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非常金剛經 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甚至畫成圖形,所以經濟學會很發達。

  人類的行爲確確實實是可以量化的,只是我們佛教徒尚未去進行。我所提倡的華藏工程,是希望各位能將人性的這個部分具體化落實,將來各位都是偉大的覺者,可以實際從這方面引導衆生走向正確的道路,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說明。

  我們這樣講是很抽象的。把經濟學拉回頭去看,十七世紀末、十八世紀初亞當斯密斯寫的《國富論》,那時有的說是政治學,也有人將它歸爲經濟學;等馬歇爾的「個體理論」一出,它就被量化了;凱恩斯出現後,總體經濟學也誕生了。這兩個理論,對現代社會影響如此深遠。由此可知,佛法的理論也是可以具體化的,並非不行。不能因爲我們目前做不到,就斷定不行,這方面,相信未來的子孫會表現得非常好。這是讓我們了解,佛法在實際生活中就可以真正感受到,這從經文裏可以很明確地看到。

  接著看本段經文的最後一句:「先世罪業即爲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這是一個結論,也是一個標竿。假如活在這個世間,不以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爲終極目標和方向,處于這個世間就會經常遭受痛苦、逼迫。不僅僅是這輩子,而且生生世世均是如此。也許過去、未來我們都可暫且不管,但這輩子一定要管。人生的終極目標在哪裏?你不知道,誰都不知道,只有佛跟佛才知道,但我們可以去體驗別人正確走過的路,然後以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作爲指導,即便只是當成口號也沒有關系。

  現在重點就在于「止于至善」的目標那麼高,或許這輩子你永遠做不到(其實也不是不行,絕對可以),但你先不用管,就現況言,假設目前做不到,那該怎麼辦呢?我們必須以正確的方法,走在正確的路上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我們修學佛法最大的缺憾,就是常常被自己設定的意識形態所牽引,以致于陷入錯誤的漩渦而不自覺。因爲你受限于意識形態,所以未遑求證,也沒去檢驗,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爲自己應該要這麼做。但你錯了!希望各位不要被意識形態所操縱、所纏縛。

  再提醒一遍,很多人學佛以後,一直想著要到極樂世界去,這是很麻煩的事。因爲你所設定的極樂世界,其實跟瑤池老母或天堂、天國沒有兩樣,尤其那種買票要到極樂世界的觀念││信我者得救││完全是天國思想。現在只要信他,拿著這張簡單的票,就想要去了,這無有是處。這其實是很實際的問題,你一定要做到提升生命的質量,當你生命質量由人道提升至天道之時,下輩子肯定升天。反之,你不好好提升,反而把讓質量墮落到叁惡道去,那怎麼到得了極樂世界?極樂世界絕不會在叁惡道。

  生命質量提升至何處,自然往生到那裏,這不用求。所謂求「往生淨土」,是要將生命質量提升到淨土的境界,這是很公平的真理。你的生命質量未達淨土的境界,那要如何往生淨土呢?

  不要把臺灣人的那套想法拿到極樂世界去:「帶些新臺幣到那兒賄賂一下,南天門就爲我而開!」這套用在貪官汙吏身上也許可以,但用在求生極樂世界絕對行不通。一定要真正將生命質量提升,才有可能。當你的生命質量提升到富翁的程度,下輩子就肯定是富翁;提升至國王的地步,下輩子一定當國王;提升到天人的境界,就進到天堂;提升到淨土的境界,自然進入淨土,這是個很簡單的狀況。因此,你可得好好修行,不要坐在那兒發呆,夢想著極樂世界有多美、有七寶池……現在七寶池已經落伍了,都用鑽石,那個寶池裏說不定都是五百克拉的鑽石和祖母綠,但你的寶池裏什麼也沒有,只有瑪瑙,那在澎湖外海很多,不值錢。實際上,這都與我們所想象的、與意識形態無關,因爲你未經求證。七寶池有沒有日月潭潭或澄清湖那麼大?你的七寶池又有多大?那麼大要幹什麼,遊泳還是劃船?很顯然地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都不是指這些,那我們到底要進行些什麼?

  我們必須了解,學佛修行的整個過程中,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是一個前提性,在這個背景、前提之下,你來受持、讀誦此經,按照《金剛經》「空性」的指導,予以宣揚、實踐,卻還被人輕賤,那你的先世罪業就可以消滅;不但消滅,更可以在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的前提下,很快到達目標,經文旨意在此,並非罪業消除後即可升官、發財。「止于至善」的生命境界終究得以呈顯,這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。

  要知道,「受持、讀誦」是指宣揚和實踐《金剛經》的般若空性,千萬不要弄錯喔!它有一個基本的標准,也就是扣緊殊勝的菩提道、菩提法。然而這種講法其實是大腦傾向的思惟模式。我們常說這種思惟模式是運用合理的推理,而合理的推理不一定是真理,經文此處雖也是合理的推理,但的的確確是真理。

  你留意看看!世間人在吵的,不都是合理的推理?而當中所爭執的未必是真理。核四停建、複工,這都是合理的推理。假如停建是真理,那就用不著複工了,假如複工是真理,那也毋需停建了,所以皆屬合理的推理,但不是真理。你要留意,經文這裏所提的是真理。

  我們所提醒各位、訓練各位的,是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,這部分大家應該要記取才是。大腦的思惟是在既定的基礎下累積知識,然後再予以推理,基本上若不合理,你就不會接受,至于合理的標准怎麼定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

  合理的推理其實是人定的,它既然要往前推進,就得有個目標。大腦取向的思惟有兩個前提,第一是以記憶所得的知識作爲基礎。例如這叫木頭、稱紅色,沒有爲什麼,把它記起來就對了;那叫白色,英文叫「white」,沒有爲什麼。不叫白色行嗎?也行。它是人定的,定了以後,你才能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,所以也會找個標的。合理的推理演變到最後,你會剪貼、創造、發明,然後産生新東西出來,那就是你的目標。

  由此可知,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有基礎、有目標,而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則既無目標,也無基礎。人來人往,他都怡然自得。爲什麼?你來了我欣賞,你走了我享受,聽懂沒?不會生活的人,人家來了他喊累,人家走了他又覺得寂寞。生命的思惟模式是什麼?就是欣賞、不記憶。任誰來去都一樣,因緣如何都可以。

  所謂「運用生命的思惟」,是在我們人生旅途中,就生命所存在的這種環境,有多少因素都加以珍惜。欣賞就是珍惜嘛!珍惜每個存在的因素,才能欣賞生命的存在,倘若無法珍惜,那顯然也無法有欣賞的心境的。欣賞完便即結束,不會執著,然而一旦用上了記憶,便落入了執著。因爲有記憶的基礎,才會去推理、設定目標。其實生命沒有目標,你來我往,大家珍惜這份因緣,但不執著,這就是生命中的欣賞能力。

  欣賞的能力愈高,生命質量就愈高,欣賞能力高,就表示欣賞的範圍廣。你留意看看,有一種人神經很大條,看到別人事情弄錯了,反在一旁講笑話講得很好聽。爲什麼?他不知道弄錯了,他純欣賞,因爲他沒有壓力。別人洗碗,摔破了,他說:「哇!好厲害哦,碗都洗破了。」假如他記得:「這是從國外千挑萬選帶回來的,叁萬塊耶……」你看他還能欣賞得起來嗎?

  沒壓力、沒記憶嘛!所以能夠欣賞。我們有記憶的影子,這個影子會設有一個目標、用途,但對于一個不知道的人,他沒有這些記憶基礎,因此也無逼迫,對于別人把碗弄破這件事,他便能輕松以對。欣賞的能力就在這個地方!若能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人生便會完全轉過來。這是我們自己可以運用到的,也是修行所需要的一種曆練。古代人單純,所以這些可以不懂,現代人太複雜了,噪聲知識太多,如果能將以上那層道理稍加整理,對于我們在佛法中的精進會有很大的幫助,而不致于一直猶豫、一直懷疑。

  現代人修學不得力就一再懷疑。這是真的啊!各位,依止善知識你就依止,不要問爲什麼?「欸,假如他是個壞蛋怎麼辦?」那就不要修學嘛!你若是真的用心修行而心在道上,那麼不管對方是誰,你一定是對的。然而你就是無法放心,你會說:「他要是姓盧的或姓青的呢?他要是姓妙的、姓宋的?那就麻煩哩!」麻煩不在他們,在你自己。你要能夠先將這些噪聲撇開,而撇開的首要先決條件就是建立正知見、建立正確的理論基礎。

  

《非常金剛經 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非常金剛經 四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