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趣了;而實乘方面乃講悟入,那麼悟便是宗,入即是趣了。又如本經以阿難當機問難,佛教他回小向大,此是宗,待他從聞思修而達致極果,便是趣,故這部經,實乃通于佛道的宗趣,不若小乘經典,僅拘限于二乘的權宜教法,而未通于佛果,此爲宗趣通別。
第八門是“說時前後”,這部經是佛在什麼時候說的呢?佛說法四十九年,有教無類,循循善誘,觀機對病,化導有時。但以此部經的義理因緣,卻系通前達後,宗趣圓融,而致各家的疏判注釋,莫衷一是。就以此部經之開示回小向大說,應在方等之期,然就波斯匿王年齡說之,彼與佛同年,經中波斯匿王曾自述行年六十又過于二等,則其時又當屬般若之會了,如從多方面的經義教理看,均爲引攝,導進菩提;則時維中轉,教在方等,該是比較善適,至若排異強诤,這又何必呢?
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
第九門是“曆明傳譯”,曆是經曆,明是明白,傳是傳授,譯是翻譯,意思是將本經輾轉流布的經過,說個明白。
說起這部經的因緣,是很長遠的。早于天臺智者大師研誦法華而創立叁觀,後遇梵僧,與智者曰:“此與天竺楞嚴意旨相符。”智者聞後辄向西方叩拜,冀能一觀楞嚴的意旨,不料這麼一拜便拜了十八年,而終未能得見這部楞嚴經。
原來這部楞嚴經當時在印度是屬于國寶,乃龍樹菩薩到龍宮去取出來的一部經典,故視作稀世奇珍,禁傳國外。本經的譯者般剌密谛法師後來曾企圖把它流傳到外國去,尤其是具有高深文化的中國,但初次被邊關官員查獲,帶不出來;隨後他想出另一個辦法,乃用最柔細的白氈,把經寫好,用蠟封妥,割臂潛藏皮下,及創口平複,再攜出國,俟抵中國廣東省,適與被貶的丞相房融相遇,于是爲房相請到寺中,翻譯這部經典,此乃傳譯本經的一段困難經過。
如今,我們得以研讀此經,實多虧這位般剌密谛法師的一番苦心,各位想想:這部經是多麼的重要呢!再說,智者大師獲悉天竺有此經,即虔心遙拜十八年,但終未曾一見,我們現在卻不拜而遇,並且能一同讀誦參研,如此因緣,又是多麼的殊勝呢?希望大家珍重!
“唐”,是唐朝,唐朝的什麼時候呢?是開則天退位,中宗皇帝嗣位的神龍元年。
“中天竺”是印度的中部,“沙門”乃印度語,華譯“勤息”,即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,如是行藏,即屬沙門。
佛在世的時候,有馬勝比丘,穿袍搭衣,行經道上,舍利弗在路上遇見他,大爲贊歎他的莊嚴威儀,遂向他探詢,馬勝比丘答曰:“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”舍利弗聽他這麼一說,便隨他到祇樹給孤獨園,拜佛爲師,出家修行了,故佛行勤息,是亦號“沙門”。
這位般剌密谛法師多行勤息,化及有情,固足以稱作沙門,他把本經潛帶入中國,又須從速地譯完它,爲什麼呢?因他匿經去國,不久國王當會降罪于邊官,故這位法師打算趕快回國,以認其罪,毋令贻害他人,由此可見這位法師的高行雅操,也可見他對本經的貢獻,功德是如何的大了。我們今日得見是經,實賴谛師此項廣大功德所賜,故謹在經首,將這位元沙門的一段宏法經過,先向大家介紹。
同時,我們也應向這位沙門學習。學習什麼呢?學“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嗔癡”。
何謂勤修戒定慧呢?首先應皈依叁寶,繼應謹持五戒,並且依戒修行,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五戒,就是:(一)不殺生。(二)不偷盜。(叁)不邪淫。(四)不妄語。(五)不飲酒。這五條戒是學佛的准繩,非常重要的,如果我們都能修持五戒,就不會失落自己的本份。
可能有人說:前四戒,看來是應該守的,但爲什麼喝酒也要戒呢?甚至有很多人就是爲了喜歡抽煙喝灑,由于有這麼一項戒酒的規條,就甯可不親近佛法,然而,卻不去自自一下:抽煙對不對呢?喝酒應不應該呢?又或許有人會說:人人都喝酒,人人都抽煙,此乃人之所發好,有何不對呢?殊不知“買焉不察”,染習成風,無知蠢動,迹近盲從,及至習以爲常,尚懵然不覺,于焉人雲亦雲,終至移形換格,癖病日深,積習難除,猶自狡辯,強護其短,這確實是彌足悲歎的事。須知即或未釀成大病,但已具小病,縱然未演成大病,也屬毛病了,各位看看,這是多麼的愚癡呢?
爲什麼我們需要戒酒呢?這裏給各位講一則故事:
有個人發心學佛,並受五戒,唯獨好酒,且惡習未除之余,一天舉杯欲飲,卻苦無下酒之菜,適見鄰雞,搜啄而來,乃大喜過望,捕而烹之,這麼一來,只爲杯中物,轉瞬間接連地犯下了盜戒與殺戒,迨暢飲之余,鄰婦過門查詢了,此君複頻頻搖首,口口稱無,更于酒氣翻騰之下,見美色而起淫心,竟強而汙之,由是,妄語戒及淫戒也一並犯了,事後,拘于官,繩于法,系于囹圄。你們看!只爲一點小毛病,便使一個佛子接二連叁地把五戒全犯了。此乃因酒能亂性,到時身不由己,即胡天胡地,而招致大禍臨頭,正是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呢!各位不可不慎,也不可不戒!
受戒,應怎麼受呢?並不是自己看看書上所說的,怎麼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、不酒,就算受了戒,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隨便的,也不是在佛前上了炷香,或燒幾個香疤,就算是受戒了。而是必須請求一位高僧大德,爲你正式地依法主持,說戒作證,授你戒體,才屬受戒,然後更需依法修行,這樣,才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
此部經的宗旨,是教我們修習堅固大定,因爲修定便可智慧大開,如果沒有定力,便得不到慧力,沒有慧力,又怎能學佛呢?那麼,定力又從何而來呢?乃是從戒而來,平素不濫于情,而用道心處事,是爲定;修定,源于受戒守戒,方能在修行之中,與法相應,獲致法水的灌溉,而得以欣欣向榮。
沙門共分四類:(一)勝道沙門,凡修行證果的,如證阿羅漢,或證菩薩果等是。(二)說道沙門,凡宏法利生的,像我現在給各位講經,稱做宏法,能使一切衆生得到利益的,便叫利生。(叁)活道沙門,凡精持戒律,注重修行的,即所謂以道過活之意。(四)汙道沙門,凡開齋破戒、違背佛律,對佛教有所染汙,而生毀壞,甚且令一般人不生信心的,便屬有汙佛道的出家人了。
“般剌密谛”是主持翻譯這部經的人,梵語爲名,華言“極量”,意謂智慧、才能,均極豐富圓滿。爲什麼稱他做譯主呢?因爲當時一同進行翻譯這部經者,不止他一個人,而是聚集很多法師大德,一起工作的,谛師乃此譯場的首座故。
“譯”者,變易之義,意即從梵語轉易爲中文,這位主理翻譯的谛師,當時是在廣州的一座大寺院——“製止寺”進行工作,故在曆明傳譯這一門中,先提到他的名字。
烏苌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
在谛師主譯的譯場中,有一位助手,是來自“烏苌國”的“沙門”,名叫“彌伽釋迦”。烏苌國也是當時古印度的一個國名,是前阿輸迦王的花園,舊稱烏場,在印度北部的地方。彌伽釋迦,中譯“降伏”,這位元法師是助理語音翻譯的工作、確定由梵音變易成華語的適宜詞句,他是擔當譯場要務的一員。
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
“羅浮山”,是廣東省名山之一,“南樓寺”是“沙門”“懷迪”法師所住的地方。在懷師的師父爲分取這法名的時候,望他能精進用功,故用此名,因懷者抱負之意,迪者進取之謂,具有常懷精進、刻意修行之義。懷師學問淵博,平素廣覽群經,深研佛典,融會貫通,兼擅梵語,故能當證譯之職;雖然,般剌密谛與彌伽釋迦兩師均谙梵華語文,但是,緣于甫抵華夏,猶恐未適,爲得以徹底明了,故特用一位中國法師,來協助參證譯文,以求盡善盡美。
不過,在最近的經本中,就沒有提到懷師的名字了,古本上是有的,至于爲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