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設齋供養叁寶及十方高僧,方能救了母親脫離地獄之苦,故相傳至今。每年七月十五盛行盂蘭盆法會,超度七世父母。盂蘭是梵語,譯意爲解倒懸,比喻餓鬼在地獄,好像倒挂一樣,非常痛苦,盂蘭就是專門解救倒懸之苦;營齋,即營辦齋菜,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、僧自恣日,在這天供養叁寶,功德最大。故波斯匿王亦就在這天供齋,做了很多齋菜,來供養佛。

  

  

【請佛宮掖,自迎如來】:宮掖,是王宮左右掖庭,也就是偏殿,正殿是處理國事,發號施令之寺方,故不宜用齋,波斯匿王親自出宮迎接如來,引至偏殿。

  

  

【廣設珍羞,無上妙味。兼複親延諸大菩薩】:珍是珍貴食品,馐是已煮熟之菜,准備了很多最珍貴的菜肴,都具無上妙味。同時還親自迎請諸大菩薩應供作陪。

  

  

城中複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。伫佛來應。佛敕文殊。分領菩薩及阿羅漢。應諸齋主。

  

  

【城中複有長者居士】:城中還有長者居士,長者需具十種德行,才堪稱長者:(一)姓貴:生于貴族。(二)位高:地位很高,做官之類。(叁)大富:財産豐富。(四)威猛:威風凜凜,性格勇猛,慷慨好義,不是優柔寡斷,拖泥帶水。(五)智深:智慧十分高深。(六)年耆:年紀已高,所謂“年高德劭”。(七)行淨:行爲特別清淨,亦即戒律嚴淨。(八)禮備:禮貌周到,沒有驕傲怠慢,看不起人的態度。(九)上歎:在他上面之人,贊歎他的德行。(十)下歸:在他下面的人,願歸順他、擁護他,也就是衆望所歸。居士,即居家修道的人。

  

  

【同時飯僧,伫佛來應。佛敕文殊,分領菩薩及阿羅漢,應諸齋主】:各長者居士,同時亦預備很多豐富的齋菜,並虔誠地站在門口,等佛及諸大德高僧,前來應供。佛就敕令文殊師利菩薩,率領諸大菩薩,和衆阿羅漢,分開數隊,到各齋主家裏應供,佛雖有千百億化身,但亦不會因衆齋主之請,而化身前往,所以就命文殊師利菩薩,代表前往應供。

  

  

唯有阿難。先受別請。遠遊未還。不遑僧次。既無上座。及阿阇黎。途中獨歸。

  

  

【唯有阿難,先受別請。遠遊未還,不遑僧次】:只有阿難在很早時已被遠地齋主所約請往應齋。別請,是單獨請他一人,本來出家人,不能獨自外出,尤其在自恣日,這已經是犯規。他因赴遠地應供,回來時,又趕不及參加文殊師利菩薩分派衆僧,及諸阿羅漢,應供班次。不遑即不及。

  

  

【既無上座,及阿阇黎。途中獨歸】:上座有四種:(一)生年上座,年齡較大;(二)戒嚴上座,受戒廿年以上,同時又能嚴持戒律;(叁)福德上座,福慧者圓滿;(四)法性上座,已明白法性的道理。阿阇黎,譯意是軌範師,堪做衆人的師範。阿阇黎有五種:(一)出家阿阇黎,跟他出家,爲你授沙彌十戒;(二)授戒阿阇黎,教導你怎樣求戒;(叁)羯磨阿阇黎,爲你忏悔過去罪業;(四)依止阿阇黎,親近他,依他學佛法;(五)教讀阿阇黎,教經文教咒語等。阿阇黎亦具監視的意思。

  

  

本來出家人外出,應該有二人或叁人做伴,單獨出門不合律製的。最要緊的有上座,或阿阇黎同行,才不易受魔障。如果有真正定力,那麼,單獨出門亦可以。阿難還沒有定力,又無上座和阿阇黎同行,所以途中,獨自一人回來,沒有人陪他,幫助他,才發生下面著魔之事。不過我們亦要感謝阿難,如果他不出毛病,我們亦無機會聽楞嚴經;世尊亦不會說楞嚴經,教導我們修正定方法。

  

  

其日無供。即時阿難。執持應器。于所遊城。次第循乞。

  

  

阿難獨自回來,沒有趕上分派,前往齋主處應供,所以這天無人供養,他只得自己托缽,在室羅筏城,順次挨戶求乞。“應器”,梵語缽多羅,即出家人受食之缽,也叫應量器,應自己能食多少,就化多少,不能過多。按佛製:沿門求食,不能超過七家,如無人供食,當天就要挨餓。

  

  

心中初求最後檀越。以爲齋主。無問淨穢。刹利尊姓及旃陀羅。方行等慈。不擇微賤。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。

  

  

阿難心中希望,最後之齋主能布施。檀是布施,布施者能超越生死,故出家人叫布施者爲檀越。不論是淨與穢、貴和賤,刹利即刹帝利,翻譯做王族,旃陀羅翻譯作屠戶,即以屠殺爲職業,印度貴賤分得很清楚,所以屠戶出外時,要鳴鈴持幟,不和良民同道而行,故稱爲微賤種族。阿難因要效法佛菩薩行平等慈心,乞食方法不擇卑微下賤之家,一心只是爲衆生種福,發願成就一切衆生,所求無量無邊功德,皆能有求皆應,遂心滿意。

  

  

出家人叫福田僧,在家要求福、種福,必須要供養福田僧。

  

  

阿難已知如來世尊。诃須菩提及大迦葉爲阿羅漢。心不均平。欽仰如來。開闡無遮。度諸疑謗。

  

  

阿難因爲知道,以前世尊,亦曾诃責過須菩提和大迦葉,爲小阿羅漢。因爲須菩提,專化有錢的人,認爲有錢的人應該多種福,來生才能得到福報,所以他就舍貧乞富。大迦葉思想和他相反,認爲窮人太苦,應該多代他們種福,做善事,使他們來生能得到富貴,如果不幫他們種福,那麼,來生豈不是更加貧苦?所以他就舍富乞貧。

  

  

我想大迦葉是專修頭陀行,食人所不能食,受人所不能受,忍人所不能忍,讓人所不能讓,對食物方面,不大注意,故專化窮人。須菩提可能注重飲食,有錢人食剩的東西,都比窮人好呢!

  

  

世尊知道這二位弟子,心裏存有窮富的分別,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,所以責他們爲小乘阿羅漢。阿難非常佩服如來所說,不應該有選擇分別的心,而應行平等乞食的方法,世尊是大開方便門,一點都無遮障,還可以消除衆人的疑謗,度即度脫,亦即消除之意,使衆生沒有懷疑和誹謗,大家都生歡喜心來布施。

  

  

經彼城隍。徐步郭門。嚴整威儀。肅恭齋法。

  

  

阿難經室羅筏城隍,古時之城外,都有一條濠溝,隍是城外無水之地,徐步即慢步行過城門,郭門即城門。這時他端嚴地整頓威儀,有威可畏,有儀可像。目不斜視,耳不旁聽,恭敬而嚴肅,一點不馬虎、不放逸,來專修沿門乞食的法門。

  

  

爾時阿難。因乞食次。經曆淫室。遭大幻術。摩登伽女。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。攝入淫席。

  

  

這時候阿難因爲次第乞食,而經過淫室,即是女人賣淫的地方,是很不幹淨之處。他便遭遇到巨大力量的虛幻迷術了。虛幻是不真的邪術,“摩登伽”翻譯爲下賤種,是其母名。此女名缽吉谛,譯爲本性,意思是她雖墮落爲淫女,但本性仍未失。娑毗迦邏譯爲黃發,是外道之一種,專修一種邪咒,叫先梵天咒,其實他乃冒充是先梵天所傳授之咒,令人相信。

  

  

阿難相貌生得十分圓滿,和佛差不多。面白如霜,皮膚柔和而細嫩。伽女被他的英俊美貌所迷,即刻求其母,成就他嫁與阿難。其母看阿難是佛弟子,又是出家人,已斷受離欲,又怎能與女人結婚呢?故勸女不可有此種妄想。但伽女苦求,一定要嫁與阿難,否則情願自殺。其母不得已,乃用邪咒,把阿難迷惑了。

  

  

淫躬撫摩。將毀戒體。

  

  

阿難一向是注重多聞,不修定力,故他雖已證初果,但定力還不足,終被邪術所迷,而至神魂顛倒,不知不覺便入淫室,伽女就到阿難身邊,用手親撫阿難,眼看即將毀壞他的戒體的時候。

  

  

出家人受戒後,就得清淨戒體,這戒體不能毀壞,一旦毀壞,就好像生命斷絕一樣,所以出家人最重要不可破戒,一破根本大戒就不如死。

  

  

爲何伽女對阿難一見鍾情?甚至連生命都不要,而只要阿難呢?這是因爲過去五百世中她與阿難爲夫妻,愛習未忘,所以一見就生愛心,亦是其宿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