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難已至辭竭意盡,有口難言,有舌難說,故又搬出第六意識,妄想心,來詳細思維,答複佛的審問:“我再叁思維,在這些萬有現象當中,仔細研究,明白發揮,認爲無一不是能見功能自性所顯現的。”
佛言。如是如是。
佛又印證說:“是的,無一物而不是見性所顯現,這話是對的。”
于是大衆。非無學者。聞佛此言。茫然不知是義終始。一時惶悚。失其所守。
于是在會,未證無學果位的大衆們,聽佛所說,是物又不是物,是見又不是見,即無是見和無非見的兩種道理。大家聽後都茫然,不知這義理要點,究竟在哪裏。因此都驚惶悚懼,把以前的寶見意見都失去,現在全不知道什麼才對,什麼才不對。
無學是菩薩果位,即已到不必再學的果位。
如來知其魂慮變懾。心生憐愍。安慰阿難及諸大衆。諸善男子。無上法王。是真實語。如所如說。不诳不妄。非末伽黎。四種不死矯亂論議。汝谛思惟。無忝哀慕。
如來知阿難和大衆等,神魂驚慌,恐懼而不安定。于是心生憐憫,就安慰阿難和在會大衆說:“諸好孩子,你等不必驚疑和恐怖。我,無上法王所說的話,是真語,是實語,是依照真如道理來說的,一點都無诳妄虛僞,不像外道末伽黎,只用四種不死的不正確理論來迷惑聽衆。你等應該用正思維來詳細谛察研究,不要辜負我哀憐你等之心,和你們仰慕我之意。”
無上法王:佛成無上道,爲諸法之王。
忝:辜負之意。
末伽黎:梵語譯作不見道,六種外道之一,其母爲拘舍黎。
四種不死:亦變亦恒,亦生亦滅,亦垢亦淨,亦增亦減。此道理皆模棱兩可,沒有決定性,和佛之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恰恰相反。佛說無是見,無非見,意思即是非雙遣,是非都沒有,但這不同外道之混亂而不正確。故佛所說都是真語,是確實可信,不必驚疑的。
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。愍諸四衆。在大衆中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世尊。此諸大衆。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。是非是義。
這時候,文殊師利——譯作妙德、妙吉祥、法王子——佛爲法王,故菩薩名法王子。此時,文殊師利菩薩,爲憐憫在會諸有學四衆即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等,即在大衆中,從座位站起來,向佛頂禮,及用雙手來托佛足,表示最恭敬。在佛之足下來說話,亦叫托足禮。我們拜佛時,雙手反掌,要觀想托佛足,以表示敬意,這亦表示身業清淨。拿掌恭敬,合十指爲一,即專一亦即一心恭敬,這是意業清淨。而白佛言——這是口業清淨。我人所造之罪業,多數由口而來,所謂:“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”禍即災禍,不吉祥;惡口、兩舌,說是說非,都會招來災禍。所以要很小心,身、口、意業,都要時時清淨。
文殊菩薩叁業既清淨了,便對佛說:“世尊,在大講堂裏的大衆,都不明白如來所說的精見,即見精和色空諸物象,究竟是見還是非見,究竟是無是見還是無非見這兩種義理。”
世尊。若此前緣色空等象。若是見者。應有所指。若非見者。應無所矚。而今不知是義所歸。故有驚怖。
世尊,假若這前緣,即前塵之色空等物象是見性,那麼就應當有個目標,有個表現,才可以指陳出來。但根本是無形狀,可以指示出來的。假若不是見性,就應該一無所見,不能看見,但它又能見色見空。所以大家都不知道,無是見,無非見,這二個義理的歸宿處,就有驚疑和恐怖,不知如何才對。
非是疇昔善根輕鮮。惟願如來大慈發明。此諸物象。與此見精。元是何物。于其中間。無是非是。
這些恐怖的原因,並不是他們往昔所種的善根太小太淺。希望世尊慈悲,再明白發揮,物象和見性,究竟是什麼東西?在它們中間,既無是見,又無非是見,究竟是什麼意思?
佛告文殊。及諸大衆。十方如來及大菩薩。于其自住叁摩地中。見與見緣並所想相。如虛空華。本無所有。
佛告文殊師利菩薩,和大會諸大衆:“十方如來及諸大菩薩,常住在自性寂靜,楞嚴大定中。對于這個能見的自性,和見性所緣的各種現象,以及心理思想所發生的色相,都清清楚楚地知道有如虛空中的花,都是虛幻不實的。現在要找見是物,見非物,這都是向外馳求,根本找不到的。”
此見及緣。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雲何于中有是非是。
這個能見的自性,和所緣即所見的物象,原本都是菩提妙淨明體。既是一體,便沒有是和非,怎可以在這裏來找是見和非是見呢?
根本是一真,根本是絕對,沒有對立,既然是一真,是絕對,就沒有是,沒有非啊!
文殊。吾今問汝。如汝文殊。更有文殊是文殊者。爲無文殊。
我再問你,就像你這個文殊,還有另外一個文殊嗎?有一個是文殊,還是沒有文殊?
如是世尊。我真文殊。無是文殊。何以故。若有是者。則二文殊。然我今日。非無文殊。于中實無是非二相。
文殊具足大智慧,一問即悟,就答:“是的,就如世尊所說一樣,我就是一個真文殊。于我真文殊外,並無是文殊和非文殊。什麼緣故呢?若有一個是,便有一個不是,那麼就成二個文殊了。可是我今日,並不是無文殊,而是無是文殊和非文殊,所以在我文殊體中,實在是無是和非二個相的。”
這裏大家應該明白,見性亦一樣,沒有是見和非見的。見性只是無上覺道這一真心,是沒有是和非可以建立的。
佛言。此見妙明與諸空塵。亦複如是。
佛說:這靈妙光明之見精,和一切竊塵,亦都是這樣的。
楞嚴經愈說愈廣,其中道理真是奧妙無窮,不但見性是妙明真心,就是空塵,亦都是如來藏裏的妙真如性。
空塵:即指物象,物象雖多,空塵二個字是足以包括物象的。
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。妄爲色空及與聞見。
究竟見精和物象,本來是什麼東西呢?既然無是,又無非,那當然是一個既微妙又光明,無可再上的菩提覺道,又清淨、又圓滿的本源真心。這個真心,是人人本具之“一真心體”,但因一念無明,便從真起妄,轉妙明爲無明,轉真覺而成不覺。因不覺便起妄念,就被色空諸物象所轉,就連聞性和見性都不明白了。
這是一念錯,便念念皆錯,認真爲妄,生出種種分別計執。中國古語說:“只因一著錯,輸了滿盤棋”。因走錯了一步棋,便輸了滿盤棋。
如第二月。誰爲是月。又誰非月。文殊。但一月真。中間自無是月非月。
本來是一個月,但因眼有病、捏目,便看見有二個月,遂生出分別心,分別誰是真月,誰是假月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