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是說法第一,善說諸法,一樣經典,由他講說,便天花亂墜,地湧金蓮,令人佩服。

  

  

【須菩提】:譯爲空生,他出生時,家裏的庫藏財寶,都沒有了,都變空了,所以叫他作空生,但過七天後,庫藏財寶複現,所以又叫他作善現。父母覺得奇怪,便往問蔔占卦,看看孩子將來如何?一蔔之下,得到既善且吉之卦,所以又取名善吉,在金剛經上,他是當機衆,明白佛所說空性的道理,他是解空第一。

  

  

【優波尼沙陀】:優婆尼沙陀,譯爲塵性,本來是無常,本來是空,因此悟道,所以叫這個名字。

  

  

【等,而爲上首】:等,不是單單這六位比丘,而是還有很多比丘,包括一千二百五十人在內,只是這六位比丘,資格最老,道德最高,所以坐在前排,爲衆人之上首,即是以這六位大比丘的名字,來代表所有的大阿羅漢、大比丘,而爲上座首領。

  

  

複有無量辟支無學。並其初心。同來佛所。屬諸比丘。休夏自恣。

  

  

【複有無量辟支無學】:又有無量無數這麼多的辟支佛和大阿羅漢,辟支佛具兩義——緣覺和獨覺;無學是證到四果無學位,不再前進,亦即是定性聲聞;什麼叫緣覺?佛出世時,跟佛修十二因緣而悟道,叫“緣覺”;獨覺是無佛出世時,自己在深山幽谷中修道,春看百花開,秋睹黃葉落,觀察萬物自生自滅而悟道,叫“獨覺”。

  

  

什麼是十二因緣?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這是十二因緣。無明滅,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識滅則名色滅,名色滅則六入滅,六入滅則觸滅,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老死滅——這是還減。因爲明白斷滅這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證道,故叫“緣覺”。

  

  

【並其初心,同來佛所】:初心即初發心之二乘有學,還未至無學果位者,這些緣覺和獨覺、有學和無學,聞知佛已成道,正在講經說法,乃從深山幽谷、十方世界,一同來到佛所住的地方,他們同來是臨時雲集,而不是時常跟隨衆。

  

  

【屬諸比丘,休夏自恣】:屬即附屬,諸即衆位常跟隨比丘,意思是適遇休夏之時,要來附屬衆比丘,作自恣法。休夏即止夏,佛製比丘,結夏安居,從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,爲期叁個月,只信在一個地方,不到別處去,因夏天氣候十分炎熱,尤其是在印度,更加炎熱,路上蟲子尤多,爲養成自己的慈悲心(如愛護一切生命的緣故),所以佛製結夏安居的規例——即是不到各處跑,以避免踏死地上的小生命。“自恣”是叁個月圓滿後,即七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叁日爲自恣日,大家都要共同來檢舉各人的過錯,換言之,即坦白地自行陳說自己過錯,如果自己不知道,便要恣任僧舉,請大家說出自己的過錯,以便忏悔,大家互相勸勉、互相警惕、互相改過自新,“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;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。”這是自恣的意思。

  

  

十方菩薩咨決心疑。欽奉慈嚴將求密義。

  

  

【十方菩薩,咨決心疑】:不但有二乘,聲聞和緣覺,還有十方菩薩,十方即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方、下方,共爲十方,上方有菩薩,下方亦有菩薩(即地藏王菩薩)。菩薩在上面已經解釋,現在只略說:菩薩即菩提薩埵,菩提意思是覺,薩埵意思是有情,即覺悟有情,亦可以說有情裏面的覺悟者,他自己已經覺悟,還要去覺悟他人;又能自利利他,但未至覺行圓滿,這是菩薩的意義。“咨決心疑”,咨是請問。決是決斷,即是有不明白的道理,自己不能決定,故來請求佛解決心中的疑問。

  

  

【欽奉慈嚴,將求密義】:欽奉,是欽敬奉事,亦即是敬順無違背的意思。慈嚴,是慈悲兼嚴肅。將求,是欲求。密義,即密因了義。這是說十方諸菩薩,都抱著恭敬而奉從的心,來聽即慈悲又具威嚴的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經密因了義的道理。

  

  

你們現在有機會聽楞嚴經,這是你們有大善根,和佛有大因緣,才能聽到這密因了義的道理,千萬不可自暴自棄,以爲菩薩都不懂,那太難了,不要耽誤時間,不如早點退席,那是大錯特錯了!你們現在是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不必從十方那麼遙遠的地方來,近在眼前,便可聽到楞嚴經的密因了義,如能明白,依法修行,將來開悟,也是菩薩啊!

  

  

即時如來敷座宴安。爲諸會中。宣示深奧。法筵清衆。得未曾有。

  

  

【即時如來,敷座宴安】:即時,即當說楞嚴經的時候,也是師資道合的時候。如來即釋迦牟尼佛,便展開坐具,恬靜慈祥地安坐,令人見到就生歡喜心、發菩提心。

  

  

【爲諸會中,宣示深奧】:爲這個楞嚴法會,爲所有的聽衆,來宣說指示這深奧的密因了義,奧是奧妙,是不容易明白的道理。

  

  

【法筵清衆,得未曾有】:在這個說法的筵席上,所有的聽衆,都是清淨其心、清淨其身,沒有不幹淨的,他們都飽餐法筵,親自聽聞所未曾聞過的妙法。

  

  

迦陵仙音。遍十方界。恒沙菩薩。來聚道場。文殊師利而爲上首。

  

  

【迦陵仙音,遍十方界】:迦陵,即迦陵頻伽鳥,翻譯爲妙聲鳥,此鳥未出殼時,已經會鳴叫,出殼後,聲音更響亮和雅,令聽者歡喜,所以亦叫仙鳥。佛曾爲忍辱仙人,也名大覺金仙,所以形容佛的聲音,好像迦陵仙鳥一樣美妙,令人喜悅;同時佛的聲音,遍滿十方世界,只不過有緣的衆生才能聽見。有一次,神通第一的目犍連,想試佛的聲音能達多遠,就用他的神通力飛越恒沙國土去,結果發現佛的音聲仍如同近聞一樣無有邊際;後來到了東方佛國,其國衆生,身體十分高大,幾乎有十余丈高,飯缽約有馬路那樣寬,目犍連就用神通,飛到飯缽的邊緣上,看他們吃飯,衆弟子問其佛說:“爲何這條細蟲,它的頭好像人頭一樣?”佛答:“你們不可輕視他,他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,神通第一呢!”東方佛便問目犍連:“爲何來到這裏?”目犍連答:“要試佛的聲音有多遠?”東方佛答:“佛音無窮盡,不是你所能測度的。”目犍連聽後,只得飛回本國。

  

  

【恒沙菩薩,來聚道場】:恒是恒河,是印度最有名的大河流,譯意是“天堂來”。因它發源于雪山頂之阿耨達池,源流高而長, ,故叫做天堂來,恒河寬四十余裏,它的沙子細得好像面粉一樣。恒沙菩薩這是譬喻菩薩之多,好像恒河沙粒是不可以數盡的。那麼多的菩薩都來聚集道場,擁護楞嚴法會。

  

  

【文殊師利,而爲上首】:“文殊”譯爲妙德,亦譯爲妙吉祥,他在衆菩薩之中資格最老,道德最深,智慧第一,故爲衆菩薩這首座。

  

  

時波斯匿王。爲其父王諱日營齋。請佛宮掖。自迎如來。廣設珍羞無上妙味。兼複親延諸大菩薩。

  

  

【時波斯匿王,爲其父王】:波斯匿,翻譯爲月光,因他是和釋迦牟尼佛同日出生,當是時有一種毫光,遍照全國,他的父親不知道這是佛陀降生的祥瑞,而以爲是兒子的福德所感召,因此爲他取名叫“月光”。

  

  

【諱日營齋】:諱即避諱,古時父母死亡之日都避免提起,恐怕一提起更加傷心,故曰諱日。七月十五日,爲佛歡喜日,亦即僧自恣日,若在這天營齋供佛,做種種善事來超度先人,能使先人離苦得樂,從地獄超生到天上。七月十五日,亦是盂蘭盆節,當目犍連最初得到六神通的時候,頭一件事便觀察自己的母親,究竟生到什麼地方去?一看之下,才知道母親已墮地獄,因他母親在生,不信在寶,又悭吝不肯施舍,又殺生,食了很多魚鳌蝦蟹,因爲這種罪過,所以隨餓鬼地獄,目犍連便趕快地拿一缽飯,送給母親吃,但當其母拿飯,放進口中時,飯即刻化爲火炭,根本不能吞食。目犍連雖有神通,亦無法救母。一焦急之下,即趕回佛前,求佛慈悲救度他母親。佛說:“你母因毀謗叁寶,和犯殺生之罪,現在墮在地獄,不是你一人的力量,能夠救度,應該請十方高僧,設盂蘭法會,設齋供養叁寶,大家一齊誠心念經,才能救度你母親。”目犍連依言就在那天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