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伸开他的柔软如兜罗绵、缦网相金光的手,并把五轮指张开,向阿难及在会诸大众说:“我当初在菩提树下,夜睹明星而开悟证果之后,即往鹿野苑。”(亦叫鹿园,在波罗奈国境。)鹿园不是小地方,而是一个大地方,为帝皇养鹿之园。它的因缘如下:
在无量劫前,释迦佛为修菩萨道,现畜生身变为鹿王,管理五百支鹿。提婆达多,亦为鹿王,也管理五百支鹿。当时适有国王,带了很多兵士游猎,各持利器,把山上的野兽都围在一起。释迦鹿王见情势危急,便召众开会,告达多鹿王说:“今日国王围猎,我等以及一切禽兽,身命难保。不如我等,向国王请命,先解围以救其他生灵,然后我和你两鹿群,轮流每日进贡一鹿。”达多同意,遂共到国王那里,士兵看见,便要把他们杀害,鹿王用人语说:“勿杀,我们是来见国王请愿的。“士兵觉得奇怪,鹿能作人语,还要来请愿,于是立即向国王报告。王亦觉奇怪,便立即传见。鹿王跪地请求道:“大王今日围猎,把我们一齐杀死,一时亦不能吃完这样多肉。时间久了,肉又变坏,太可惜了!不如求王下令解围,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。王可每日食鲜味,还可以长久供应不绝,岂不更佳?”王觉得所说很有道理,便批准所请,下令解围。从此每日都有鲜鹿进贡。
一日,轮到达多鹿群进贡,可是母鹿身适怀孕,还有一二天便要生产,乃哀求鹿王达多,先派他鹿,候她生产后再往。达多发怒说:“这是不可以的。轮到谁往便是谁往,你欲后死,但谁又愿先死呢?”那母鹿无法,只得往求释迦鹿王慈悲,先派一鹿,以保全它儿子的生命。释迦鹿王心想,若派他鹿,亦很难开口;若不设法,又不忍母子同死。遂嘱母鹿暂住其鹿群中,自己亲往代替。到国王宫里时,王问:“你来做什么?”答:“进贡给王充膳。”王问:“难道你们两群鹿都没有了,要轮到你来吗?”鹿王说:“不是的,王每日只食一支,而我们二群鹿,统计所生,每日是不只生一鹿,故数目愈来愈增加。只因这次轮到怀孕的母鹿,快要生产,哀求我成全其子小生命。我因不忍母子同死,故情愿以自身来代替。”王听后大为感动,并下令,从今后不必进贡,即说偈曰:“汝是鹿头人,我是人头鹿,我从今日后,不食众生肉。”因此遂将鹿群,养于鹿园,禁人加害。该处环景幽美,风水甚好,故有很多人,在该处修行成道,所以又叫仙苑。
阿若多五比丘等,阿若多即憍陈如。五比丘:佛初出家时,净饭王派五位大臣,往劝他回宫,不要修道。五大臣中,父族亲戚三人:(一)阿鞞,译作马胜;(二)跋提,译作小贤;(三)拘利,即摩诃男。母族亲戚二人:(一)阿若多,译作最初解,即憍陈如;(二)十力迦叶,译作饮光。共五人,寻到太子后,即劝回宫。太子不肯,还表示不证道,不回国。五人无法,又不敢回复王命,只得随太子至雪山修苦行。后来其中父族三人,受不了苦,中途退出,即往鹿园,学修外道。当时太子每日只食一麦一麻,饿得骨瘦如柴。天女见状,便化作牧羊女来献乳粥。太子食后,身长出肉来。但母族二人,觉得修道人不应该食乳粥,便又离开而去鹿园修道。太子在雪山,六年修苦行,后来便独至菩提树下禅坐,并发誓,不成正觉,不起此座。卒于四十九天后,夜睹明星,而成正觉,时为十二月初八。证道后,即往鹿园度五比丘憍陈如,因憍陈如过去劫为歌利王时,曾割截佛四肢,佛反发愿:如将来成佛,即先度他。
及汝四众言:和你们四众弟子说四众即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:“一切众生,不能成圣果菩提,及证阿罗汉果,都是因为客尘粗细烦恼所耽误。什么是客尘?客就不是主人,形容本来是没有的,只是暂时的,亦即是我们的妄想。见惑、思惑亦是客尘。烦恼即无明,不明白便生烦恼。人就是怪动物,一天到晚都喜欢食烦恼,好好的饭菜不吃,专要吃烦恼。一发脾气,便不能食东西,只将烦恼当饭吃,多么可怜!”
因客尘粗细烦恼所障误,所以不能成正果,但你们当时,究竟因何开悟,而得成圣果,可一一向我及大众,说出原因。
时憍陈那。起立白佛。我今长老。于大众中。独得解名。因悟客尘二字成果。
那时候憍陈如,即从座起立,向佛说:“弟子现在在大众中,算是年纪最老,经验最多者,还单独得到解悟的名字。我的名叫最初解,即是最初解悟的人,亦叫解本际,明白本来的意思。我是听世尊说客尘二字,而开悟证果的。”
世尊。譬如行客。投寄旅亭。或宿或食。食宿事毕。俶装前途。不遑安住。若实主人。自无攸往。
世尊,譬如旅客,到旅店中,或者住宿或者吃饭。等到食宿完毕后,又要整顿行装,继续前行,并不安住在旅店中,但假若是主人,自然不离开。
主人比喻常住真心,旅客比喻客尘妄想——无明、见思二惑。我们本来没有客尘,就如我们本来很干净的,但到外边,被风一吹,尘土满身,回来后如果觉察,用手一拍,尘即消灭,还我清净。这叫做破尘。
如是思惟。不住名客。住名主人。以不住者。名为客义。
这样详细思惟:妄想分别,不能永久存在,所以叫它做客人。法性是常住永久的,所以叫做主人。因此明白不住是客尘的义理。
亦可以说,我们的身体如旅店,自性即主人。旅店是暂时的,主人即自性,是永恒的,既知道身体是旅店,是暂时的,就不应该执著。
又如新霁。清旸升天。光入隙中。发明空中诸有尘相。尘质摇动。虚空寂然。
又如下雨新晴的时候,太阳刚升到天上,阳光射入门缝,从门隙的光线中,但可以看见空中尘埃飞扬的景象。尘质是轻而浮动,可是虚空,依然是寂然不动的。
我们的见、思二惑,往还有如尘飞动,微细不能觉察,需日光照射,才能看见。光从门隙射入,喻如得证初果,断八十八种见惑,才得真正智慧,才能觉察思惑。在法性体中,微细起灭,有如尘埃,亦即是有了真正智光,才能明白,尘沙、无明、烦恼是动的,法性寂然如虚空是不动的。
希望你们每个人,都能把烦恼,投入汪洋大海,太平洋里,不要当作好东西,不要视作亲人,常随左右。其实烦恼就是魔鬼,你们要找魔鬼,烦恼就是魔鬼,它把你弄得颠颠倒倒,不明真理。讲经就要你们明白,除去无明烦恼,不要越听经,烦恼越多!
如是思惟。澄寂名空。摇动名尘。以摇动者。名为尘义。
像这样思惟,用智慧光,照破无明烦恼,然后悟知,澄然而寂静的便是虚空,摇动不停的便是客尘。尘的意思就是摇动的东西。
佛言如是。
佛说:“你所讲的道理是对的。眼的能见性是不动的,只是身境和能缘识心摇动而已。”
客尘还有二义,一通一别。别者:如以见惑,不住分别,喻为客,去之犹易。思惑,摇动不停,有如尘,拂之更难。能者:就是烦恼障、所知障,分别俱生。见惑、思惑随境生灭,非真常性,有如客。以二障二惑能染污妙明,扰乱性空,有如尘。
即时如来。于大众中。屈五轮指。屈已复开。开已又屈。谓阿难言。汝今何见。阿难言。我见如来百宝轮掌。众中开合。
佛恐怕在会之大众,还不能完全了解,真正见性,所以就屈他的五轮指,屈后又开,开后又屈。问阿难说:“你现在看见什么?”阿难说:“我见如来,百宝轮掌,在大众前,合后再开,开后再合。”佛手掌中,有千幅轮相,故称轮掌。
佛告阿难。汝见我手。众中开合。为是我手。有开有合。为复汝见。有开有合。
佛告诉阿难:“你看见我的手,在大众中开合,究竟是我手,还是你见,有开有合?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