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何以故。以所標指爲明月故。

  

  

假若那個人,只看手指,就以爲是月亮,那麼這個人,不但失去月亮所在,就連其手指亦失去,爲什麼呢?因爲錯認目標,將手指當作月亮的緣故。

  

  

月即真心,所說法是手指。指示他觀月,即指示真心所在。但不觀心,反錯認手指爲月,即錯認手指爲真心,這是多麼顛倒!

  

  

豈唯亡指。亦複不識明之與暗。何以故。即以指體。爲月明性。明暗二性。無所了故。汝亦如是。

  

  

豈只失去手指,(指是不會失的,只因不明白而以爲失。)連帶不知光明和黑暗,手指是黑暗,月光是明朗,不能分別,便沒有智慧。不能辨明暗,亦即不能開悟,不知無明和真理。爲什麼緣故呢?因爲錯認指體爲明月,不能了解明和暗二種體性,這豈不是顛倒?而人現在亦是這樣的。

  

  

佛所說是真心,阿難則仍以攀緣心來聽法,自以爲很易了解,如舍棄攀緣心,則恐怕不能聽法。不知用攀緣心,即分別之識心來聽法,則越聽越糊塗,都是似是而非,疑心重重,終不能了解。若用真心聽法,則法法皆真,莫有疑惑。

  

  

若以分別我說法音。爲汝心者。此心自應離分別音。有分別性。譬如有客。寄宿旅亭。暫止便去。終不常住。而掌亭人。都無所去。名爲亭主。

  

  

假若認爲分別攀緣心,是你的真心,來聽我說法,那麼,這個心便應離開分別法音,而能有分別性,才是對的,才是真心。但你的攀緣心則不然。它一離開聲塵,便無分別性。譬如有客,寄宿旅店,暫住便離去,不會久留。而旅店掌管人,則不會離去,所以叫做亭主。

  

  

此亦如是。若真汝心。則無所去。雲何離聲。無分別性。

  

  

剛才所說之道理,和法來相比較,亦是這樣。若真是你心的話,就無所去,不會走的。爲何離開聲塵,就沒有能夠分別的自性?

  

  

斯則豈唯聲分別心。分別我容。離諸色相。無分別性。

  

  

這個道理,不單單是指聲音,有聲音就能分別,沒有聲音就不能分別。就是見到我叁十二相,就能生分別;離開色相,便又沒有分別之自性了。

  

  

如是乃至分別都無。非色非空。拘舍離等。昧爲冥谛。離諸法緣。無分別性。

  

  

如果乃至分別都沒有,說空亦不是空,說色亦不是色,什麼都不知道,自以爲這是最高境界。這境界是拘舍離(譯作牛舍)等,一般外道所修。昧即迷昧——不明白、不了解。在佛教裏說叁昧是定力,但外道只一個“昧”字,不是入定而是似睡非睡,似覺非覺。佛教入定是了了常明,外道則糊裏糊塗,故名其昧爲冥谛。此非真空,而是頑空。證到冥谛時若沒有法緣就沒有分別心;一有法緣,就會起分別心,因此,這境界是不究竟的。

  

  

則汝心性。各有所還。雲何爲主。

  

  

你現在用攀緣心性來聽法,這個心性是隨塵而有生滅,就各有所還。分別聲音是從聲來,應該歸還聲。分別法是從法來,應該歸還法。好像人影一樣,從何人來,便隨何人而去。有來有去,都是屬暫住之客,而不是常住主人。那麼你用什麼作爲常住之主人翁呢?

  

  

阿難言。若我心性。各有所還。則如來說。妙明元心。雲何無還。惟垂哀愍。爲我宣說。

  

  

阿難聽佛說,緣心有還,又起疑惑,便再問佛說:“如果我的心性,各有所還,爲什麼如來說,本元妙明真心,就無處可還呢?希望如來,生出憐憫之心,爲我等講說真心不還之道理。”

  

  

佛告阿難。且汝見我。見精明元。此見雖非妙精明心。如第二月。非是月影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:“就是你現在看見我的進修,這見即是第八識心王,精明之元體。雖然不是妙明真心,但亦是見精之真本,就好像用手指來捏目,便看見有第二個月亮。這第二個月,雖然不是真月,但和真月是沒有分別的,只是多一個手捏而已。它不像水中月影之虛幻,和真月是完全有虛實的分別的。”

  

  

佛以第一月喻純真無妄之妙明真心,第二月喻見精明元,水中月影喻緣塵分別之識心。這識心即八識心王,上可通至佛性,下則至第七識,所以八識之本體,雖然不是真心,但真心亦就在八識裏。故不要誤會佛說,不是妙明真心,就不是真心。

  

  

汝應谛聽。今當示汝無所還地。

  

  

你現在應該小心來聽我指示你,什麼是無所還地。無所還地即圓滿常住心地,無來無去,常住不動,就是無所還地。

  

  

阿難。此大講堂。洞開東方。日輪升天。則有明耀。中夜黑月。雲霧晦暝。則複昏暗。戶牖之隙。則複見通。牆宇之間。則複觀壅。分別之處。則複見緣。頑虛之中。遍是空性。郁士孛之象。則纡昏塵。澄霁斂氛。又觀清淨。

  

  

阿難,這個大講堂,窗戶洞然大天,故顯得內外通徹。當東方日輪升起時,太陽光射入,就看見光明。半夜無月光時,又是黑暗。雲霧掩蔽于天空時,又成昏暗無明之相。窗戶空隙處,就有通達之相。牆壁的地方,就只見壅塞不通。處在分別的地方,好像山水、花木,高低等等,就有分別心之塵緣。頑空之處,只看見空相。郁土孛之象:地氣屯聚叫做郁,灰沙飛揚叫做土孛,就現昏塵不清之象。澄霁斂氣:雨後天晴叫作澄霁,塵氛收斂的時候,又能看見澄清明淨之相。

  

  

佛欲指示阿難無還之見,先列出可還之相。此大講堂,喻妙明之心。所述八相,喻心體隨緣。現一切別相,即隨迷悟二緣而現染淨諸相。明喻智慧,善能照了。暗喻無明,不明正理。通喻六根通達;;壅喻二執障蔽;差別之緣喻善惡;頑空喻冥谛;郁土孛喻昏迷;清淨喻澄湛。以上種種幻化,皆生于妙明之心。此心不拒絕諸相發揮,又能爲諸相所依,好像大講堂一樣。

  

  

什麼叫太陽升空?這是表示我人有智慧光明能照破無明黑暗。什麼是雲霧晦空?是表示無智慧,愚癡不明理。如空中有陰雲,地上有濃霧,什麼都看不見。這比喻對一切理,一切事都不明白,找不到正路,不能修道。

  

  

不要認爲自己是聰明,自以爲很聰明,就比豬更蠢,更愚癡。以爲自己聰明,了不起,這便是自滿。以爲別人都不如我,如果人不如你,那麼你便不是人,因爲人和人都是一樣的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是不會認爲自己聰明,了不起,看不起人。最重要是不可有貢高我慢之心。

  

  

阿難。汝鹹看此諸變化相。吾今各還本所因處。

  

  

阿難,你現在看見這種種的變化相:明暗、通塞、同異、清濁,這八種相這都是幻化不實,我今各還本所因處,它從什麼地方來,就回到什麼地方去。

  

  

雲何本因。阿難。此諸變化。明還日輪。何以故。無日不明。明因屬日。是故還日。

  

  

什麼是本因?阿難,這所有變化相,明等于歸還日輪。什麼緣故呢?因無日輪便沒有光明,光明是屬于日輪的,故應歸還日輪。

  

  

暗還黑月。通還戶牖。壅還牆宇。緣還分別。頑虛還空。郁孛還塵。清明還霁。則諸世間一切所有。不出斯類。

  

  

暗就應該歸還黑月。黑月不是黑色的月,而是指沒有月光時的暗月。通達還給戶窗,壅塞還給牆壁,緣還給分別心,頑還給虛空,郁土孛還還給沙塵,清明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