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何略去呢?則無從查考,但我希望以後我們研讀或講演這部經時,仍該知道這位擔任證譯的法師。

  

  

菩薩戒弟子 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 清河房融 筆受

  

  

“菩薩戒”共有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,是修學菩薩道的戒法,亦屬大乘的戒法,是出家人、在家人都應受的戒。梵網經有雲:無論國王百官,在受位時,都應受菩薩戒。房融以宰相之身,因深明佛義,因以佛作父,以菩薩爲兄,而于受戒後自稱爲“弟子”。

  

  

“前”即以前,“正議”在史冊中稱正谏,官名也,是對朝政國務任谏議之職,故亦稱“谏議大夫”,又稱“言官”、“大夫”,官職之謂也。

  

  

“同中書門下”的同字,具有兩義:(一)兼同之意。即說房相兼掌“中書”及“門下”這左右兩相府的事務。(二)共同之謂,意乃與同僚等共理職事。中書,是職掌帝言禦劄。門下,爲主理政務。

  

  

“平章事”,平即平均,章是彰顯,事乃事務,串起來的意思是:均理政事,彰顯法度等務。

  

  

“清河”地方名,也就是房融的家鄉,“房融”,人名,姓房名融,有子房琯,他們父子均先後官拜宰輔,房融的事略極少,有之多出自其子琯的記載中。

  

  

“筆受”是以其文筆,潤色經文之意,使章名語法,文理詞義,同致佳妙故此,楞嚴經的行文措詞,都極爲優美,堪稱諸經之最,各位如有志研學中文,這部經亦足爲你們的範本。

  

  

第十門是“別解文義”,這是將全經的含義,析別分解,都判叁分,計:(一)初序分。(二)正宗分。(叁)流通分。

  

  

這一分判,始于晉朝高僧道安法師,因後秦主苻堅曾挾十萬師之衆,直取襄陽,以得親近安師爲樂事,故後人提及安師時,亦稱“苻秦道安”。

  

  

“初序分”,屬于經前的序介起緣,“正宗分”爲闡明經中的宗趣,“流通分”是經後勸信與流布的文字,安師這一分判,曾得證于親光菩薩的佛地經論,由是可知,梵華高德,所見雷同,故以後的法師皆依此判,而經弘教化。

  

  

以上所講的,都屬經前方便,現在我們循此叁分,正說經文。

  

  

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室羅筏城。祗桓精舍。

  

  

“如是我聞”:“如”是信,亦是指法之辭,指明這部楞嚴經十卷之法,“是”爲這部經所說之法,實在是這樣,“我聞”實在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。“如是”,亦是信成就,凡佛所說的經典,都有六種成就:(一)信成就;(二)聞成就;(叁)時成就;(四)主成就;(五)處成就;(六)衆成就。爲什麼以信爲首呢?“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”信是道的根源,功德的母親,它能增長一切的善根,信是特別重要的,又智度論雲:佛法大海信爲能入。佛法如大海那樣深,沒有旁的方法可以進去,只有信才能深入,只有信才能明白,所以說:“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”。

  

  

你現在坐在這裏,聽我講經,一定要有信心,不可有懷疑心,有懷疑心,我講對了,你們還說不對;有信心,就算我講錯了,你們還是說對的,有道理,所以來聽經,不要信自己,要信我。我說:楞嚴經怎樣好,你們相信,同意我的說法,這便是信成就。有信還要有聞,好像我現在講經,雖有信心,但不來聽,要到外邊去遊玩,飲咖啡,等到回來時,已講完了,這怎能有聞成就?今天有位白小姐,她抱病還來聽經,這才是聞成就。現在你們這樣多人,千裏迢迢,從西雅圖來這裏聽經,亦算有聞成就,我無論如何,會成就你們的信心,和完成你們的聞成就。有信有聞,但沒有時,亦沒辦法來聽經,好像你們有的教書、有的讀書、有的做工,怎能有時間?現在你們一同決定,利用暑假來學中文,和形容佛法,真是太好了,把中文學會,經典亦明白,這是一舉兩得,這就是時成就。有了時,沒有說法主,亦不圓滿,所以就把我從墓裏拖出來,本來我叫墓中僧,與塵世隔絕,現在又出來對你們講經說法了。說法有主了,但還要有個相當地方,這叫處,才能成就法會。有了適當的地方,還需要衆人來聽經,譬如有信、有聞、有時、有處、有主講,但沒有人來聽,法會亦不能圓滿,現在你們這樣多人,從很遠的地方,坐飛機來到這裏,聚在一起來聽經,這亦是有衆成就了。

  

  

在此部經上,佛是主講,處是給孤獨園,衆是諸大比丘,凡佛所說經典,都具有此六種成就。

  

  

“我聞”:這裏的我,是阿難自稱,又“我”的析義,有四種不同的說法:(一)凡夫妄計執著的我。(二)外道妄計幻想的神我。(叁)菩薩隨世示現的假我。(四)如來法身的真我。凡夫執著肉軀是我的,其實肉軀只是臨時的,好比旅店,旅店不能久住,終要搬遷,肉身亦如房屋,房屋壞了,不能長住裏面,就要搬家;凡夫不明白,執著肉軀是真我,終日爲它奔波勞碌,唯求食好、住好、穿好,不知這個臭皮囊是最肮髒的,如眼屎、耳屎、鼻涕、口水,叁日不刷牙,便有口臭;四日不沐浴,便有身臭;甚至多出汗的人,一二天內便發出臭味,再加上大小便,九孔常流不淨,有什麼可愛惜的?況且一旦死了,半點人情味都沒有,要去就去,絕不會因爲你對它好,它就多陪你幾天,甚至因一句不順耳的話,便生嗔恨,怒氣沖沖,煩惱重重,究竟這個我是誰呢?自己根本不知道,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,反把像廁所一樣汙濁的肉軀,裝飾得美麗堂皇,終日爲它忙碌,豈不是太枉費?我一生便不爲自己忙,只爲別人忙,對自己這個臭皮囊,從來不去注意的。

  

  

“如是”是信成就。“我聞”是聞成就,爲何阿難還有我?還稱我?其實這只是假我,不是真我;本來是耳聞,爲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?耳朵根本不能聞,所聞只是性聞,聞性是常在,耳朵只是聞的門戶而已,我是一身之總,故曰我聞。我聞,亦是說是心聞。這部經典,是我阿難親自從佛聽來的,不是我自造的。

  

  

凡夫執著有我,所以生分別心,看不破,放不下,怎能得自在?外道妄計有神我,認爲我就是神(詳細分析起來太長,現在不講),菩薩有假我,爲何菩薩還有假我?菩薩已達無我相,所以明白此身是假,有假才有真,知道有假才會去找真。我人信佛,就是爲追求真理,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的,故要在假的方面,找尋真的,從假我找到真我。真我是什麼?就是自性,就是成佛,成佛才是真我,沒有成佛以前,都是假的。凡夫以爲自己這個肉身最好,生得又強壯,又高大,相貌一表堂堂,怎可說是假的?但是否能永恒不變、永久生存?如果不能,便是假的,不是真的了。

  

  

佛經開始,都用“如是我聞”四個字,和外道經典不同,外道經首,不安“阿”,便安“嚘”,“阿”,就是無的意思;“嚘”是有的意思,因爲有無不能決定,索性便兩字都安上去。

  

  

“如是我聞”,還有四種意思:(一)息衆疑;(二)遵佛囑;(叁)息爭論;(四)異外道。

  

  

(一)息衆疑:阿難結集經藏時,升座說法,大衆頓起叁疑:(1)因爲阿難法相圓滿,具叁十二相,八十種隨形好,和佛一樣,因此懷疑是否佛再活過來?(2)是否阿難已成佛,才有這樣圓滿端嚴,和佛一樣的相貌?(3)不是阿難、不是釋迦佛,那麼是否他方佛來這裏成佛?大衆起了以上叁疑,等阿難大聲說“如是我聞”,大衆才消除疑惑。

  

  

(二)遵佛囑:遵從佛所咐囑,佛將入涅槃,衆弟子都哭起來,尤其是阿難,他是佛的堂弟,又是侍者,所以泣不成聲,這時有阿那律陀尊者,就對阿難說:“你不能哭,應該趕快問佛,怎麼安排後事?”阿難說:“要問什麼後事呢?”尊者說:“要請問佛四件事:(1)佛在世時,我等依佛爲師,佛滅度後,我等依誰爲師?(2)佛在世時,我等依佛而住,佛滅度後,我等依誰而住?(3)佛滅度後,將來結集經典時,一切經典,以何爲首?(4)佛滅度後,如何處置惡性比丘?”阿難恍然覺悟,即時請問佛:“佛滅度後,我們依誰爲師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