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?”佛答:“以戒为师。”又问“佛灭度后,我们依谁而住?”佛答:“依四念处为住。”什么是四念处?(1)观身不净,便不会爱惜身体。(2)观受是苦,便不会贪图享乐。(3)观心无常,便不会执著妄想。(4)观法无我,一切法,即色受想行识五蕴,五蕴色法,都没有真我存在。又问:“佛灭度后,将来结集经典,一切经典的前面,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?”佛答:“一切经典,当安“如是我闻”,和六种成就,才能表示经典圆满,及证明是佛所说的。”又问:“佛在世时,可以调伏恶性比丘,佛灭度后,如何处置恶性比丘?”佛答:“默而摈弃。”恶性比丘——即不讲道理的比丘。默摈,即不要理睬他,不要和他说话,他的恶性,就无从发展,便会慢慢调伏,佛在世时,亦有六千恶性比丘,因为佛能教化、能调伏,才相安无事。

  

  

(三)息争论:阿难还未证四果,当时佛的弟子,多是四果大阿罗汉,老参上座,资格和身份都比阿难高深,如果是阿难所说的经典,大家都不佩服,但若加上“如是我闻”,大家便知道,不是阿难说的,而是佛所说,阿难的记性特别强,佛在四十九年中,所说的经典,他都能详细记得,有条不紊,不会杂乱;现经典前面加上“如是我闻”,这一切法,都是我阿难,从佛处所听闻的,大众才不会有争论。

  

  

(四)异外道:外道经首,多安阿或嚘作为开始,佛则咐嘱安“如是我闻”,以便和外道不同。

  

  

【一时】:是什么时候,指佛说楞严经的时候,为何不说某年、某月、某日?因为印度历法和中国不同,所以无法肯定准确时日,故定为一时。前边“如是”,是信成就,“我闻”,是闻成就,现在“一时”,是时成就,佛是说法主,故佛是主成就。

  

  

【佛】:佛是梵语,具足来说是佛陀耶,或布大耶,中国人喜欢读省文,故简称为佛。你们如能明白佛的道理,便可作佛,要想作佛,亦要学佛一样,一天到晚,都是无忧愁,无烦恼,欢欢喜喜,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自己亦成佛,如果你们能见一切众生都是佛,便没有执著,那么你们亦就是佛。

  

  

“佛”有三种意思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自觉即是自己觉悟,凡夫不觉悟,所以和凡夫不同;觉他则和二乘不同,因二乘只能自觉,不能觉他;觉行圆满则与菩萨不同,因菩萨只能自觉觉他,还未达到觉行圆满,佛是三觉圆、万德备,故名为佛。照此部经文解释,佛有三种意义,即本觉、始觉、究竟觉,名称虽异,但意思相同,这是佛大概的意思,如果详细解释,则三年亦说不完,现在是科学时代,尤其是在美国,大家都要快,所以我说不例外,不再守旧,不作长篇大论了。

  

  

【室罗筏城】:即舍卫国的京都,为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,又叫舍卫城。室罗筏是梵语,翻译为丰德,这是说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之丰,五欲即“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”五种物欲,都十分丰富。而且人有多闻解脱之德,多闻,即博学广闻,多知识之人士;解脱,即不被缚著。以前有一比丘,穿袍搭衣,走到一位老法师面前,诚心地跪在地上求开示,老法师问他来做什么?他答:“来求解脱之法。”老法师说:“谁缚著你?”比丘一想,实在无人缚我,为何求解脱?因此豁然开悟,解脱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。

  

  

【只桓精舍】:只即只陀太子,桓是树林,金刚经上说,祇树给孤独园,就是这个地方。精舍,即美丽精致的房子,这个只桓精舍的因缘如下:舍卫国有一位大富翁,名须达多长者,听说佛在某处讲经说法,就生起大欢喜心,即刻要往见佛,在夜半起身的时候,看见明亮如昼,知道这是佛光所照,及行至城门,城门本来还锁著的,佛见他这样诚心,便用神通,打开城门,长者更加感动,及见佛后,听佛说法,更加高兴,便问佛:“你有这样多弟子跟随,究竟住在什么地方?”佛答:“居无定所。”即是还没有适当的地方。长者便发心,建一精舍,供养佛及诸弟子居住,因此到处找地,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,认为最理想、最适合,即向太子商量,太子问:“要购祇园做什么用?”答:“要盖精舍,供养佛住。”太子和他开玩笑说:“如果你能以金砖铺满我的园地,我便奉送。”长者回家,便将所藏金砖,运至祇园,铺满园地,太子说:“我只是和你开玩笑,我怎会卖祇园给你?”长者说:“你现在身为太子,但将来要做君王,“君无戏言”,怎可开玩笑?怎能失信用?”太子没办法,就说:“园地是你铺的,就送给你,但树根还未铺到,依然是我的,不过我说不要,现在就让我们二人,一齐建精舍,供养佛居住。”长者只得同意,便接受太子所说,这是盖祇园精舍的因缘。长者又名给孤独,他是一位慈善家,专门救济鳏、寡、孤、独的人,老年人而无妻叫鳏,老年而无未叫寡,幼年而无父叫孤,老年而无子叫独,长者专门救济这些可怜人,所以名字叫给孤独。只陀的意思是战胜,当他出世时,刚遇他父王出征作战,胜利回国,所以赐他的名字为战胜,祇园精舍就是释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处所。

  

  

与大比丘众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

  

依照贤首宗所判,这教为十门分别,上面所说九门,已经讲完了。现在由“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室罗筏城,只桓精舍”,乃至于最后品,是“别解文义”,这是第十门。在别解文义里面,“如是”是信成就,“我闻”是闻成就,“一时”是时成就,“佛”,是主成就,“室罗筏城,只桓精舍”,是处成就,“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”,乃至诸大阿罗汉,诸大菩萨,是众成就。佛所说经典,并不是杂乱无章,而是都有此六种成就,才可以成立讲经法会,若没有此六种成就,就不能说法。

  

  

【与大比丘众】:“与”,即同或共,大比丘是修道将要证果之比丘,比丘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,有三种意思:

  

  

(一)乞士:沿门托钵化缘,乞食的方法不是说这有有钱就向他乞食,那家无钱便不向他乞食,是不论贫富,平等乞食的,所谓:“不越贫而从富,不越贱而从贵。”

  

  

(二)怖魔:比丘登坛,受比丘戒的时候,有三师七证。三师即得戒和尚、羯摩和尚、教授和尚。七证是七位尊证,保证你不破斋犯戒,授戒时,戒师问你:“已发菩提心否?”答:“已发菩提心。”又问:“你是大丈夫否?”答:“是大丈夫。”这时候,就有地行罗刹,巡察善恶之神,便高声赞叹,佛界处又增加一位僧宝,魔界处反减少一位魔眷,这样互相传播,由空行夜叉,传至天行夜叉,辗转赞叹,又传至第六欲天,魔王听后,就生恐惧,恐惧成佛者众,而自己魔眷又减少,故此比丘叫怖魔。

  

  

(三)破恶:破烦恼无明之恶。比丘因具有此三种意思,按翻译规则,多含不翻,所以依然保持梵语,没有译成中文。

  

  

【千二百五十人俱】:这一千二百五十人,最初佛在鹿野苑,先度憍陈如五人,次度迦叶三兄弟,他们带同徒众一千人来皈依佛,再次度舍利弗和目犍连师徒二百人,再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,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去了零数五人,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,他们以前都修外道,勤苦而无得益,后来遇佛教化而成道,因感佛恩,故常跟随佛在一起,叫“常随众”,“众”——三人以上才称众,现在有千余人,所以叫众。

  

  

金刚经上之忍辱仙人,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那时,佛做忍辱仙人,在山上修道,修忍辱行,适遇歌利王带文武百官,宫娥妃嫔,到山上游玩打猎,这些宫娥,在山上各处游玩,看见一位老修行,坐在树下不动,觉得奇怪,便问老修行:“你在这里做什么?”答:“在这里用功修行,修持佛法。”宫娥根本没有听见佛法,不知什么是佛,因好奇心起见,便都走来围著老修行问法。这时王打猎回来,见宫娥都不在,便四处找寻,看见众宫娥,原来都围著老修行,很亲匿地在谈话,便生起妒忌心,以为老修行引诱了他的妃嫔,一怒之下,便责骂老修行:“为何引诱我的妃嫔?”老修行答:“没有,我只在这里修行,和他们说点佛法而已。”王问:“什么修行?”答:“修忍辱行。”王问:“什么是忍辱行?”答:“人们怎样对我不好,我都能忍辱。”王不信说:“你能忍辱?我现在便先试你。”遂将他的耳朵割下,问:“是否生嗔恨心?”答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再将他的鼻梁割下,仙人亦答说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再截下他的四肢,仙人依然说:“不生嗔恨心。”王怒说:“你根本打妄语,我不相信你一点嗔恨心都没有!”于是老修行便发愿:“我若不生嗔恨心,则我的耳、鼻,和四肢都会即刻恢复生长,如果我有丝毫嗔恨心,则耳、鼻和四肢不会再生长。”发愿后,果然耳、鼻,和四肢都恢复如旧,王见之大骇,以为是妖怪。这时候,护法天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