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頂。旋至阿難。及諸大衆。
前邊如來從面門上放光,是表示破妄想心,現在從胸間卍字上放光,是顯示真心。卍字表示,萬德莊嚴,德行圓滿。湧現出無量寶光,其光晃耀,有百千種顔色,不只照耀此娑婆世界,同時還周遍十方微塵普佛世界。這寶光在同一個時期內,又遍灌至十方所有諸佛寶刹,諸如來頂上,然後再從十方,回旋至阿難及諸大衆頂上。
從胸卍字湧出寶光,是表示根本正智,能圓照法界。遍灌十方,諸如來頂,是表示上齊諸佛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,表示下等衆生,意思是這根本正智,亦即性淨明體,是衆生和佛都具有,沒有欠,沒有缺的。
佛告阿難言。吾今爲汝建大法幢。亦令十方一切衆生。獲妙微密。性淨明心。得清淨眼。
佛告阿難說:“吾今爲你建一大法幢,即佛頂首楞嚴王,可以摧伏邪妄。不但爲你,亦令十方一切衆生,獲妙微密性。”“獲妙”二字再連貫下句,即獲妙淨明心。妙微密性,即識精元明,人人本具,但因太微太密,所以不能自覺。性淨明心,即清淨圓明真心,本覺正智,個個本有。亦因妄識障蔽,不能發現,故需由佛指示,才能明白。亦如金礦,而經地質學家,探測開掘,才能發現。由佛指示,不只得到妙微密性,妙清淨心,同時亦得到能辨邪正之清淨智慧眼。
阿難。汝先答我見光明拳。此拳光明。因何所有。雲何成拳。汝將誰見。阿難言。由佛全體閻浮檀金。赩如寶山。清淨所生。故有光明。我實眼觀。五輪指端。屈握示人。故有拳相。
佛再問阿難:“你現在先答複人,你見我之光明拳,爲何有光明?又怎樣能成拳?你用什麼來看見的?”阿難說:“從佛的全身來看,好像閻浮檀(閻浮檀梵語,譯爲勝金,須彌山南面有洲,多此檀樹,果汁入水,沙石成金,此金一粒,置常金中,悉皆失色。又將此金方寸,放在暗室,其光照耀如白晝,故喻佛身金光如檀樹,亦焰如寶山。)佛身清淨,非愛欲所生,故有光明。我阿難實在是用眼觀見,又世尊屈五輪指,示我等及大衆,故有拳相。”
如來追問,見者是誰,要阿難悟見法性,見性成佛。阿難于識,雖知是妄,于見仍認屬眼,不知眼根,乃是色法,爲眼識所依,爲見性所托,故能見並不是眼也。
佛告阿難。如來今日實言告汝。諸有智者。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
佛告阿難:“我今不與你談玄說妙,但老老實實告訴你,關于法如果不明白的時候,就要用譬喻。尤其對于一切有智慧的人,更需要用譬喻,才能得到開悟。”
阿難。譬如我拳。若無我手。不成我拳。若無汝眼。不成汝見。以汝眼根。例我拳理。其義均不。
阿難,好像我之拳,若無我手就不能成拳。如果沒有你的眼,亦不能成見。所以用你眼根之見來比喻我之拳相,這種道理是否相同呢?
阿難言。唯然世尊。既無我眼。不成我見。以我眼根。例如來拳。事義相類。
阿難說:“世尊,這是對的。既然沒有我的眼睛,便不能成見,故以我的眼根所成見,來比喻如來的所成拳,就事相,就義理,這比喻是相同類似的。”
阿難仍然是俗人見解,還不明白見不屬眼之理。
佛告阿難。汝言相類。是義不然。何以故。如無手人。拳畢竟滅。彼無眼者。非見全無。
佛告阿難:“你說這是相同,但義理不是這樣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無手之人,但沒有拳,但無眼之人,並不是能見之體全無。”
所以者何。汝試于途。詢問盲人。汝何所見。彼諸盲人。必來答汝。我今眼前。唯見黑暗。更無他矚。以是義觀。前塵自暗。見何虧損。
這是什麼緣故呢?你若不信,可試于路途中,詢問盲眼之人:你看見什麼?那些盲人,必回答你:我現在眼前,只見黑暗,除暗之外,便無其他的物可見。用這些道義來推測觀察,就知道眼前塵境,自有一番暗塵,這暗塵盲人亦能看見,所以證明能見之體性,是沒有虧損的。
阿難言。諸盲眼前。唯睹黑暗。雲何成見。
阿難說:那些盲人眼前,一無所見,只是見暗境,何以說能看見呢?
佛告阿難。諸盲無眼。唯觀黑暗。與有眼人。處于暗室。二黑有別。爲無有別。
世人皆知道,見明就是能見,見暗只是黑暗,不能叫做能見。所以佛再問阿難:“那些盲人沒有眼睛,故只能看見黑暗,但如果和有眼睛的人,同處在暗室裏,有眼人亦看見黑暗,那麼這二種黑境,是否有分別呢?”
如是世尊。此暗中人。與彼群盲。二黑校量。曾無有異。
阿難答:“是的,世尊,這些處在黑暗中的人,雖有眼睛,亦只能看見黑暗,所以和那些沒有眼睛的盲人,只能見暗,這兩種黑暗,應該是沒有什麼不一樣的。”
照這種道理來推測,我明白見性顯然自有離塵之體,全不因塵而見,應該是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明暗雖不同,但見性是無阻礙的。
阿難。若無眼人。全見前黑。忽得眼光。還于前塵見種種色。名眼見者。彼暗中人。全見前黑。忽獲燈光。亦于前塵見種種色。應名燈見。
阿難,如果無眼的人,所見完全是黑暗,忽然得回眼力,便可以看見,眼前種種景色,一般人都以爲這叫做眼見。但如果有眼睛的人,處在黑暗裏,只是見黑,忽然得到燈光,就能看見現前種種景色——這樣是否可以說是燈見呢?
若燈見者。燈能有見。自不名燈。又則燈觀。何關汝事。
如果說是燈看見,那麼燈既然能看見,就不應該叫做燈。既叫作燈,自然不能看見。又如果一定要說燈能見,那是燈的觀見,與你有何關系,根本不關你的事啊!
是故當知。燈能顯色。如是見者。是眼非燈。眼能顯色。如是見性。是心非眼。
因此應該知道,這只是借燈光來顯色,所以在光明中,能看見的是眼而不是燈。但眼睛只能照顯色相,並不具有能見能分別的知覺功能。能見能分別的知覺,只是心性自體的功能,並不是眼睛之本質。
如來十番顯見,七處征心現在這是第一番顯見。證明我們的見性功能,是在心不在眼。
阿難雖複得聞是言。與諸大衆。口已默然。心未開悟。猶冀如來慈音宣示。合掌清心。伫佛悲誨。
阿難雖然得聞如來反複譬喻,和在座諸大衆,似乎有點明白,所以靜默不敢再開口,但心裏還不大了悟,依然希望如來,慈悲法音,再宣說指示,見性是心之意。于是他和大衆再合掌恭敬,一心誠意,來聽佛慈悲教誨。
爾時世尊。舒兜羅綿網相光手。開五輪指。誨敕阿難。及諸大衆。我初成道。于鹿園中。爲阿若多五比丘等。及汝四衆言。一切衆生。不成菩提。及阿羅漢。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汝等當時。因何開悟。今成聖果。
那時候,世尊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