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?”佛答:“以戒爲師。”又問“佛滅度後,我們依誰而住?”佛答:“依四念處爲住。”什麼是四念處?(1)觀身不淨,便不會愛惜身體。(2)觀受是苦,便不會貪圖享樂。(3)觀心無常,便不會執著妄想。(4)觀法無我,一切法,即色受想行識五蘊,五蘊色法,都沒有真我存在。又問:“佛滅度後,將來結集經典,一切經典的前面,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?”佛答:“一切經典,當安“如是我聞”,和六種成就,才能表示經典圓滿,及證明是佛所說的。”又問:“佛在世時,可以調伏惡性比丘,佛滅度後,如何處置惡性比丘?”佛答:“默而擯棄。”惡性比丘——即不講道理的比丘。默擯,即不要理睬他,不要和他說話,他的惡性,就無從發展,便會慢慢調伏,佛在世時,亦有六千惡性比丘,因爲佛能教化、能調伏,才相安無事。

  

  

(叁)息爭論:阿難還未證四果,當時佛的弟子,多是四果大阿羅漢,老參上座,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,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,大家都不佩服,但若加上“如是我聞”,大家便知道,不是阿難說的,而是佛所說,阿難的記性特別強,佛在四十九年中,所說的經典,他都能詳細記得,有條不紊,不會雜亂;現經典前面加上“如是我聞”,這一切法,都是我阿難,從佛處所聽聞的,大衆才不會有爭論。

  

  

(四)異外道:外道經首,多安阿或嚘作爲開始,佛則咐囑安“如是我聞”,以便和外道不同。

  

  

【一時】:是什麼時候,指佛說楞嚴經的時候,爲何不說某年、某月、某日?因爲印度曆法和中國不同,所以無法肯定准確時日,故定爲一時。前邊“如是”,是信成就,“我聞”,是聞成就,現在“一時”,是時成就,佛是說法主,故佛是主成就。

  

  

【佛】:佛是梵語,具足來說是佛陀耶,或布大耶,中國人喜歡讀省文,故簡稱爲佛。你們如能明白佛的道理,便可作佛,要想作佛,亦要學佛一樣,一天到晚,都是無憂愁,無煩惱,歡歡喜喜,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自己亦成佛,如果你們能見一切衆生都是佛,便沒有執著,那麼你們亦就是佛。

  

  

“佛”有叁種意思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自覺即是自己覺悟,凡夫不覺悟,所以和凡夫不同;覺他則和二乘不同,因二乘只能自覺,不能覺他;覺行圓滿則與菩薩不同,因菩薩只能自覺覺他,還未達到覺行圓滿,佛是叁覺圓、萬德備,故名爲佛。照此部經文解釋,佛有叁種意義,即本覺、始覺、究竟覺,名稱雖異,但意思相同,這是佛大概的意思,如果詳細解釋,則叁年亦說不完,現在是科學時代,尤其是在美國,大家都要快,所以我說不例外,不再守舊,不作長篇大論了。

  

  

【室羅筏城】:即舍衛國的京都,爲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,又叫舍衛城。室羅筏是梵語,翻譯爲豐德,這是說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之豐,五欲即“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”五種物欲,都十分豐富。而且人有多聞解脫之德,多聞,即博學廣聞,多知識之人士;解脫,即不被縛著。以前有一比丘,穿袍搭衣,走到一位老法師面前,誠心地跪在地上求開示,老法師問他來做什麼?他答:“來求解脫之法。”老法師說:“誰縛著你?”比丘一想,實在無人縛我,爲何求解脫?因此豁然開悟,解脫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。

  

  

【只桓精舍】:只即只陀太子,桓是樹林,金剛經上說,祇樹給孤獨園,就是這個地方。精舍,即美麗精致的房子,這個只桓精舍的因緣如下:舍衛國有一位大富翁,名須達多長者,聽說佛在某處講經說法,就生起大歡喜心,即刻要往見佛,在夜半起身的時候,看見明亮如晝,知道這是佛光所照,及行至城門,城門本來還鎖著的,佛見他這樣誠心,便用神通,打開城門,長者更加感動,及見佛後,聽佛說法,更加高興,便問佛:“你有這樣多弟子跟隨,究竟住在什麼地方?”佛答:“居無定所。”即是還沒有適當的地方。長者便發心,建一精舍,供養佛及諸弟子居住,因此到處找地,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,認爲最理想、最適合,即向太子商量,太子問:“要購祇園做什麼用?”答:“要蓋精舍,供養佛住。”太子和他開玩笑說:“如果你能以金磚鋪滿我的園地,我便奉送。”長者回家,便將所藏金磚,運至祇園,鋪滿園地,太子說:“我只是和你開玩笑,我怎會賣祇園給你?”長者說:“你現在身爲太子,但將來要做君王,“君無戲言”,怎可開玩笑?怎能失信用?”太子沒辦法,就說:“園地是你鋪的,就送給你,但樹根還未鋪到,依然是我的,不過我說不要,現在就讓我們二人,一齊建精舍,供養佛居住。”長者只得同意,便接受太子所說,這是蓋祇園精舍的因緣。長者又名給孤獨,他是一位慈善家,專門救濟鳏、寡、孤、獨的人,老年人而無妻叫鳏,老年而無未叫寡,幼年而無父叫孤,老年而無子叫獨,長者專門救濟這些可憐人,所以名字叫給孤獨。只陀的意思是戰勝,當他出世時,剛遇他父王出征作戰,勝利回國,所以賜他的名字爲戰勝,祇園精舍就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處所。

  

  

與大比丘衆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

  

依照賢首宗所判,這教爲十門分別,上面所說九門,已經講完了。現在由“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室羅筏城,只桓精舍”,乃至于最後品,是“別解文義”,這是第十門。在別解文義裏面,“如是”是信成就,“我聞”是聞成就,“一時”是時成就,“佛”,是主成就,“室羅筏城,只桓精舍”,是處成就,“與大比丘衆,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乃至諸大阿羅漢,諸大菩薩,是衆成就。佛所說經典,並不是雜亂無章,而是都有此六種成就,才可以成立講經法會,若沒有此六種成就,就不能說法。

  

  

【與大比丘衆】:“與”,即同或共,大比丘是修道將要證果之比丘,比丘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,有叁種意思:

  

  

(一)乞士:沿門托缽化緣,乞食的方法不是說這有有錢就向他乞食,那家無錢便不向他乞食,是不論貧富,平等乞食的,所謂:“不越貧而從富,不越賤而從貴。”

  

  

(二)怖魔:比丘登壇,受比丘戒的時候,有叁師七證。叁師即得戒和尚、羯摩和尚、教授和尚。七證是七位尊證,保證你不破齋犯戒,授戒時,戒師問你:“已發菩提心否?”答:“已發菩提心。”又問:“你是大丈夫否?”答:“是大丈夫。”這時候,就有地行羅刹,巡察善惡之神,便高聲贊歎,佛界處又增加一位僧寶,魔界處反減少一位魔眷,這樣互相傳播,由空行夜叉,傳至天行夜叉,輾轉贊歎,又傳至第六欲天,魔王聽後,就生恐懼,恐懼成佛者衆,而自己魔眷又減少,故此比丘叫怖魔。

  

  

(叁)破惡:破煩惱無明之惡。比丘因具有此叁種意思,按翻譯規則,多含不翻,所以依然保持梵語,沒有譯成中文。

  

  

【千二百五十人俱】:這一千二百五十人,最初佛在鹿野苑,先度憍陳如五人,次度迦葉叁兄弟,他們帶同徒衆一千人來皈依佛,再次度舍利弗和目犍連師徒二百人,再度耶舍長者子等五十人,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去了零數五人,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,他們以前都修外道,勤苦而無得益,後來遇佛教化而成道,因感佛恩,故常跟隨佛在一起,叫“常隨衆”,“衆”——叁人以上才稱衆,現在有千余人,所以叫衆。

  

  

金剛經上之忍辱仙人,爲歌利王割截身體,那時,佛做忍辱仙人,在山上修道,修忍辱行,適遇歌利王帶文武百官,宮娥妃嫔,到山上遊玩打獵,這些宮娥,在山上各處遊玩,看見一位老修行,坐在樹下不動,覺得奇怪,便問老修行:“你在這裏做什麼?”答:“在這裏用功修行,修持佛法。”宮娥根本沒有聽見佛法,不知什麼是佛,因好奇心起見,便都走來圍著老修行問法。這時王打獵回來,見宮娥都不在,便四處找尋,看見衆宮娥,原來都圍著老修行,很親匿地在談話,便生起妒忌心,以爲老修行引誘了他的妃嫔,一怒之下,便責罵老修行:“爲何引誘我的妃嫔?”老修行答:“沒有,我只在這裏修行,和他們說點佛法而已。”王問:“什麼修行?”答:“修忍辱行。”王問:“什麼是忍辱行?”答:“人們怎樣對我不好,我都能忍辱。”王不信說:“你能忍辱?我現在便先試你。”遂將他的耳朵割下,問:“是否生嗔恨心?”答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再將他的鼻梁割下,仙人亦答說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再截下他的四肢,仙人依然說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怒說:“你根本打妄語,我不相信你一點嗔恨心都沒有!”于是老修行便發願:“我若不生嗔恨心,則我的耳、鼻,和四肢都會即刻恢複生長,如果我有絲毫嗔恨心,則耳、鼻和四肢不會再生長。”發願後,果然耳、鼻,和四肢都恢複如舊,王見之大駭,以爲是妖怪。這時候,護法天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