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佛欲令一切衆生,得入無生法忍,于是在師子座上(佛說法時,無畏有如師子王,故喻其座爲師子座),摩阿難之頂,在佛教裏,摩頂表示慈愛攝受。佛又告訴阿難:“我時常這樣說,一切諸法所生,唯一真心所現。一切世界上,像微塵這樣多的因因果果,亦皆因心而成體。”

  

  

中國古語雲:“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”,識得真心,大地根本無寸土;不識心,才認爲地大物博。古德又雲: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皆我一體”,亦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

阿難。若諸世界。一切所有。其中乃至草葉縷結。诘其根元。鹹有體性。縱令虛空。亦有名貌。何況清淨妙淨明心。性一切心。而自無體。

  

  

阿難,假若諸世界中,一切所有,包括山河大地,森羅萬象,其中甚至一草一葉,一絲一結,追诘尋求它們的根源,皆有自己的性體。就至大如虛空,亦有名貌。“虛空是名,能達無礙是貌。”何況清淨、妙淨妙明之真心。“性一切心”:性即體性,這性是平等,能爲一切法所依,而不爲一切法所變。一切諸法皆依之爲體,既然是一切體性之心,哪裏沒有自體呢?

  

  

即真心所現之物,尚有自體,何況能觀之心,而沒有自體。

  

  

若汝執吝。分別覺觀。所了知性。必爲心者。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。別有全性。

  

  

如果你堅持認爲這個能分別、能感覺、能觀看的知性就是“心”,那麼此心就應該和色、香、味、觸諸塵事分離,而完全獨立存在。

  

  

如汝今者承聽我法。此則因聲而有分別。

  

  

就如現在,你聽我說法,亦是因爲有聲塵,才有分別心産生。不能離開聲塵,而另外有一個心。

  

  

佛要顯示阿難,真心是在六根門頭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根性裏,是不動不搖的六識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則緣塵境,是搖動而不真實,故屬妄想。其實六根和六識,都有見聞覺知之用,是很難分開的。不過六根對境時,就如鏡照像,本無分別。六識緣境時,即生分別,故有分別與無分別,是根識之分。

  

  

縱滅一切見聞覺知。內守幽閑。猶爲法塵分別影事。

  

  

縱然能到暫消滅外緣之見聞覺知,在內邊守住清淨寂靜,但這依然還是法塵分別之影事。

  

  

內守幽閑:外道認爲已達到無我無人之最高境界。但在佛法上,這只是暫得到的輕安,只是息滅前五識之見聞覺知,不爲處境所擾。但在這時,第六意識中獨頭意識,還在裏面守著,在裏面用功,分別法塵影事。因太微細,不易覺察,故屬虛妄不實。識緣塵境時,即起分別,而後分明。一不分明,境即沈寂。這種分別甚微,如無波之流,看似恬靜,其實暗流不息,故曰法塵分別影事。如停在這境界上,不再前進,便落在頑空,很容易走入歧途。

  

  

獨頭意識有四種:(一)散位獨頭,就是散亂分別心。(二)狂亂獨頭,就是發顛狂,亂說亂講,都是被獨頭意識所支配。(叁)夢中獨頭,在作夢時,夢見種種色色,奇奇怪怪,亦屬獨頭意識作怪。(四)定中獨頭,就是現在所說的息滅見聞覺知,因獨頭意識還活著。

  

  

我非敕汝。執爲非心。但汝于心。微細揣摩。若離前塵有分別性。即真汝心。

  

  

佛說:我不是強令你,一定要執著此緣塵分別,不是你的心。但你于自己心中,詳細研究推想,你所執吝之心,若能離開前塵,還有分別體性,那麼這個就是你的真心了。

  

  

若分別性。離塵無體。斯則前塵分別影事。

  

  

若你能分別之性,離開前塵而無自體,那麼,它只是前塵分別影事,怎能叫做心呢!

  

  

塵非常住。若變滅時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。則汝法身同于斷滅。其誰修證無生法忍。

  

  

塵不是常住,不生滅的,若對塵而有分別心,不對塵而無分別心,則塵變滅時,你心亦應滅。那麼你心,豈不同于龜毛兔角,只有其名,而無其體?龜生毛,兔有角,根本是沒有的。既然沒有心,那你將用誰的心,來修證無生法忍呢?

  

  

即時阿難。與諸大衆。默然自失。

  

  

當世尊摧破妄識無體時,阿難和在座諸大衆,都默然不能出聲。大家都覺得若有所失,手忙腳亂,不知所措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。世間一切諸修學人。現前雖成九次第定。不得漏盡成阿羅漢。皆由執此生死妄想。誤爲真實。是故汝今雖得多聞。不成聖果。

  

  

佛告阿難,世間一切諸修行人,現前雖能修成九次第定。九次第定:即四禅定——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;四空處定: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非想處;再加滅受想定,爲九次第定。縱使證得這九次第定,仍未證得漏盡通而成阿羅漢聖果,皆因爲執這生死妄想,誤爲自己的真實法心。好像你現在一樣,雖然得到多聞,但終不能成正果。

  

  

阿難只得初果,還屬小乘。要證到無漏,如大阿羅漢、大菩薩,才是聖果。

  

  

阿難聞已。重複悲淚。五體投地。長跪合掌。而白佛言。自我從佛發心出家。恃佛威神。常自思惟。無勞我修。將謂如來惠我叁昧。不知身心本不相代。失我本心。雖身出家。心不入道。譬如窮子。舍父逃逝。

  

  

阿難聽後,悔恨自己把光陰錯過,又感激佛的慈悲,指示真心,所以就再度悲泣流淚,五體投地叩頭,然後長跪合掌向佛說:“自從我跟隨佛,發心出世俗家,我還依恃佛,是我親堂兄,具足無上威德神通,因此常常心中在思想,不必自己去勞苦修行,佛一定會賜給我定力的。我不知佛之身心,和我之身心,是不能代替的。又失去我本有真心,錯認識心爲心,所以身雖出家,心終不得定力,就如富家子一樣,不要父親的財寶,情願走出去做窮人。沒有定力,就如窮子,因爲不能承受佛之功德法財。”

  

  

今日乃知雖有多聞。若不修行。與不聞等。如人說食。終不能飽。

  

  

我今日才知道,雖然得到博學多聞,但如果不依教修行,知而不行,便和沒有聞是一樣的,全無用處。就好像有人,終日說食物美味,多麼香多麼甜,可是單說不食,終不能飽。

  

  

所謂:“終日數他寶,自無半分錢,于法不修行,多聞亦如是。”自己不實實在在去修,是不會有受用的。

  

  

世尊。我等今者。二障所纏。良由不知寂常心性。惟願如來。哀愍窮露。發妙明心。開我道眼。

  

  

世尊,現在我等給二障所纏縛。二障:(一)煩惱障:屬我執所起,如起貪嗔心,看不破,放不下,凡事都生執著,就是煩惱障。(二)所知障:屬法執所起。知識太多,生出貢高我慢,自認爲第一,覺得別人都比不上我,就是所知障。纏縛,即不得自由,不能解脫,皆由不知寂常心性,即寂靜常明真心實性。現在惟願如來,可憐我等貧窮孤露,指示啓發妙明真心,使我等得開佛眼,智慧增長,早證聖果。

  

  

沒有法寶叫作窮,無所棲處叫作露,即無以安心立命之處。亦可說,沒有楞嚴定叫作窮,沒有楞嚴法叫作露。

  

  

即時如來。從胸卍字。湧出寶光。其光晃昱。有百千色。十方微塵。普佛世界。一時周遍。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