皺。”

  

  

變者受滅。彼不變者。元無生滅。雲何于中受汝生死。而猶引彼末伽黎等。都言此身死後全滅。

  

  

會變壞當然有生滅,那個不變壞的,自然無生滅。原無生滅的見性,雲何會在你身中,受你能變之身一同生死呢?因此應該知道,能變之身雖壞,真性是常存的。爲何要引彼諸外道,如末伽黎等,都說此身,死後完全滅亡呢?

  

  

末伽黎,譯作不見道,主張無因無果,死後斷滅。

  

  

王聞是言。信知身後舍生趣生。與諸大衆。踴躍歡喜。得未曾有。

  

  

王聽見佛所說,才相信此身,死後不致斷滅。只是舍這個生,而再趣別個主,解除他斷滅的疑心。所以與大會諸大衆,聞法歡喜,得未曾有,即是從來沒有這樣歡喜過。

  

  

阿難即從座起。禮佛合掌。長跪白佛。世尊。若此見聞。必不生滅。雲何世尊。名我等輩。遺失真性。顛倒行事。願興慈悲。洗我塵垢。

  

  

阿難聽佛說真性不滅,又起疑心,故即座起立,禮佛合掌,長跪求佛解釋:“世尊,假若此見性聞性,原無生滅,爲何世尊,剛剛責我等,遺失真性,顛倒行事?希望佛興大慈悲,洗滌我們被塵垢所遮蓋之迷惑。”

  

  

阿難以爲有生滅,便會遺失;無生滅,是不會遺失。佛是因阿難爲顛倒所迷而遺失,不是因斷滅之見而說遺失。因迷而遺失,非真遺失,只是似失而非失。

  

  

即時如來垂金色臂。輪手下指。示阿難言。汝今見我母陀羅手。爲正爲倒。阿難言。世間衆生。以此爲倒。而我不知誰正誰倒。

  

  

于是如來就垂下他的金色臂,千幅輪手,下指手地,問阿難說:“你見我的手,是正的還是倒的?”阿難因屢次遭如來棒喝,又不敢以己見來答。故推說:“依照世間一般習慣,認爲這樣下垂的手是倒的。而我實在不知道,哪樣是正,哪樣是倒。”

  

  

真性是平等的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減尚不減,哪有失去的道理呢?因衆生迷而不覺,就好像被塵垢所遮蓋而不見,如遺失一樣。佛以臂的正倒,作爲譬喻真性不失之理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。若世間人。以此爲倒。即世間人。將何爲正。阿難言。如來豎臂。兜羅綿手。上指于空。則名爲正。

  

  

佛再追問阿難:“如果世間人以下垂的手爲倒,那麼世間人究竟以哪樣是正呢?”阿難這時,不敢推說世間人,就答:“如來的兜羅綿手,指向虛空,就叫作正。”

  

  

佛即豎臂。告阿難言。若此顛倒。首尾相換。諸世間人。一倍瞻視。

  

  

佛即豎臂,對阿難說:“如果世間以這爲正,像這樣的顛倒,只是首尾相換而已。即下垂的手,換作上豎,就認爲正,與臂無增,下垂爲倒,臂亦不失。他們根本不知道手臂,本來沒有正和倒,只是自己迷惑,反執著下垂爲倒,上豎爲正。即是加一倍瞻視,亦即迷中倍迷。”(愚意:倍通背,即顛倒)“瞻”即瞻仰,仰看上豎之臂;“俯”即俯視,俯看下垂的手。無論說正說倒,都不離此臂,但臂根本沒有失去。

  

  

則知汝身。與諸如來清淨法身。比類發明。如來之身。名正遍知。汝等之身。號性顛倒。

  

  

可知我的身,和如來清淨的法身,比較起來,就知道如來的身,叫正遍知,自了知心包萬法。你等的身,執著心在身內,執著法在心外,這就叫做性顛倒身。

  

  

真心本來亦無迷悟,只是悟時名正遍知,悟亦無所得;迷時叫性顛倒,雖迷亦本不失,只是多一迷很而已。手臂亦一樣,上豎爲正,而臂無所得,下垂爲倒,臂亦無所失。

  

  

隨汝谛觀。汝身佛身。稱顛倒者。名字何處。號爲顛倒。于時阿難與諸大衆。瞪瞢瞻佛。目睛不瞬。不知身心。顛倒所在。

  

  

佛說:“現在隨你細心觀察,你的色身和佛的法身比較,你身既然叫做顛倒,必有名字,亦有相狀。那麼究竟在什麼地方,叫做顛倒呢?”這時阿難和大會聽衆,被佛這一問,大家雙目直視如來,都不知怎樣回答。

  

  

“瞪”,雙目直視叫瞪。“瞢”,眼睛昏悶不清叫瞢。顛倒相亦很難知道在什麼地方。顛倒雖由心而生,但實在是由迷而生執著,由執著而生顛倒,是沒有形相的。難怪被佛一問,大家都目瞪口呆,不知所答。

  

  

佛興慈悲。哀愍阿難及諸大衆。發海潮音。遍告同會。

  

  

佛見阿難及諸大衆,不知身心顛倒所在,目瞪口結,不能回答。便興慈悲心,憐憫阿難及諸大衆,發海潮音,普告同會諸聽衆。

  

  

諸善男子。我常說言。色心諸緣。及心所使諸所緣法。唯心所現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