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神大怒,便降狂雨、冰雹來打歌利王,老修行又發願:“願護法善神不要發怒,不要責罰他,將來我成佛,一定先度歌利王。”所以佛成道後,便先度憍陳如五比手,憍陳如即歌利王。我們修道要發願,一定要發對人好和度人的願,切切不可發害人、殺人的願,否則便殺殺不已,循環不息,如果發願度他成佛,將來大家都成佛,都得到常寂光快樂,多麼好!所以即使人們對你不好,你亦要對他好,你看釋迦牟尼佛,被歌利王辱罵、割截身體,仍發願要先度他,這種精神,多麼偉大!我們學佛,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那種偉大的精神。

  

  

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。

  

  

這些大比丘,都是菩薩示現比丘身,所謂“內秘菩薩行,外現聲聞身。”內邊所行的都是菩薩心腸,外邊所行的是小乘法,心裏所具的是大乘根性,這句是贊歎各大比丘,皆是無漏大阿羅漢。什麼叫無漏?無漏是沒有漏,即是沒有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叁種,有漏就會墮落叁界,叁界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,我們現在是住在欲界,都有欲望,欲望有二種:物欲和色欲,物欲是貪圖一切享受,如住小屋,想要有大屋,有小車,還望有大車;有車又想要飛機、遊艇,總之這些欲望是無窮無盡,不會滿足的。欲望是從哪裏來的?是從無明來的。色欲,即貪圖美色,雖然現在是民主國家,法律不准重婚,但還有很多人在外邊亂搞,甚至叁妻四妾還不夠,有些土皇帝還要有數百個美女,收在宮裏,這實在太不平等,太貪而無厭了!這都是被色欲所迷,被物欲所動搖,都叫做欲漏。

  

  

色界亦即有漏,什麼都有,貪圖有,有得太多保持不住,便有漏洞,故叫有漏。無色界即無明漏,無明是煩惱的根本,是最大的漏,如果能斷除無明漏,就不會有欲漏和有漏,亦不會淪落于生死。

  

  

這些大阿羅漢都已證果,都得到無漏,不會再漏到叁界去,證初果的叫小阿羅漢,證四果的叫大阿羅漢,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,得少爲足,便成爲定性聲聞,所以要回小向大,再前進精修,才能證到菩薩果位。阿羅漢是梵語,含有叁種意思:(一)應供;(二)無生;(叁)殺賊。

  

  

(一)應供:就是應受人天供養,小阿羅漢只可受人天,即天王、國王供養;大阿羅漢可以受世間、出世間,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諸天,及諸菩薩之供養;比丘只可受人間供養,不能受天人供養;小阿羅漢已斷叁界內的煩惱,故可受天人供養;大阿羅漢則斷叁界外之煩惱,故可受諸天及菩薩供養。

  

  

(二)無生:即已得到無生法忍。

  

  

(叁)殺賊:殺盡無明賊。

  

  

這些大阿羅漢于過去生中已經成佛,因爲要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,所以現比丘身,做阿羅漢,跟隨在佛的左右。

  

  

佛子住持。善超諸有。能于國土。成就威儀。

  

  

【佛子】: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侯羅而言,而是指諸大比丘、諸大阿羅漢。戒經上說:“衆生受佛戒,即入諸佛位,位同大覺已,真是諸佛子。”衆生受了佛戒,能精進修行,等到覺悟了,便有成佛的資格,亦就是佛的弟子。法華經上說:“從佛口出,從法化生,得佛法分,皆堪作佛。”爲什麼從佛口出呢?即是從佛法教化而開悟的人,所以從佛法裏邊生出來的人,皆可稱作佛子。

  

  

【住持】:什麼是住持呢?住是住在佛法上,持是依照佛法來修持,依此部經的意思則是:“住如來藏性上,持究竟堅固力。”這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,使佛法能延續,不會斷絕,在各佛寺裏,方丈亦名住持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

【善超諸有】:皆能超出叁界、二十五有,善超,就是不在叁界之內,不爲諸有所拘縛,來去自由,諸有就是叁界有生死,有首偈頌這樣說:“四洲四惡趣,梵天六欲天,無想五那含,四定並四禅。”在欲界是十四有,在色界是七有,在無色界是四有——共二十五有。

  

  

【能于國土】:所有十方國土都可以來去自由,他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,有大神通,能飛行變化,所以什麼地方都可以來去無礙。

  

  

【成就威儀】:成就,即是成功,成就什麼?成就威儀!有威可畏曰威,有儀可象曰儀。這些大阿羅漢,一舉一動,都和別人不同,令人看見,都生恭敬佩服之心,他們已是目不邪視,眼觀鼻、鼻觀口、口觀心,目不看叁尺以外的東西,總是回光返照,萬分莊嚴,這便叫做“成就威儀”。

  

  

從佛轉輪。妙堪遺囑。嚴淨毗尼。弘範叁界。應身無量。度脫衆生。拔濟未來。越諸塵累。

  

  

這八句經文是贊歎各大阿羅漢,具四種美德:“慧、戒、慈、悲”。

  

  

【從佛轉輪】:從是隨從,時常隨從佛弘揚佛法,幫助佛來轉大*輪,教化衆生。輪有摧碾之功,即可推崇碾旁門外道,將彼邪見摧破,亦可摧碾衆生的粗細煩惱,又有運載的意思,把衆生從生死海,運載到覺他的彼岸。

  

  

【妙堪遺囑】:他們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,皆堪受佛遺囑,作宏法利生的事業。有智慧才可教人,這兩句是贊他們的慧德。

  

  

【嚴淨毗尼】:毗尼是“戒律”的總名,嚴以治身口,淨以治心意,嚴是嚴格,不但大戒能嚴持,就是小戒亦不違犯;淨即清淨,已經斷除一切惡,如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如果還記得我已斷了多少惡?多少惑?這不算清淨,要根本都忘記了,才算清淨。

  

  

【弘範叁界】:弘是宏大,範是師範、模範,即是說他們持戒清淨,堪爲人天之師、人天的模範,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戒德。

  

  

【應身無量,度脫衆生】:應身即化身,化身無量無數來度衆生,如觀世音菩薩,隨衆生的種類而現身。應以何身得度者?即現何身,應以何法得度者?即說何法。能普度衆生,同出愛河,同登彼岸,這兩句話是贊歎他們的慈德。

  

  

【拔濟未來,越諸塵累】:“拔”是提拔,如果衆生,陷于愛欲煩惱汙泥,不能得出,則提拔之,令其出離愛欲煩惱。“濟”是救濟,如果衆生沈滯于生死海中,則救濟之,使其脫離苦海,而登涅槃彼岸。未來是不僅現在,乃至盡未來際都救濟衆生,衆生因爲塵累太深,客塵太重的緣故,無法自由,如果無塵累,則能超越叁界,要到太空月球上隨時可去,不必坐火箭,不怕有地心吸力,“悲”能拔苦,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悲德。

  

  

其名曰。大智舍利弗。摩诃目犍連。摩诃拘絺羅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。須菩提。優波尼沙陀等。而爲上首。

  

  

【大智舍利弗】:舍利是梵語,意思是鹙子,因爲他母親的眼睛很明亮,好像鹙鹭鳥一樣,弗是子的意思,舍利是母名,即是說舍利所生之子,所以名爲舍利弗。他住母胎時,就能托母親之口,和人辯論,出生後才七歲,就能辯勝諸論師,智慧無窮,所以叫大智,他是智慧第一。

  

  

【摩诃目犍連】:摩诃譯爲大,目犍連,譯爲采菽氏,姓也,他的祖先,入山修道,采菽而食因以爲姓。從佛出家者甚多人,故加一大字,以區別和別人不同。本來他的名字叫拘律陀,意思是無所節樹,因父母年老無子,禱告于大樹後便生下他,所以叫他做無節樹,目犍連是神通第一。

  

  

【摩诃拘絺羅】:譯作大勝,是舍利弗的舅父,最喜歡辯論,平日常和姊姊辯論,每論必勝,等到姊姊懷孕後,辯論不如姊姊,因此他知在姊腹內,必是有智慧的人,托口代辯,他恐怕將來外甥出世,自己身爲舅父,辯論反輸出外甥,豈不是件大慚愧的事?因好勝心強,所以便往各處學處道,以便回來和外甥辯論,那知學成回家時,外甥已跟佛出家,所以便往佛處要和佛辯論,最後辯輸了,遂亦跟佛出家,拘絺羅是辯才第一。

  

  

【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】:富樓那譯爲滿願,是父名,彌多羅尼翻譯作慈女,是母名,以父母二人之名爲名,所以叫滿慈子。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