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甚至遠觀四天王,近看水陸飛行,都是用你這個見性,既然不屬于物,亦不屬于我,那麼不屬你又屬于誰呢?
雲何自疑汝之真性。性汝不真。取我求實。
爲什麼你還要懷疑,真實不虛之自性,本來是自己的家珍,而不敢承認,反來向我尋求,自己實在的真性在什麼地方?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此見性。必我非余。我與如來。觀四天王勝藏寶殿。居日月宮。此見周圓。遍娑婆國。退歸精舍。祗見伽藍清心戶堂。但瞻檐庑。
阿難因佛說見性周遍,又生起疑惑了,故又向佛說:“世尊,假若這個見性本來像佛所說是周遍的,是我的真性而不是物象。既然是周遍,就應該圓融無礙,可是現在爲什麼不是呢?好像剛才我得到如來賜給我神通力,帶我去遊覽四天王殊勝藏寶的宮殿。再到日月宮,從太陽宮殿和月亮宮殿遠望,視覺是十分周遍圓滿,能清清楚楚地遍觀娑婆世界,全無阻礙,但現在回到只桓精舍,就只能看見伽藍,即寺裏的清淨講堂。再坐在室內堂中,又不能遠見,只能看見垂檐和廊庑了。”
世尊。此見如是。其體本來周遍一界。今在室中。唯滿一室。
世尊,這個能見的體性,本來是周遍虛空的。但爲何現在坐在室內,忽然縮小,只能看見滿一室的東西?爲什麼緣故,見性會忽大忽小呢?
爲複此見縮大爲小。爲當牆宇夾令斷絕。我今不知斯義所在。願垂弘慈。爲我敷演。
是不是這個見性會縮大爲小?還是因爲牆壁所隔斷而阻礙周遍的見性呢?我實在不明白此中的道理。願望世尊生出大慈悲心,爲我分析清楚這個道理。
這裏順便給你們講個故事:
從前有一富翁,見兒子太愚蠢,因此特地請一個老師,來家裏教他。但又恐怕兒子太低能,讀書一定很辛苦,所以對教師說:“慢慢教導他,不必太嚴,每天只教一個字就夠了。”教師遵命,每日只教一個“一”字。不久富翁請教師用飯,飯後一同遊花園,教師對東主說:“令郎並不愚笨,是很聰明的,現在已認識很多字。東主大喜,立刻請師當面試驗。師即于園中,畫一個很大的“一”字,問富翁兒子說:“這是什麼字?”答:“不認識。”教師大怒說:“每天我只教你這個“一”字,你到現在還不認識?”學生答:“你所教那個“一”字,沒有這樣大啊?”
阿難亦和這個學生一樣,以爲在天空上,可以看見廣大周遍,但爲何在室內就只見滿一室這樣小?故要請世尊解釋疑惑。
佛告阿難。一切世間大小內外。諸所事業。各屬前塵。不應說言見有舒縮。
佛告阿難,一切有情與無情世間,或大或小,或內或外,所有上下方圓,種種形象,都是屬于眼前的塵相,不關見性的事。故不應該說,見性有擴大或縮小。你應該知道,見性是隨緣的,在大見大,在小見小,見性是不變的,不會因塵相所阻礙而有縮小或阻斷。
譬如方器。中見方空。吾複問汝。此方器中所見方空。爲複定方。爲不定方。
譬如一個四方形的器具,裏面的虛空,當然是四方的。我現在問你:這個四方形的器具裏面,所看見的虛空,是定形的還是不定形呢?
佛不直接答複阿難,見性有大小之問題,而先以方圓來作譬喻。同時以見性譬喻虛空,塵相喻器皿。塵相是有大小,而見性是無伸縮,就如器皿有方圓,而虛空無定形一樣。如果能到忘了塵相,見性自然能周遍無礙。
若定方者。別安圓器。空應不圓。若不定者。在方器中。應無方空。
假若說方器中的虛空,是有定形的,那麼再放一個圓形的器具在裏面,空就不應該會圓。但空是隨圓現圓,是沒有定方的。如果說沒有定形,那麼在四方的器具中,應該是無四方形啊!但器方空方,又有定方了。
汝言不知斯義所在。義性如是。雲何爲在。
你說不明白大小縮斷之義理,和不知見性在什麼地方。其實見性的義理,就和虛空一樣。虛空是隨器而現方圓之形,是沒有一定之相的。見性是隨塵相而有大小。若無塵相,見性是周遍無礙的。
阿難。若複欲令入無方圓。但除器方。空體無方。不應說言。更除虛空方相所在。
阿難,假若要令虛空入無方圓之相,只要把方圓之器拿走,虛空的體性是根本沒有方圓的。但你不應該說,除器之外,還要除虛空,因爲虛空哪裏有方圓之相呢?
虛空本無方圓,方圓是隨器皿而有,虛空亦不會爲器皿所阻,而是依然和外邊之虛空相連接。你以爲有器皿所在,便說虛空有方圓,亦就如你之見性,本來是周遍無礙,怎會被牆壁夾斷和縮小張大呢?
若如汝問。入室之時。縮見令小。仰觀日時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。若築牆宇。能夾見斷。穿爲小窦。甯無續迹。是義不然。
假若好像你剛才所問:入室的時候,就把見性收縮成小,但當你舉頭看太陽時,難道你是把見性拉長,到達太陽的邊緣嗎?又如建築牆壁,能把見性隔斷,那麼把牆壁打開一個小洞,何以見性並沒有截斷或連續的形亦呢?這證明你所說的縮小和夾斷的道理,是完全不對的。
一切衆生。從無始來。迷己爲物。失于本心。爲物所轉。故于是中。觀大觀小。
一切含有靈性的衆生,從無始直到現在,都被無明所遮蔽,因此迷惑自己的真心,反認自己是物體。因失去真心,便爲外境之物象所轉移,所以就在萬物中,見大見小。
什麼是“爲物所轉”?爲物所轉即是背覺合塵,和物合股,混合在一起,見到什麼境界,便執著什麼境界,執著一生,便失去主宰,隨境遷移,愈移愈遠,好像迷路,愈迷愈錯,動被物礙,見大見小,便給物象所轉了。
若能轉物。則同如來。身心圓明。不動道場。
“若能轉物”,什麼叫轉物?轉物便是背塵合覺,不被外境物象所轉移。要明白一切外境,皆是自己心裏所現,“一切唯心造”。既然是自己心裏所現,爲什麼要被它所轉移?要跟它跑?明白這個道理,就找到自己的真心,便能背塵合覺,和如來一樣,得到楞嚴大定,就有光明,身和心都能圓滿光明,隨處都是不動道場了。
當人迷時,妄認四大爲自身相,便被四大所縛而不圓,妄認六塵緣爲自心相,就被六塵所障而不明,這便是認物爲己。又妄認諸法心外實有,這便是迷己爲物。所以動被物轉,若能轉物,則身爲法性身,圓照周遍,心爲妙明心,靈明洞徹。萬物身心,本來一體,所謂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皆我一體”——哪還有什麼執著?不執著便能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和如來一樣,隨處都是不動道場,隨處都是圓照周遍法性身。
于一毛端。遍能含受十方國土。
在一根汗毛端上,可以遍含十方國土。汗毛尖端這樣小,怎可以遍含十方國土呢?佛法就是這樣妙,這就是小中現大——在最小的地方,可以現出最大的十方佛刹國土。若開了佛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。亦可以大中現小,在下面經文:“于一毛端現寶王刹,坐微塵裏轉大*輪。”坐在微塵這樣微小裏,可以轉大*輪。爲什麼能這樣?這便是見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