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給霁天。世間所有的一切現象,都不出這八種變化相。
汝見八種見精明性。當欲誰還。何以故。若還于明。則不明時。無複見暗。雖明暗等。種種差別。見無差別。
到這裏,佛才指明見性是無還的,才是真正的主人翁。
佛說:“你現在能見這八種變化相,而這個見精,就是妙明真性,無來無去,不生不滅,應該還給誰呢?是不是沒有地方可還?什麼緣故呢?假若見精還給明相,則已隨明而去;那麼,不明的時候,就應該不能見暗。但不是這樣的!雖然明去暗來,通去塞來,等等千差萬別,而能見之性,依然是存在的,只是無分別性而已。”
有人說:“見是有分別的。見明則知道是明,見暗就知道是暗。”不錯,但知道明和暗,只是分別之識心。見是無分別的,什麼都可以看見,但不能分別。能分別者,只是識心而已。這點要特別注意,不要所分別心當作見精明性。
諸可還者。自然非汝。不汝還者。非汝而誰。
諸即諸變化相,包括八相六識等。八相是從緣而有——緣有則有,緣去則無。六識是因塵而生——塵生則生,塵滅則滅。皆有可還的地方,自然不是你的了。可是,那常住不變之見性,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是不能還給誰的。還給明,明不要;還給暗,暗亦不要。沒有法子可還出去。就是證到初果阿羅漢,亦沒有神通把見性送給別人。既然還不出去,當然屬于你自己,如果不是你的,那麼是屬于誰的呢?
這十六個字,把道理說得十分清楚,所以楞嚴經的經文,是太好太妙了!你們要學中文,不可放過這機會,不要入寶山,空手而回。明白一句,就得益一句。如果能領會,將來不但受用無窮,就是依之修行,勇猛精進,一定可以有所成就,證得果位的。
則知汝心。本妙明淨。汝自迷悶。喪本受輪。于生死中。常被漂溺。是故如來。名可憐愍。
釋迦佛對阿難說:“各有所還,當然不是你的。不能還者,不是你的而是誰呢?你全不明白,所以至今還不敢承認,你之見精元明,本妙明淨是你的真心,這都是由你自己迷惑,因此喪失本具覺心,而起惑造業,隨業而墮落于生死苦海中,常被漂流沈溺生死苦海,如在汪洋大海中,漂來漂去,終歸會溺死的。所以如來說這些是最可憐憫的人。
阿難言。我雖識此見性無還。雲何得知是我真性。
阿難說:“我現在雖然認識見性是無還的,但還有點疑惑。因不明白怎樣才能知道是我自己的真性呢?”阿難不知見性,就是自己真性,因爲他還是用分別識心來認識。從這一點可以見到阿難已全無主宰,至今還找不到自己真心所在。
佛告阿難。吾今問汝。今汝未得無漏清淨。承佛神力。見于初禅。得無障礙。而阿那律。見閻浮提。如觀掌中庵摩羅果。
佛見阿難,說來說去,還不明白真性,現在又節外生枝,又問怎才能知道是自己的真性,故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精神,來指示阿難,能見之性和所見之物,是清清楚楚,分明不雜的。
什麼是無緣大慈?和你沒有緣份,對你不對,更要用慈心求救度他——這是無緣大慈。什麼是同體大悲?人有痛苦,就好像自己有痛苦。無論如何,要想辦法來消除他的痛苦,對人如對己,一人即一切人,一切人亦即一人——這就是同體大悲。
我見皈依我的弟子吸煙,我一定勸告。人若認真修行,是不可抽煙的。抽煙就是吞雲吐霧,把佛光都遮蓋。如果弟子不聽勸告,不戒除,就好像錯處都在我身上。我秉承佛之同體大悲心,希望大家都無缺點,都能成爲完人,即完全好的人。如果不能成爲完人,那我亦不是完人,因我和你們是一樣的。我要你們完好,所以必須用種種方法,令你們都成完人。如果每個人都有此思想,有此心地,那麼世界便沒有鬥恨爭執,社會才能有真正安甯的日子。
佛對阿難說:“我現在再問你,你還未證得四果阿羅漢,還未得到無漏清淨的程度。你只是得到佛的神通力幫助,開了智慧眼,所以才能清楚無礙地見到初禅天境界。而阿那律尊者,他是天眼第一,他能看見閻浮提,好像觀看掌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。”
什麼是無漏清淨?無漏清淨即最清淨,全無染汙,一點漏洞都沒有。證到無漏不是容易,要六根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的意,都清淨無染。如果眼睛看見東西,心神就隨它跑,這便是有漏。耳朵聽見聲音,不能反聞,這亦是有漏。鼻、舌、身和意亦一樣,隨物所轉,便是有漏。有漏亦如瓶子有洞,水裝上就漏掉。不認真修行,便是有漏,漏來漏去,從天上漏至人間,從人間又至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看你所造之業而定。
開佛眼有很多階段。從十裏,一直至百、千、萬裏——最遠能見八萬四千裏外之物,亦可以觀察八萬大動以前的事。但不是一開佛眼,便什麼都可以看見,要慢慢逐階而上的。
阿難依仗佛力加被,得到開佛眼,就能看見初禅天境界,沒有障礙。而阿那律尊者,在具足經上說:他的名字是阿那律陀。在彌陀經上說:他的名字是阿 樓陀。意思是無貧,亦譯作不滅。因他曾用稗飯(稗飯是最粗之米飯)供養辟支佛,所以受福報,得到不貧不滅的名字。他的因緣如下:在過去劫中,阿那律爲農夫,每日上山耕種時,必定帶稗飯作糧食。那裏山中有一修養者,已證辟支佛果位,他每隔七天,便下山乞食化緣,且循例每次只化七家。那年適逢饑荒,米糧昂貴,道人下山化緣,連化七家,都無人施供,只得托空缽回山。農夫看見就可憐他,心裏想,道人七日才化緣一次,而每次又只化七家,現在空缽回來,又要多等七天才下山,豈不是要挨餓十四天。但自己又很慚愧,沒有可供養的東西。只得將自己所帶之稗飯誠心送上。辟支佛接受他的供養,並爲他祝福說:“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,若爲樂施故,後必得安樂。”說後便離開了。農夫繼續工作,忽然于田中,跳出一支純黃色小兔,伏在農夫身上,不肯離開。農夫覺得奇怪,帶走回家,叫他的妻子捉下,原來是一支金兔。從此之後就成富翁,不只這世富裕,而是生生都不貧。經九十一劫,受福不滅,所以名字叫不貧不滅。
又有一因緣是:佛在世時,他是佛的堂弟,他有一種奇怪毛病,就是每次聽佛講經就打瞌睡,所以被佛責備:“咄咄胡爲睡,螺蛳蚌蛤類,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”佛責他這樣貪睡,就好像海裏的螺蛳蚌蛤之類,一睡就一千年,不能聽到佛的名字。他聽後又惶恐,又慚愧,便生起大勇猛精進心,七晝夜不睡眠,雙目竟成瞎子,看不見東西。佛憐憫他,便教他修金剛照明叁昧。他專心修持,便得天眼通。他的見精,可以看見大千世界,和無數的閻浮提即娑婆世界,好像看自己掌中庵摩羅果一樣清楚。庵摩羅果,出産印度,是和桃李相似的水果。
在佛教裏,布施功德是不可思議。地藏經上說:“舍一得萬報”。如阿那律尊者,只供養一包粗米飯,便得這樣大的福報。這是經上所說,應該相信,不要存懷疑之心。
證到辟支佛果位,但托缽還化不到緣,這亦有前因後果。修道如專修慧不修福,就如“羅漢托空缽”,好像羅漢化緣,無人供養。如專修不修慧,就如“象身挂璎珞”,象的身上挂著很多璎珞裝飾品——璎珞是很美麗的裝飾品,只是外麗中竊,裏面是空虛的。故需要福慧雙修,內解外行,雙管齊下,才能得到成就。
諸菩薩等。見百千界。十方如來。窮盡微塵。清淨國土。無所不矚。衆生洞視。不過分寸。
見的程度,相差不同。初地菩薩,可以看見一百個世界。二地菩薩,可以看見一千個世界。叁地菩薩可以看見一萬個世界。依果位的不同,見的程度亦各有差別。十方諸佛,則可以看見無窮盡,如微塵數不完的清淨國土。一目了然,清清楚楚,沒有看不見的地方。金剛經上說:“一切衆生,若幹種心,如來悉知悉見。”不只是佛,就是菩薩,亦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