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看得清清楚楚。凡夫衆生,則極盡眼力,近不過分寸,遠也只是有限的距離。雖然見性是一樣,不生不滅,但因衆生肉眼有限,同前不見後,見左不見右。如眼前有所阻,隔一重紙,或一木板,便不能看見。
阿難。且吾與汝。觀四天王所住宮殿。中間遍覽水陸空行。雖有昏明。種種形像。無非前塵。分別留礙。
阿難,就現在我和你來觀看,四天王所住的宮殿,周遍遊覽。上至天,下至地,以及一切水、陸、空中的衆生,萬物現象,雖然有昏暗光明種種形象,但這無非都是你現前的境物塵影,分別識心所留下的障礙物,藏在腦海裏。故這都是虛幻而不是本有的東西。
四天王是和我們最接近的天界,位置在須彌山半山中,距離地球大約四萬二千由旬。東方名持國天王,居黃金埵;南方名增長天王,居琉璃埵;西方是廣目天王,居白銀埵;北方是多聞天王,居水晶埵。四天王的壽命只五百歲,就現五衰相而墮落。不過,天上一晝夜,已是人間五十年,爲什麼呢?現在舉一例,你們便可以明白。天上是很快樂的,沒有愁憂,所以不覺時間長。人間終日忙忙碌碌憂愁苦惱,故感覺時間很長。可是人間一晝夜,好比地獄五十年。亦因地獄太痛苦,故時間特長。由此你們可以明白,時間是沒有長短的。有人曾問我:“什麼是時間?” 我說:“沒有時間。”如果無憂無慮,無煩無惱,終日快快樂樂,不必說五百年如天上,單說人世五十年,亦很容易便過去。故時間是由每個人自己的感覺,來分別長短。我說沒有時間,亦可以說,我太忙,不知時間,亦可說我不想知道時間。
汝應于此。分別自他。今吾將汝。擇于見中。誰是我體。誰爲物象。
釋迦牟尼佛,因阿難還沒有明白真性的道理,所以分別不出真心和妄心。上面所說種種物象,完全是眼前塵影,有分別就發生執著和障礙,把物象和見性混雜在一起。現在要阿難自己選擇,在能見和所見之中,分別出誰是見性,誰是物象,就不會再生疑惑。
佛說:“阿難,你應該從這點,來分別自體和他物。現在我將你目前所見,要你自己揀擇,仔細分別——那個是我能見之見精,那個是我所見之物象。要物和見,分明不雜,自然知道你的真性了。”
阿難。極汝見源。從日月宮。是物非汝。至七金山。周遍谛觀。雖種種光。亦物非汝。漸漸更觀。雲騰鳥飛。風動塵起。樹木山川。草芥人畜。鹹物非汝。
(楞嚴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,不可以言說,不可以形容的,只有自己領悟。)
阿難,極盡你的見性能力所及,從你身邊,一直至日月宮,所見的都是物象,當然不是你真性的自體。遠至七金山,此山圍繞須彌山(即妙高山),有一重香水海,一重金山,共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。因爲它的體質是金的,所以叫七金山。再用你的慧眼、天眼,來詳細觀察,雖有種種光明,亦都是屬于物象,而不是你的見性。再慢慢觀察,從高而下,由近而遠,雲在飄,鳥在飛,風動塵起。這裏說風動,而六祖壇經說:“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。”究竟怎樣解說呢?現在問你們:在座衆人,何人心動?是你心動,還是我心動?如果說:不知道,那麼你心就沒有動。究竟是誰動呢?現在只有照這經文“風動”來解釋。風動,是天地發威,發脾氣。天地威風一發,能把大樹拔起,把房屋吹倒,如龍卷風、飓風,相當厲害。塵起,塵本來是墮在地上,睡得自在而安祥,可是被風一吹,迫得去工作,做什麼工作呢?它的工作就是觸,把幹淨的地方都遮蓋,變爲不幹淨。再近看地上、樹木、山河、草芥,甚至人畜,亦都是物象,而不是你之見性啊!
阿難。是諸近遠諸有物性。雖複差殊。同汝見精。清淨所矚。則諸物類。自有差別。見性無殊。此精妙明。誠汝見性。
阿難把物象和見性,混合不清,故不能分出自己真性所在的地方。上面佛爲他舉出很多道理,證明是物象而不是見性。現在這裏則說明物是物,見是見,見性和物象是分明清楚的。
阿難,所有近在你身邊,遠至日月宮、須彌山,一切物象體性,雖有種種狀態,千差萬別,但擺在你眼前的東西,亦是一同用你的見精來看的,都是清淨了然,圓明常照,不起分別的。而所有一切物類:風是風,雨是雨,樹是樹,山是山,鳥是鳥,人是人,自然各有差別和不同。但你之見性是畢竟無有分別的。見山是這個見,見海是這個見,見張叁是這個見,見李四亦是這個見。因此便應該知道,這個本妙本明能見之自性,實在就是你的本源自性。
若見是物。則汝亦可見吾之見。
上面佛已將物和見,分析得很清楚。物是有差別,見是無差別。那麼見性當然不是物了。
佛接著說:如果你一定認爲見性也是物象,那麼見性應該有個形狀,你亦可以看見我的見性,究竟它是個什麼形狀呢?是方是圓?是長還是短?
若同見者。名爲見吾。吾不見時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。
假若說你和我一同看見物象時,我看見這件物,你亦看見這件物,那麼,就說,你可以看見我的見性了。但當我閉眼,沒有看見東西的時候,你爲什麼看不見我這個看不見的見性在哪裏呢?既然不見,而說能看見我見物的見性,這是不對的。
這段文是有點難講,只要懂得其中道理,便容易明白,否則,這樣多“見”,就會越講越不清楚,越聽越糊塗了。
若見不見。自然非彼不見之相。若不見吾不見之地。自然非物。雲何非汝。
如果能夠看見我閉眼不見的地方,自然是我能見之見性,自然不是彼所看不見之物象。這裏的“彼”,是指物。我見爲能見,彼物爲所見。即是說:眼根見物,是我能見之見性,而不是彼所見之物象。
假若你看不見我閉眼不見的地方,那這當然是我之見性,而不是物象,物象是有形狀,可以看見的。既然看不見,當然不是物象,那不是你之真性是什麼呢?
見性既然看不見它究竟在什麼地方?你們大家想想,這亦是參禅。參話頭,看看誰能找出它是在什麼地方。大家要明白,見性是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圓融無礙的。
又則汝今見物之時。汝既見物。物亦見汝。體性紛雜。則汝與我。並諸世間。不成安立。
你既看不見我的見性,這證明見性是無形狀,無體性,亦無地方可還。爲何你還不承認是你自己的真性呢?
假如你認爲見是物,那麼物亦應當是見。你現在看見物,物亦應該能看見你。佛對阿難說:“好像二個人,我看見你時,我便知道是你。你看見我時,你亦知道是我。那麼——物和物相見,是否能知道呢?或者物看見你時,物能知道是你嗎?如果物能知道是你,這豈不是無情之物體,和有情之見性,成爲雜亂,分不清楚了?那麼你和我,以及諸世界,即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,都不能成立,不成世界了。”
有情世界:即人類、飛禽走獸、有生命者。無情世界:亦名器世界,即山河大地、房廊屋舍,一切物類,無生命者。
亦叫正報和依報。有情,有生命屬正報;無情,無生命屬依報。
阿難。若汝見時。是汝非我。見性周遍。非汝而誰。
阿難,假若你看見物象和看見我的時候,你應該知道,這是你的見性,而不是我的見性。因爲我和你,同屬有情,是不會混亂的。這個見性是周遍的,所謂在聖不增,在聖人份上不會增多一點;在凡不減,在凡夫份上,不會減少一點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