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神大怒,便降狂雨、冰雹来打歌利王,老修行又发愿:“愿护法善神不要发怒,不要责罚他,将来我成佛,一定先度歌利王。”所以佛成道后,便先度憍陈如五比手,憍陈如即歌利王。我们修道要发愿,一定要发对人好和度人的愿,切切不可发害人、杀人的愿,否则便杀杀不已,循环不息,如果发愿度他成佛,将来大家都成佛,都得到常寂光快乐,多么好!所以即使人们对你不好,你亦要对他好,你看释迦牟尼佛,被歌利王辱骂、割截身体,仍发愿要先度他,这种精神,多么伟大!我们学佛,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那种伟大的精神。
皆是无漏大阿罗汉。
这些大比丘,都是菩萨示现比丘身,所谓“内秘菩萨行,外现声闻身。”内边所行的都是菩萨心肠,外边所行的是小乘法,心里所具的是大乘根性,这句是赞叹各大比丘,皆是无漏大阿罗汉。什么叫无漏?无漏是没有漏,即是没有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三种,有漏就会堕落三界,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,我们现在是住在欲界,都有欲望,欲望有二种:物欲和色欲,物欲是贪图一切享受,如住小屋,想要有大屋,有小车,还望有大车;有车又想要飞机、游艇,总之这些欲望是无穷无尽,不会满足的。欲望是从哪里来的?是从无明来的。色欲,即贪图美色,虽然现在是民主国家,法律不准重婚,但还有很多人在外边乱搞,甚至三妻四妾还不够,有些土皇帝还要有数百个美女,收在宫里,这实在太不平等,太贪而无厌了!这都是被色欲所迷,被物欲所动摇,都叫做欲漏。
色界亦即有漏,什么都有,贪图有,有得太多保持不住,便有漏洞,故叫有漏。无色界即无明漏,无明是烦恼的根本,是最大的漏,如果能断除无明漏,就不会有欲漏和有漏,亦不会沦落于生死。
这些大阿罗汉都已证果,都得到无漏,不会再漏到三界去,证初果的叫小阿罗汉,证四果的叫大阿罗汉,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,得少为足,便成为定性声闻,所以要回小向大,再前进精修,才能证到菩萨果位。阿罗汉是梵语,含有三种意思:(一)应供;(二)无生;(三)杀贼。
(一)应供:就是应受人天供养,小阿罗汉只可受人天,即天王、国王供养;大阿罗汉可以受世间、出世间,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诸天,及诸菩萨之供养;比丘只可受人间供养,不能受天人供养;小阿罗汉已断三界内的烦恼,故可受天人供养;大阿罗汉则断三界外之烦恼,故可受诸天及菩萨供养。
(二)无生:即已得到无生法忍。
(三)杀贼:杀尽无明贼。
这些大阿罗汉于过去生中已经成佛,因为要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,所以现比丘身,做阿罗汉,跟随在佛的左右。
佛子住持。善超诸有。能于国土。成就威仪。
【佛子】:并不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侯罗而言,而是指诸大比丘、诸大阿罗汉。戒经上说:“众生受佛戒,即入诸佛位,位同大觉已,真是诸佛子。”众生受了佛戒,能精进修行,等到觉悟了,便有成佛的资格,亦就是佛的弟子。法华经上说:“从佛口出,从法化生,得佛法分,皆堪作佛。”为什么从佛口出呢?即是从佛法教化而开悟的人,所以从佛法里边生出来的人,皆可称作佛子。
【住持】:什么是住持呢?住是住在佛法上,持是依照佛法来修持,依此部经的意思则是:“住如来藏性上,持究竟坚固力。”这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,使佛法能延续,不会断绝,在各佛寺里,方丈亦名住持,就是这个意思。
【善超诸有】:皆能超出三界、二十五有,善超,就是不在三界之内,不为诸有所拘缚,来去自由,诸有就是三界有生死,有首偈颂这样说:“四洲四恶趣,梵天六欲天,无想五那含,四定并四禅。”在欲界是十四有,在色界是七有,在无色界是四有——共二十五有。
【能于国土】:所有十方国土都可以来去自由,他们都是证果的阿罗汉,有大神通,能飞行变化,所以什么地方都可以来去无碍。
【成就威仪】:成就,即是成功,成就什么?成就威仪!有威可畏曰威,有仪可象曰仪。这些大阿罗汉,一举一动,都和别人不同,令人看见,都生恭敬佩服之心,他们已是目不邪视,眼观鼻、鼻观口、口观心,目不看三尺以外的东西,总是回光返照,万分庄严,这便叫做“成就威仪”。
从佛转轮。妙堪遗嘱。严净毗尼。弘范三界。应身无量。度脱众生。拔济未来。越诸尘累。
这八句经文是赞叹各大阿罗汉,具四种美德:“慧、戒、慈、悲”。
【从佛转轮】:从是随从,时常随从佛弘扬佛法,帮助佛来转大*轮,教化众生。轮有摧碾之功,即可推崇碾旁门外道,将彼邪见摧破,亦可摧碾众生的粗细烦恼,又有运载的意思,把众生从生死海,运载到觉他的彼岸。
【妙堪遗嘱】:他们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,皆堪受佛遗嘱,作宏法利生的事业。有智慧才可教人,这两句是赞他们的慧德。
【严净毗尼】:毗尼是“戒律”的总名,严以治身口,净以治心意,严是严格,不但大戒能严持,就是小戒亦不违犯;净即清净,已经断除一切恶,如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,如果还记得我已断了多少恶?多少惑?这不算清净,要根本都忘记了,才算清净。
【弘范三界】:弘是宏大,范是师范、模范,即是说他们持戒清净,堪为人天之师、人天的模范,这两句是赞叹他们的戒德。
【应身无量,度脱众生】:应身即化身,化身无量无数来度众生,如观世音菩萨,随众生的种类而现身。应以何身得度者?即现何身,应以何法得度者?即说何法。能普度众生,同出爱河,同登彼岸,这两句话是赞叹他们的慈德。
【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】:“拔”是提拔,如果众生,陷于爱欲烦恼污泥,不能得出,则提拔之,令其出离爱欲烦恼。“济”是救济,如果众生沉滞于生死海中,则救济之,使其脱离苦海,而登涅槃彼岸。未来是不仅现在,乃至尽未来际都救济众生,众生因为尘累太深,客尘太重的缘故,无法自由,如果无尘累,则能超越三界,要到太空月球上随时可去,不必坐火箭,不怕有地心吸力,“悲”能拔苦,这两句是赞叹他们的悲德。
其名曰。大智舍利弗。摩诃目犍连。摩诃拘絺罗。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。须菩提。优波尼沙陀等。而为上首。
【大智舍利弗】:舍利是梵语,意思是鹙子,因为他母亲的眼睛很明亮,好像鹙鹭鸟一样,弗是子的意思,舍利是母名,即是说舍利所生之子,所以名为舍利弗。他住母胎时,就能托母亲之口,和人辩论,出生后才七岁,就能辩胜诸论师,智慧无穷,所以叫大智,他是智慧第一。
【摩诃目犍连】:摩诃译为大,目犍连,译为采菽氏,姓也,他的祖先,入山修道,采菽而食因以为姓。从佛出家者甚多人,故加一大字,以区别和别人不同。本来他的名字叫拘律陀,意思是无所节树,因父母年老无子,祷告于大树后便生下他,所以叫他做无节树,目犍连是神通第一。
【摩诃拘絺罗】:译作大胜,是舍利弗的舅父,最喜欢辩论,平日常和姊姊辩论,每论必胜,等到姊姊怀孕后,辩论不如姊姊,因此他知在姊腹内,必是有智慧的人,托口代辩,他恐怕将来外甥出世,自己身为舅父,辩论反输出外甥,岂不是件大惭愧的事?因好胜心强,所以便往各处学处道,以便回来和外甥辩论,那知学成回家时,外甥已跟佛出家,所以便往佛处要和佛辩论,最后辩输了,遂亦跟佛出家,拘絺罗是辩才第一。
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】:富楼那译为满愿,是父名,弥多罗尼翻译作慈女,是母名,以父母二人之名为名,所以叫满慈子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