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伸開他的柔軟如兜羅綿、缦網相金光的手,並把五輪指張開,向阿難及在會諸大衆說:“我當初在菩提樹下,夜睹明星而開悟證果之後,即往鹿野苑。”(亦叫鹿園,在波羅奈國境。)鹿園不是小地方,而是一個大地方,爲帝皇養鹿之園。它的因緣如下:
在無量劫前,釋迦佛爲修菩薩道,現畜生身變爲鹿王,管理五百支鹿。提婆達多,亦爲鹿王,也管理五百支鹿。當時適有國王,帶了很多兵士遊獵,各持利器,把山上的野獸都圍在一起。釋迦鹿王見情勢危急,便召衆開會,告達多鹿王說:“今日國王圍獵,我等以及一切禽獸,身命難保。不如我等,向國王請命,先解圍以救其他生靈,然後我和你兩鹿群,輪流每日進貢一鹿。”達多同意,遂共到國王那裏,士兵看見,便要把他們殺害,鹿王用人語說:“勿殺,我們是來見國王請願的。“士兵覺得奇怪,鹿能作人語,還要來請願,于是立即向國王報告。王亦覺奇怪,便立即傳見。鹿王跪地請求道:“大王今日圍獵,把我們一齊殺死,一時亦不能吃完這樣多肉。時間久了,肉又變壞,太可惜了!不如求王下令解圍,我等當每日進貢一鹿。王可每日食鮮味,還可以長久供應不絕,豈不更佳?”王覺得所說很有道理,便批准所請,下令解圍。從此每日都有鮮鹿進貢。
一日,輪到達多鹿群進貢,可是母鹿身適懷孕,還有一二天便要生産,乃哀求鹿王達多,先派他鹿,候她生産後再往。達多發怒說:“這是不可以的。輪到誰往便是誰往,你欲後死,但誰又願先死呢?”那母鹿無法,只得往求釋迦鹿王慈悲,先派一鹿,以保全它兒子的生命。釋迦鹿王心想,若派他鹿,亦很難開口;若不設法,又不忍母子同死。遂囑母鹿暫住其鹿群中,自己親往代替。到國王宮裏時,王問:“你來做什麼?”答:“進貢給王充膳。”王問:“難道你們兩群鹿都沒有了,要輪到你來嗎?”鹿王說:“不是的,王每日只食一支,而我們二群鹿,統計所生,每日是不只生一鹿,故數目愈來愈增加。只因這次輪到懷孕的母鹿,快要生産,哀求我成全其子小生命。我因不忍母子同死,故情願以自身來代替。”王聽後大爲感動,並下令,從今後不必進貢,即說偈曰:“汝是鹿頭人,我是人頭鹿,我從今日後,不食衆生肉。”因此遂將鹿群,養于鹿園,禁人加害。該處環景幽美,風水甚好,故有很多人,在該處修行成道,所以又叫仙苑。
阿若多五比丘等,阿若多即憍陳如。五比丘:佛初出家時,淨飯王派五位大臣,往勸他回宮,不要修道。五大臣中,父族親戚叁人:(一)阿鞞,譯作馬勝;(二)跋提,譯作小賢;(叁)拘利,即摩诃男。母族親戚二人:(一)阿若多,譯作最初解,即憍陳如;(二)十力迦葉,譯作飲光。共五人,尋到太子後,即勸回宮。太子不肯,還表示不證道,不回國。五人無法,又不敢回複王命,只得隨太子至雪山修苦行。後來其中父族叁人,受不了苦,中途退出,即往鹿園,學修外道。當時太子每日只食一麥一麻,餓得骨瘦如柴。天女見狀,便化作牧羊女來獻乳粥。太子食後,身長出肉來。但母族二人,覺得修道人不應該食乳粥,便又離開而去鹿園修道。太子在雪山,六年修苦行,後來便獨至菩提樹下禅坐,並發誓,不成正覺,不起此座。卒于四十九天後,夜睹明星,而成正覺,時爲十二月初八。證道後,即往鹿園度五比丘憍陳如,因憍陳如過去劫爲歌利王時,曾割截佛四肢,佛反發願:如將來成佛,即先度他。
及汝四衆言:和你們四衆弟子說四衆即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:“一切衆生,不能成聖果菩提,及證阿羅漢果,都是因爲客塵粗細煩惱所耽誤。什麼是客塵?客就不是主人,形容本來是沒有的,只是暫時的,亦即是我們的妄想。見惑、思惑亦是客塵。煩惱即無明,不明白便生煩惱。人就是怪動物,一天到晚都喜歡食煩惱,好好的飯菜不吃,專要吃煩惱。一發脾氣,便不能食東西,只將煩惱當飯吃,多麼可憐!”
因客塵粗細煩惱所障誤,所以不能成正果,但你們當時,究竟因何開悟,而得成聖果,可一一向我及大衆,說出原因。
時憍陳那。起立白佛。我今長老。于大衆中。獨得解名。因悟客塵二字成果。
那時候憍陳如,即從座起立,向佛說:“弟子現在在大衆中,算是年紀最老,經驗最多者,還單獨得到解悟的名字。我的名叫最初解,即是最初解悟的人,亦叫解本際,明白本來的意思。我是聽世尊說客塵二字,而開悟證果的。”
世尊。譬如行客。投寄旅亭。或宿或食。食宿事畢。俶裝前途。不遑安住。若實主人。自無攸往。
世尊,譬如旅客,到旅店中,或者住宿或者吃飯。等到食宿完畢後,又要整頓行裝,繼續前行,並不安住在旅店中,但假若是主人,自然不離開。
主人比喻常住真心,旅客比喻客塵妄想——無明、見思二惑。我們本來沒有客塵,就如我們本來很幹淨的,但到外邊,被風一吹,塵土滿身,回來後如果覺察,用手一拍,塵即消滅,還我清淨。這叫做破塵。
如是思惟。不住名客。住名主人。以不住者。名爲客義。
這樣詳細思惟:妄想分別,不能永久存在,所以叫它做客人。法性是常住永久的,所以叫做主人。因此明白不住是客塵的義理。
亦可以說,我們的身體如旅店,自性即主人。旅店是暫時的,主人即自性,是永恒的,既知道身體是旅店,是暫時的,就不應該執著。
又如新霁。清旸升天。光入隙中。發明空中諸有塵相。塵質搖動。虛空寂然。
又如下雨新晴的時候,太陽剛升到天上,陽光射入門縫,從門隙的光線中,但可以看見空中塵埃飛揚的景象。塵質是輕而浮動,可是虛空,依然是寂然不動的。
我們的見、思二惑,往還有如塵飛動,微細不能覺察,需日光照射,才能看見。光從門隙射入,喻如得證初果,斷八十八種見惑,才得真正智慧,才能覺察思惑。在法性體中,微細起滅,有如塵埃,亦即是有了真正智光,才能明白,塵沙、無明、煩惱是動的,法性寂然如虛空是不動的。
希望你們每個人,都能把煩惱,投入汪洋大海,太平洋裏,不要當作好東西,不要視作親人,常隨左右。其實煩惱就是魔鬼,你們要找魔鬼,煩惱就是魔鬼,它把你弄得顛顛倒倒,不明真理。講經就要你們明白,除去無明煩惱,不要越聽經,煩惱越多!
如是思惟。澄寂名空。搖動名塵。以搖動者。名爲塵義。
像這樣思惟,用智慧光,照破無明煩惱,然後悟知,澄然而寂靜的便是虛空,搖動不停的便是客塵。塵的意思就是搖動的東西。
佛言如是。
佛說:“你所講的道理是對的。眼的能見性是不動的,只是身境和能緣識心搖動而已。”
客塵還有二義,一通一別。別者:如以見惑,不住分別,喻爲客,去之猶易。思惑,搖動不停,有如塵,拂之更難。能者: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,分別俱生。見惑、思惑隨境生滅,非真常性,有如客。以二障二惑能染汙妙明,擾亂性空,有如塵。
即時如來。于大衆中。屈五輪指。屈已複開。開已又屈。謂阿難言。汝今何見。阿難言。我見如來百寶輪掌。衆中開合。
佛恐怕在會之大衆,還不能完全了解,真正見性,所以就屈他的五輪指,屈後又開,開後又屈。問阿難說:“你現在看見什麼?”阿難說:“我見如來,百寶輪掌,在大衆前,合後再開,開後再合。”佛手掌中,有千幅輪相,故稱輪掌。
佛告阿難。汝見我手。衆中開合。爲是我手。有開有合。爲複汝見。有開有合。
佛告訴阿難:“你看見我的手,在大衆中開合,究竟是我手,還是你見,有開有合?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