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设斋供养三宝及十方高僧,方能救了母亲脱离地狱之苦,故相传至今。每年七月十五盛行盂兰盆法会,超度七世父母。盂兰是梵语,译意为解倒悬,比喻饿鬼在地狱,好像倒挂一样,非常痛苦,盂兰就是专门解救倒悬之苦;营斋,即营办斋菜,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、僧自恣日,在这天供养三宝,功德最大。故波斯匿王亦就在这天供斋,做了很多斋菜,来供养佛。

  

  

【请佛宫掖,自迎如来】:宫掖,是王宫左右掖庭,也就是偏殿,正殿是处理国事,发号施令之寺方,故不宜用斋,波斯匿王亲自出宫迎接如来,引至偏殿。

  

  

【广设珍羞,无上妙味。兼复亲延诸大菩萨】:珍是珍贵食品,馐是已煮熟之菜,准备了很多最珍贵的菜肴,都具无上妙味。同时还亲自迎请诸大菩萨应供作陪。

  

  

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。伫佛来应。佛敕文殊。分领菩萨及阿罗汉。应诸斋主。

  

  

【城中复有长者居士】:城中还有长者居士,长者需具十种德行,才堪称长者:(一)姓贵:生于贵族。(二)位高:地位很高,做官之类。(三)大富:财产丰富。(四)威猛:威风凛凛,性格勇猛,慷慨好义,不是优柔寡断,拖泥带水。(五)智深:智慧十分高深。(六)年耆:年纪已高,所谓“年高德劭”。(七)行净:行为特别清净,亦即戒律严净。(八)礼备:礼貌周到,没有骄傲怠慢,看不起人的态度。(九)上叹:在他上面之人,赞叹他的德行。(十)下归:在他下面的人,愿归顺他、拥护他,也就是众望所归。居士,即居家修道的人。

  

  

【同时饭僧,伫佛来应。佛敕文殊,分领菩萨及阿罗汉,应诸斋主】:各长者居士,同时亦预备很多丰富的斋菜,并虔诚地站在门口,等佛及诸大德高僧,前来应供。佛就敕令文殊师利菩萨,率领诸大菩萨,和众阿罗汉,分开数队,到各斋主家里应供,佛虽有千百亿化身,但亦不会因众斋主之请,而化身前往,所以就命文殊师利菩萨,代表前往应供。

  

  

唯有阿难。先受别请。远游未还。不遑僧次。既无上座。及阿阇黎。途中独归。

  

  

【唯有阿难,先受别请。远游未还,不遑僧次】:只有阿难在很早时已被远地斋主所约请往应斋。别请,是单独请他一人,本来出家人,不能独自外出,尤其在自恣日,这已经是犯规。他因赴远地应供,回来时,又赶不及参加文殊师利菩萨分派众僧,及诸阿罗汉,应供班次。不遑即不及。

  

  

【既无上座,及阿阇黎。途中独归】:上座有四种:(一)生年上座,年龄较大;(二)戒严上座,受戒廿年以上,同时又能严持戒律;(三)福德上座,福慧者圆满;(四)法性上座,已明白法性的道理。阿阇黎,译意是轨范师,堪做众人的师范。阿阇黎有五种:(一)出家阿阇黎,跟他出家,为你授沙弥十戒;(二)授戒阿阇黎,教导你怎样求戒;(三)羯磨阿阇黎,为你忏悔过去罪业;(四)依止阿阇黎,亲近他,依他学佛法;(五)教读阿阇黎,教经文教咒语等。阿阇黎亦具监视的意思。

  

  

本来出家人外出,应该有二人或三人做伴,单独出门不合律制的。最要紧的有上座,或阿阇黎同行,才不易受魔障。如果有真正定力,那么,单独出门亦可以。阿难还没有定力,又无上座和阿阇黎同行,所以途中,独自一人回来,没有人陪他,帮助他,才发生下面著魔之事。不过我们亦要感谢阿难,如果他不出毛病,我们亦无机会听楞严经;世尊亦不会说楞严经,教导我们修正定方法。

  

  

其日无供。即时阿难。执持应器。于所游城。次第循乞。

  

  

阿难独自回来,没有赶上分派,前往斋主处应供,所以这天无人供养,他只得自己托钵,在室罗筏城,顺次挨户求乞。“应器”,梵语钵多罗,即出家人受食之钵,也叫应量器,应自己能食多少,就化多少,不能过多。按佛制:沿门求食,不能超过七家,如无人供食,当天就要挨饿。

  

  

心中初求最后檀越。以为斋主。无问净秽。刹利尊姓及旃陀罗。方行等慈。不择微贱。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。

  

  

阿难心中希望,最后之斋主能布施。檀是布施,布施者能超越生死,故出家人叫布施者为檀越。不论是净与秽、贵和贱,刹利即刹帝利,翻译做王族,旃陀罗翻译作屠户,即以屠杀为职业,印度贵贱分得很清楚,所以屠户出外时,要鸣铃持帜,不和良民同道而行,故称为微贱种族。阿难因要效法佛菩萨行平等慈心,乞食方法不择卑微下贱之家,一心只是为众生种福,发愿成就一切众生,所求无量无边功德,皆能有求皆应,遂心满意。

  

  

出家人叫福田僧,在家要求福、种福,必须要供养福田僧。

  

  

阿难已知如来世尊。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。心不均平。钦仰如来。开阐无遮。度诸疑谤。

  

  

阿难因为知道,以前世尊,亦曾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,为小阿罗汉。因为须菩提,专化有钱的人,认为有钱的人应该多种福,来生才能得到福报,所以他就舍贫乞富。大迦叶思想和他相反,认为穷人太苦,应该多代他们种福,做善事,使他们来生能得到富贵,如果不帮他们种福,那么,来生岂不是更加贫苦?所以他就舍富乞贫。

  

  

我想大迦叶是专修头陀行,食人所不能食,受人所不能受,忍人所不能忍,让人所不能让,对食物方面,不大注意,故专化穷人。须菩提可能注重饮食,有钱人食剩的东西,都比穷人好呢!

  

  

世尊知道这二位弟子,心里存有穷富的分别,不能普遍行平等慈悲,所以责他们为小乘阿罗汉。阿难非常佩服如来所说,不应该有选择分别的心,而应行平等乞食的方法,世尊是大开方便门,一点都无遮障,还可以消除众人的疑谤,度即度脱,亦即消除之意,使众生没有怀疑和诽谤,大家都生欢喜心来布施。

  

  

经彼城隍。徐步郭门。严整威仪。肃恭斋法。

  

  

阿难经室罗筏城隍,古时之城外,都有一条濠沟,隍是城外无水之地,徐步即慢步行过城门,郭门即城门。这时他端严地整顿威仪,有威可畏,有仪可像。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,恭敬而严肃,一点不马虎、不放逸,来专修沿门乞食的法门。

  

  

尔时阿难。因乞食次。经历淫室。遭大幻术。摩登伽女。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。摄入淫席。

  

  

这时候阿难因为次第乞食,而经过淫室,即是女人卖淫的地方,是很不干净之处。他便遭遇到巨大力量的虚幻迷术了。虚幻是不真的邪术,“摩登伽”翻译为下贱种,是其母名。此女名钵吉谛,译为本性,意思是她虽堕落为淫女,但本性仍未失。娑毗迦逻译为黄发,是外道之一种,专修一种邪咒,叫先梵天咒,其实他乃冒充是先梵天所传授之咒,令人相信。

  

  

阿难相貌生得十分圆满,和佛差不多。面白如霜,皮肤柔和而细嫩。伽女被他的英俊美貌所迷,即刻求其母,成就他嫁与阿难。其母看阿难是佛弟子,又是出家人,已断受离欲,又怎能与女人结婚呢?故劝女不可有此种妄想。但伽女苦求,一定要嫁与阿难,否则情愿自杀。其母不得已,乃用邪咒,把阿难迷惑了。

  

  

淫躬抚摩。将毁戒体。

  

  

阿难一向是注重多闻,不修定力,故他虽已证初果,但定力还不足,终被邪术所迷,而至神魂颠倒,不知不觉便入淫室,伽女就到阿难身边,用手亲抚阿难,眼看即将毁坏他的戒体的时候。

  

  

出家人受戒后,就得清净戒体,这戒体不能毁坏,一旦毁坏,就好像生命断绝一样,所以出家人最重要不可破戒,一破根本大戒就不如死。

  

  

为何伽女对阿难一见钟情?甚至连生命都不要,而只要阿难呢?这是因为过去五百世中她与阿难为夫妻,爱习未忘,所以一见就生爱心,亦是其宿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