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他是说法第一,善说诸法,一样经典,由他讲说,便天花乱坠,地涌金莲,令人佩服。

  

  

【须菩提】:译为空生,他出生时,家里的库藏财宝,都没有了,都变空了,所以叫他作空生,但过七天后,库藏财宝复现,所以又叫他作善现。父母觉得奇怪,便往问卜占卦,看看孩子将来如何?一卜之下,得到既善且吉之卦,所以又取名善吉,在金刚经上,他是当机众,明白佛所说空性的道理,他是解空第一。

  

  

【优波尼沙陀】:优婆尼沙陀,译为尘性,本来是无常,本来是空,因此悟道,所以叫这个名字。

  

  

【等,而为上首】:等,不是单单这六位比丘,而是还有很多比丘,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内,只是这六位比丘,资格最老,道德最高,所以坐在前排,为众人之上首,即是以这六位大比丘的名字,来代表所有的大阿罗汉、大比丘,而为上座首领。

  

  

复有无量辟支无学。并其初心。同来佛所。属诸比丘。休夏自恣。

  

  

【复有无量辟支无学】:又有无量无数这么多的辟支佛和大阿罗汉,辟支佛具两义——缘觉和独觉;无学是证到四果无学位,不再前进,亦即是定性声闻;什么叫缘觉?佛出世时,跟佛修十二因缘而悟道,叫“缘觉”;独觉是无佛出世时,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,春看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,观察万物自生自灭而悟道,叫“独觉”。

  

  

什么是十二因缘?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这是十二因缘。无明灭,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识灭则名色灭,名色灭则六入灭,六入灭则触灭,触灭则受灭,受灭则爱灭,爱灭则取灭,取灭则有灭,有灭则生老死灭——这是还减。因为明白断灭这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证道,故叫“缘觉”。

  

  

【并其初心,同来佛所】:初心即初发心之二乘有学,还未至无学果位者,这些缘觉和独觉、有学和无学,闻知佛已成道,正在讲经说法,乃从深山幽谷、十方世界,一同来到佛所住的地方,他们同来是临时云集,而不是时常跟随众。

  

  

【属诸比丘,休夏自恣】:属即附属,诸即众位常跟随比丘,意思是适遇休夏之时,要来附属众比丘,作自恣法。休夏即止夏,佛制比丘,结夏安居,从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为期三个月,只信在一个地方,不到别处去,因夏天气候十分炎热,尤其是在印度,更加炎热,路上虫子尤多,为养成自己的慈悲心(如爱护一切生命的缘故),所以佛制结夏安居的规例——即是不到各处跑,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。“自恣”是三个月圆满后,即七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三日为自恣日,大家都要共同来检举各人的过错,换言之,即坦白地自行陈说自己过错,如果自己不知道,便要恣任僧举,请大家说出自己的过错,以便忏悔,大家互相劝勉、互相警惕、互相改过自新,“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;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。”这是自恣的意思。

  

  

十方菩萨咨决心疑。钦奉慈严将求密义。

  

  

【十方菩萨,咨决心疑】:不但有二乘,声闻和缘觉,还有十方菩萨,十方即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、上方、下方,共为十方,上方有菩萨,下方亦有菩萨(即地藏王菩萨)。菩萨在上面已经解释,现在只略说:菩萨即菩提萨埵,菩提意思是觉,萨埵意思是有情,即觉悟有情,亦可以说有情里面的觉悟者,他自己已经觉悟,还要去觉悟他人;又能自利利他,但未至觉行圆满,这是菩萨的意义。“咨决心疑”,咨是请问。决是决断,即是有不明白的道理,自己不能决定,故来请求佛解决心中的疑问。

  

  

【钦奉慈严,将求密义】:钦奉,是钦敬奉事,亦即是敬顺无违背的意思。慈严,是慈悲兼严肃。将求,是欲求。密义,即密因了义。这是说十方诸菩萨,都抱著恭敬而奉从的心,来听即慈悲又具威严的释迦牟尼佛宣说楞严经密因了义的道理。

  

  

你们现在有机会听楞严经,这是你们有大善根,和佛有大因缘,才能听到这密因了义的道理,千万不可自暴自弃,以为菩萨都不懂,那太难了,不要耽误时间,不如早点退席,那是大错特错了!你们现在是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,不必从十方那么遥远的地方来,近在眼前,便可听到楞严经的密因了义,如能明白,依法修行,将来开悟,也是菩萨啊!

  

  

即时如来敷座宴安。为诸会中。宣示深奥。法筵清众。得未曾有。

  

  

【即时如来,敷座宴安】:即时,即当说楞严经的时候,也是师资道合的时候。如来即释迦牟尼佛,便展开坐具,恬静慈祥地安坐,令人见到就生欢喜心、发菩提心。

  

  

【为诸会中,宣示深奥】:为这个楞严法会,为所有的听众,来宣说指示这深奥的密因了义,奥是奥妙,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。

  

  

【法筵清众,得未曾有】:在这个说法的筵席上,所有的听众,都是清净其心、清净其身,没有不干净的,他们都饱餐法筵,亲自听闻所未曾闻过的妙法。

  

  

迦陵仙音。遍十方界。恒沙菩萨。来聚道场。文殊师利而为上首。

  

  

【迦陵仙音,遍十方界】:迦陵,即迦陵频伽鸟,翻译为妙声鸟,此鸟未出壳时,已经会鸣叫,出壳后,声音更响亮和雅,令听者欢喜,所以亦叫仙鸟。佛曾为忍辱仙人,也名大觉金仙,所以形容佛的声音,好像迦陵仙鸟一样美妙,令人喜悦;同时佛的声音,遍满十方世界,只不过有缘的众生才能听见。有一次,神通第一的目犍连,想试佛的声音能达多远,就用他的神通力飞越恒沙国土去,结果发现佛的音声仍如同近闻一样无有边际;后来到了东方佛国,其国众生,身体十分高大,几乎有十余丈高,饭钵约有马路那样宽,目犍连就用神通,飞到饭钵的边缘上,看他们吃饭,众弟子问其佛说:“为何这条细虫,它的头好像人头一样?”佛答:“你们不可轻视他,他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,神通第一呢!”东方佛便问目犍连:“为何来到这里?”目犍连答:“要试佛的声音有多远?”东方佛答:“佛音无穷尽,不是你所能测度的。”目犍连听后,只得飞回本国。

  

  

【恒沙菩萨,来聚道场】:恒是恒河,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,译意是“天堂来”。因它发源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,源流高而长, ,故叫做天堂来,恒河宽四十余里,它的沙子细得好像面粉一样。恒沙菩萨这是譬喻菩萨之多,好像恒河沙粒是不可以数尽的。那么多的菩萨都来聚集道场,拥护楞严法会。

  

  

【文殊师利,而为上首】:“文殊”译为妙德,亦译为妙吉祥,他在众菩萨之中资格最老,道德最深,智慧第一,故为众菩萨这首座。

  

  

时波斯匿王。为其父王讳日营斋。请佛宫掖。自迎如来。广设珍羞无上妙味。兼复亲延诸大菩萨。

  

  

【时波斯匿王,为其父王】:波斯匿,翻译为月光,因他是和释迦牟尼佛同日出生,当是时有一种毫光,遍照全国,他的父亲不知道这是佛陀降生的祥瑞,而以为是儿子的福德所感召,因此为他取名叫“月光”。

  

  

【讳日营斋】:讳即避讳,古时父母死亡之日都避免提起,恐怕一提起更加伤心,故曰讳日。七月十五日,为佛欢喜日,亦即僧自恣日,若在这天营斋供佛,做种种善事来超度先人,能使先人离苦得乐,从地狱超生到天上。七月十五日,亦是盂兰盆节,当目犍连最初得到六神通的时候,头一件事便观察自己的母亲,究竟生到什么地方去?一看之下,才知道母亲已堕地狱,因他母亲在生,不信在宝,又悭吝不肯施舍,又杀生,食了很多鱼鳌虾蟹,因为这种罪过,所以随饿鬼地狱,目犍连便赶快地拿一钵饭,送给母亲吃,但当其母拿饭,放进口中时,饭即刻化为火炭,根本不能吞食。目犍连虽有神通,亦无法救母。一焦急之下,即赶回佛前,求佛慈悲救度他母亲。佛说:“你母因毁谤三宝,和犯杀生之罪,现在堕在地狱,不是你一人的力量,能够救度,应该请十方高僧,设盂兰法会,设斋供养三宝,大家一齐诚心念经,才能救度你母亲。”目犍连依言就在那天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