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難言。世尊寶手。衆中開合。我見如來手自開合。非我見性有開有合。
阿難說:“世尊的千幅輪相寶手,在大衆前開合,是我用眼睛看見,如來的手,自開自合,而不是我的見性,有開有合。”
佛言。誰動誰靜。阿難言。佛手不住。而我見性。尚無有靜。誰爲無住。
佛恐阿難還不真正明白,便再追問:“誰動誰靜?”阿難答:“佛手不停住的開合,而我自己的見性,連靜相都沒有,何處有動呢?”
無住就是動,因靜必由動而來。若沒有動,根本就沒有靜,有動然後有靜。見性從本以來,就未曾動過,所以說,尚沒有靜相,哪裏有動呢?
佛言。如是。
佛即印證說:“是這樣的,說得不錯!”
阿難至此,已全領會,見性是不動的。佛用開合手來比喻一切外境,與見性無幹。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則凡一切萬事萬物,任他起滅分飛,皆與見性無關。若能在動中,觀此不動之性,清清楚楚,絲毫不昧,但不爲境所轉矣。
如來于是從輪掌中。飛一寶光。在阿難右。即時阿難。回首右盼。又放一光。在阿難左。阿難又則回首左盼。
佛欲令阿難,再能在自身中,親見不動之體,就從他的輪掌中,飛一寶光,在阿難右邊。這時阿難,便轉頭向右望。佛又放一光,在阿難左邊,阿難又再轉頭向左望。
佛告阿難。汝頭今日何因搖動。阿難言。我見如來出妙寶光。來我左右。故左右觀。頭自搖動。
佛問阿難:“你的頭今日爲何左右搖動呢?”阿難說:“我看見如來,放出妙寶金光,來到我左右邊,所以我左右觀看,頭自然就左右搖動。”
阿難。汝盼佛光。左右動頭。爲汝頭動。爲複見動。世尊。我頭自動。而我見性尚無有止。誰爲搖動。
佛問:“阿難,你看見佛光,左右動頭,究竟是你的頭來回搖動?還是你的見性,來回搖動?”阿難答:“世尊,是我的頭自己搖動,而我的見性,尚且沒有止靜的相貌,哪裏有搖動呢?”
阿難此時,已能于搖動身境之中,分出不動之見性,亦即明白見性,能離外緣而獨立。
佛言。如是。
佛說:“說得對,你現在已完全明白見性是不動了。不像以前,認賊作子,以妄想爲真心。”
眼中見性,是湛然圓滿,超然獨立,與外境、身境,全不相幹的。如果能親自體會,不動搖之定體,這就是奢摩他定,亦即楞嚴大定。
于是如來。普告大衆。若複衆生。以搖動者名之爲塵。以不住者。名之爲客。
這時候,如來便告訴大會諸聽衆說:“你等對這個道理,已很明白,不必再解說。但假若再有其他不明白的衆生,以搖動的叫作塵,以不住的叫做客。”
汝觀阿難頭自動搖。見無所動。又汝觀我手自開合。見無舒卷。
你們都看見阿難,頭自搖動,見性是沒有搖動的。又再看我的手,是有開有合的,但見性是沒有卷舒開合的。
雲何汝今以動爲身。以動爲境。從始泊終。念念生滅。
既然客塵和主客之道理,說得這樣明顯,何以你們反認爲變動的是自身,動搖的現象是自己的實體呢?從始至終,時時刻刻,都用識心來做事,念念生滅;前念生,後念滅,盡在生死裏面做功夫,而不知道自己見性,是不生不滅之道理。
遺失真性。顛倒行事。性心失真。認物爲己。輪回是中。自取流轉。
你們從無始以來,以至于今,把真心自性都丟了,好像失而實在沒有失,因而顛倒行事。本來應該做善事,反而做惡事,這就是顛倒。背道而行,做事違理,認妄作真,認真作假,這都是顛倒。因顛倒行事,故心和身就不合作,失去真實性,因而錯認外物爲自己,誤認旅店,四大幻身爲自己,就生出種種執著,放不下,看不破,不明理。隨身口意造種種業,就輪轉生死六道中,沒有休息。這都是自作自受,不是他人所給的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