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性圓融自在無礙之妙用。

  

  

阿難白佛言。世尊。若此見精。必我妙性。今此妙性。現在我前。

  

  

阿難對佛說:“假使這個現前而能周遍看見萬物的見精,必定是我的妙精明性,現在這個妙性,清清楚楚地現在我的眼前。但既然是我的妙性,爲何反在我的身體外邊呢?”阿難先疑見性與萬物混雜,現在又疑見性與身心各體。

  

  

見必我真。我今身心。複是何物。而今身心分別有實。彼見無別。分辨我身。

  

  

既然現前這個能見的就是我的真性,那麼我的身心,究竟又是什麼呢?而且我現今的身心,確實有分別的能力,也都有實在的作用。但見性實在沒有分別的功能。既不能分辨我身,又怎能分辨萬物呢?

  

  

若實我心。令我今見。見性實我。而身非我。

  

  

如果說這個見性,實在就是我的真心,它能令我看見我的見性,那麼見性就應該是我了,而這個身體反而不是我啊!

  

  

何殊如來先所難言。物能見我。惟垂大慈。開發未悟。

  

  

那就等于如來,先前向我問難時,我說:“見是物,物能見我”。如來斥責我是錯謬之說。我實在迷惑,希望世尊發大慈悲心,開示我未明白的道理。

  

  

阿難爲何屢次發問,還不明白?可以說是迷中倍迷。其實阿難並不迷,只是要做個模樣,令衆生觀察體會,便能明白見性的道理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。今汝所言。見在汝前。是義非實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,你現在所說:“見性是在你的前面”,這個義理是錯誤的。

  

  

阿難認爲見性與身心是異體,故有見性在前之疑惑。佛不直答,而只以萬物是一體以破之。

  

  

若實汝前。汝實見者。則此見精。既有方所。非無指示。

  

  

假若見精,是在你前面,你實實在在可以看見,那麼這個見精,一定有個形狀,自然亦可以指得出來是在什麼地方了。

  

  

且今與汝坐祗陀林。遍觀林渠。及與殿堂。上至日月。前對恒河。汝今于我師子座前。舉手指陳。是種種相。陰者是林。明者是日。礙者是壁。通者是空。如是乃至草樹纖毫。大小雖殊。但可有形。無不指著。

  

  

就是現在我和你,坐在只陀林中,周遍來觀察。近的地方好像園林、河渠,和大殿廳堂。高的地方,直達到日宮月宮,遠的地方對著恒河。你現今在我的師子座前,凡是屬眼可以看見的,都可以用手指指陳出來。這種種相狀,是分明清楚的,好像陰暗的地方是樹林,光明的地方是太陽,阻礙的是牆壁,通達的是虛空,甚至一草一木,纖塵毫毛,大小雖不同,但都有他們自己的形相,都可以指示所在的地方。

  

  

若必其見現在汝前。汝應以手確實指陳。何者是見。

  

  

假若你仍認爲見性現在是擺在你面前,那麼你應該確確實實地用手指出,什麼東西、什麼形狀是你面前之見性。

  

  

見性是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怎可指陳?

  

  

阿難當知。若空是見。既已成見。何者是空。若物是見。既已是見。何者爲物。

  

  

阿難,你應當知道,如果虛空是見,既然已成見,就不應該有虛空的名字,那麼虛空在哪裏啊!如果物象是見,既然已是見,那麼什麼是物象呢?

  

  

這裏譬喻萬物一體之義,即是說如果空是見,物是見,那便無空無物,遂成一體。既然成爲一體,就不能再執著是見了。

  

  

汝可微細披剝萬象。析出精明淨妙見元。指陳示我。同彼諸物。分明無惑。

  

  

你可再用心,仔細推想,剖開萬象,研究清楚,分析出這個最精明、最淨妙的見元即見性,和其他各種物象,曆曆分明,沒有疑惑地指陳出來,給我看看。

  

  

阿難言。我今于此重閣講堂。遠洎山河。上觀日月。舉手所指。縱目所觀。指皆是物。無是見者。

  

  

阿難至此已明白,便說:“我現在這重閣講堂裏,遠望直到恒河,上觀直到日月宮,凡我舉手所能指得到,和縱目所能看得見的,都是物象,卻沒有能見的自性存在。”

  

  

世尊。如佛所說。況我有漏初學聲聞。乃至菩薩。亦不能于萬物象前。剖出精見。離一切物。別有自性。

  

  

世尊,如佛剛才所說:“要我仔細在萬象中,剖明指出能見的自性,但我只是有漏,證初果的聲聞,怎能指出?即使有智慧如菩薩,亦湧在萬象當前,剖析出這個妙精靈見離開一切物象,別有能見的自性存在啊!”

  

  

佛言。如是如是。

  

  

佛即印可阿難說:“是的,你說得對。在萬象中,不可以指出能見的自性,就是離開一切物象,亦沒有能見的自性可以指出。”

  

  

佛複告阿難。如汝所言。無有見精。離一切物別有自性。則汝所指。是物之中無是見者。

  

  

我再告訴你阿難,就如你所說:沒有見精,離開一切物象,另外有一個能見的自性存在。亦像你所指出,在萬物之中,亦是沒有一個能見的自性存在。

  

  

今複告汝。汝與如來。坐祗陀林。更觀林苑。乃至日月。種種象殊。必無見精受汝所指。汝又發明。此諸物中。何者非見。

  

  

“現在再告訴你,你和如來,同坐在只陀林裏,觀看園林花苑,乃至日月宮,種種物象的差殊,一定沒有能見的靈性,可以被你所指出來的。你再向一切物象當中,作深一層的研究,那個物不是見呢?”

  

  

上文說物不是見,現在又說那個物不是見。楞嚴經就是這樣,反複質問,所以要細心研究,才能明白,否則便會迷亂不清。

  

  

阿難言。我實遍見此祗陀林。不知是中何者非見。

  

  

阿難被佛一問,又糊塗起來了。前文本來已經明白,物不是見,現在又不知佛的意思,因此就說:“我現在實在是到處都看見,所有這只陀園林中的一切物象。但只不知,物象之中,什麼才不是我的見性?”

  

  

只一個見字,便來回審問,反複追究,無非要顯見性的道理。現在有點迷惑,摸不著頭緒,但下面便會解釋清楚。

  

  

何以故。若樹非見。雲何見樹。若樹即見。複雲何樹。如是乃至若空非見。雲何見空。若空即見。複雲何空。

  

  

阿難要證明什麼不是見,因此又說:“什麼緣故呢?因爲假若樹不是見,怎麼能夠看見樹?如果樹就是能見的自性,那又何以叫作樹?由此類推,假若虛空不是見,怎麼能夠看見虛空?如果虛空就是能見的自性,那又何以叫做虛空?”

  

  

我又思惟。是萬象中。微細發明。無非見者。

  

  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