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因緣的種子,使伽女什麼都不要,而要阿難做她的丈夫。

  

  

如來知彼淫術所加。齋畢旋歸。王及大臣長者居士。俱來隨佛。願聞法要。

  

  

佛每應供完緣起,照例要爲齋主說法。但這次卻是例外,因佛已知阿難被邪咒所迷惑,不能擺脫,在他將要毀壞戒體的時候,即趕快旋歸。當時波斯匿王,和長者居士們,都不知道發生何事?爲何佛這樣趕快回去呢?一定是要發表什麼重要的道理吧?大家爲了想明白佛法的真谛,故便一齊跟隨佛回只桓精舍。

  

  

于時世尊。頂放百寶無畏光明。光中出生千葉寶蓮。有佛化身。結跏趺坐。宣說神咒。

  

  

當世尊回只桓精舍的時候,便從他的頭頂上,放出百種寶光,每種寶光,都放出無畏光明,亦即大威德光明,這種光明可以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的邪術邪咒。從寶光中又生出千葉寶蓮。在寶蓮上又有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,來宣說秘密神咒——即楞嚴咒。此由化身佛來宣說,表示是密因裏之密因,咒王中之咒王,所以楞嚴咒特別重要。學佛者應該把楞嚴咒學會,才不虛度此生,如果學不會就如入寶山空手而回,希望你們每個人都把楞嚴咒背熟,才不枉費你們從西雅圖而來學佛法的誠心,如果學十余年亦值得,因爲這確是無上甚深微妙法,沒有比這更高、更深,切不可失之交臂!阿難已證初果,還要受女難,還得用楞嚴咒來救他,何況我們是凡夫呢?所以你們一定要把楞嚴咒學會,如此不但可以了生死,還可以免除魔難、災禍,救度衆生。

  

  

現在講結跏趺坐公案:結跏趺坐,即盤雙腿而坐,先將右腿放在左腿上,然後再將左腿搬在右腿上。

  

  

以前有一位趕經忏的和尚(趕經忏就是超度亡魂,誰家有死人,就專門前往念經拜忏,來超度亡魂),有一天,念完經回廟的時候,經過一鄉村,其時天已黑,被一犬追吠,有一婦人就問:“誰呀?”其夫從窗口一望,便答:“噢!是趕經忏鬼!”他心裏納悶,爲何不叫我趕經忏神仙,而叫我做鬼呢?及行至橋邊,天適下雨,就在橋下暫避。同時結跏趺坐,以便休息。忽然看見有二個鬼經過,其中一鬼說:“這裏有個金塔,金塔裏面,有佛的舍利,我們趕快叩頭,就會消除業障。”于是二鬼一齊叩頭,叩了一會,趕經忏鬼腿痛,就把雙腿放開,改爲單跏趺坐,右腿在上,左腿在下。這時,一鬼說:“爲何金塔變成銀塔?”另一鬼說:“不管它金塔或銀塔,我們依然叩拜。”大約過了半小時後,腿又痛,便將兩腿伸直。二鬼一見,便說:“這是泥巴不必拜。”便要打他,駭得他趕快雙跏趺坐,鬼又說:“咦!又變成金塔,這真是有佛的舍利,才會這樣變化無窮,我們還是趕快叩頭吧!”

  

  

趕經忏鬼心想:“原來結雙跏趺坐,就是金塔,單跏趺坐,就是銀塔,不坐,就變成泥巴,還是要趕快修行啊!”從此以後,他就不再趕經忏,而專心一意,埋頭苦幹,一修便修成功,後來人們取他的名字,叫做“鬼逼禅師”,如果沒有鬼逼他,要打他,他還是拖拖拉拉,耽誤時間,不肯修行,被鬼逼後,才肯精進苦修,這是鬼幫忙分開悟成道,故叫“鬼逼禅師”。

  

  

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。惡咒消滅。提獎阿難及摩登伽。歸來佛所。

  

  

敕是敕令,即命令,命令有大智慧之人,才能救醒迷昧愚癡的人。阿難雖是證了初果的阿羅漢,但定力不足,所以被邪咒所困,伽女所迷,正在最危險的時候,將要毀戒體,幸而未毀,如果已毀戒體,那麼阿難便會永劫墮落,很難再修成功,在這千遠鈞一發之際,佛已知道,就趕快回祇園精舍,即刻結跏趺坐,放光現瑞,頂化如來,宣說神咒,普令文殊師利菩薩,持咒前往救護阿難。在楞嚴咒裏面,有數段是專破外道邪魔,很靈驗的,所以楞嚴咒一念,惡咒便消滅,邪術失靈,阿難如夢初醒,故需提他扶他。獎是獎勵,因伽女癡心舊情,故需好言勸導她,獎勵她去見佛,因此二人都歸到佛處。

  

  

從“如是我聞”,至“歸來佛所”,叫做序分。序又有通序、征信序、發起序、經前序、經後序等。序分即序述,舉出證據;通序即所有經典都有序文;征言序,前面六種成就爲證信序;發起序,因阿難受邪術所迷而發起此序;經前序,這段序文列于經的前面;經後序,佛說經典時,根本無此段文,只是阿難結集經時,才寫進去,故叫經後序;這是序的名稱,雖然不關重要,但研究佛法的人,也要明白這些道理,不然連序都分不清楚,還研究什麼佛法?既然要學佛法,就要每段經文的意思,都要明白,都要深入經藏,即鑽入經藏裏,才能智慧如海。好像這部經是我所講的,所有的道理,都從我心裏發出,能這樣設想,則這部經的道理,就能和本心合成一片,沒有深、沒有淺,只是很平常的事,就不覺得困難了。

  

  

這部楞嚴經的行文,是最好最妙。比中國之古文觀止、四書、五經都好,我平生最喜愛這部經文,本來我想把它背熟,裝入肚裏,但始終沒有時間完成我的心願,我在香港有一個弟子,名叫恒定,他聽我極力贊歎這部經,他就足足費了五年的時間,把楞嚴經和法華經都背熟,也算不負我所望,你們如果願意學中文,那麼就不要錯過這個機會,能夠把楞嚴經的文法學能,則其他的中國文學,亦可通曉。

  

  

阿難見佛。禮悲泣。恨無始來一向多聞。未全道力。殷勤啓請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。妙奢摩他。叁摩。禅那。最初方便。

  

  

文殊師利菩薩,將阿難帶回,阿難迷夢初醒,見佛即頂禮悲泣(悲泣是悲至極點,泣不成聲,形容人悲痛之極),恨即悔恨,好有在“恨“字,有恨即有開悟的表現,如果回來不坦白、不悔恨,若無其事,那就是假面具,永遠不能開悟。阿難不戴假面具,坦白向佛悔過,恨自己從無始以來(無始即無人能知其開始,亦即最初做人的時候),多生多劫、生生世世,都注重多聞,所以記憶力特別強,但未全道力,沒有修定力,才被邪咒所迷,因此殷勤,很誠懇地啓請佛開示,請求釋迦牟尼佛說一說:十方如來怎樣修持,才能成正果,證菩提的道理?從這叁種妙定:妙奢摩他、妙叁摩和妙禅那,哪一種是最初開始而易修的方便法門呢?

  

  

佛聽阿難問這叁種定,已知他尚不清楚,不知道成佛的正是楞嚴定,所以才有以後的種種發問,阿難幸虧有悔恨心,知道錯誤,知道改過,故經世尊逐一征問和解釋,他才易于領悟而證果。

  

  

有人生出偏見,以爲阿難一向多聞還要墮落,如此多聞無益,不如不修多聞而多修定力,但這也是偏見,不合中道,中道是不偏不著、不左不右、不前不後,阿難注重多聞,是屬偏見,專修定力,不重多聞,亦不能成就,故要學行學解,行解雙修,才能濟事。我在未講經講,已告訴過你們:研究了一個時期的經典,就要開始學打坐,把萬緣放下,摒除妄想,全副精神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,不要把寶貴光陰空過,不要說閑話、打閑岔,不要做無意義之事——要遵守規矩,所謂“無規矩,不成方圓”。專心學楞嚴經,專心打坐,誠心誠意,行解雙修,那就保證你們不會把時間空過。就算不開大悟,亦會開小悟的;如不專心,不守規矩,那就像“老大看戲白打工”,中國人叫蒙古人爲老大,看不懂中國戲,故曰:“白打工”。希望你們都不要白打工,既然千裏迢迢來學佛法,就算我如何辛苦,我都不怕,一定盡我所能,和盤托出,來教導你們。只要你們能得到佛法的好處,我願已足;不過我是這樣說,聽不聽還是在你們,你們不聽,我亦無辦法,因我不是你,你不是我,但亦可說:你是我,我是你,因大家都是一體,你不阻礙我,我不阻礙你,大家專心共同研究,不管深淺,懂與不懂,就是懂得一字一句,已經得到好處,何況不只一字一句,這代價太高,這機會太好,希望你們不要失之交臂!

  

  

阿難爲何已得了初果,終不能抵抗邪咒?因他過去所修,只用心識,而心識是有生滅,不得徹底,用心識思想來修定,好像天臺修止觀一樣,是屬于識,而不是不生滅性,要用不生滅性,來修不生滅定,才是真定,才不會被外境所動搖。阿難盡用心識來處事,甚至聽經,都用心來強記,這都是識,不是根本辦法,因此遇邪便不認識了,修道一定要認清境界,便不爲境所轉,而能用定力轉境,一切善境、惡境、順境、逆境發生,都能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喜怒哀樂,全無動于衷。若輕易爲境所轉,就是沒有定力。要像鏡子一樣,“物來則現,物去則隱”,始終光亮,不受染汙,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正定力、真正智慧,好像鏡子光亮,就能徹底明淨了。

  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