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时并无《金刚经》,然而他是依《金刚经》的法而成就的,不是依据经本本身;这个法永远存在,「法如是故」,真理永远即是真理,它并非不存在,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。譬如,寒流来了天气会变冷,这是真理。你不能强辩:「我不知道啊!寒流来为什么要变冷?」真理就是真理,不是懂不懂的问题。佛要成佛也是依据这个法、依据真理。佛是在无依的情况下成就的,现在他以这个法教导我们,那我们就是有依了。
佛是「无依道人」,我们则是四依道人。佛是不依而自己能够成就,成就以后他还是不依,这叫「如如不动」。我们不一样,现在修学要依据四个法,即:依法不依人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、依智不依识、依义不依语。这是修学的标准,所以学佛人又称四依道人。
既然,世尊已将经法讲出来了,同时也被结集做成了记录,经法在哪里,哪里就有佛,必须如尊重佛一样尊重它。佛本身即依此成就,所以尊重经法,不只是尊重佛,也有如尊重佛的老师。我们虽然不见得对每部经都造塔,但要视其如佛塔一般。佛塔是放置佛像、佛经、佛舍利的地方,所以佛塔很殊胜,应该作礼围绕,并以香花供养,散在其处。
非常金刚经(三)──第三章
〈页46-页62〉
复次,须菩提,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。若为人轻贱,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即为消灭,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须菩提,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,于然灯佛前,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,悉皆供养承事,无空过者。若复有人,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,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万亿分,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。
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,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,或有人闻,心即狂乱,狐疑不信。须菩提,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,果报亦不可思议。
这段经文很短,但里面蕴含着《金刚经》一个很重要的思惟模式。我们该如何解读佛法的思惟方法?很多东西经典并未明示,我们又从何得知?因为经典中蕴含着「模式」,我们运用这种「模式」便可得知。我先谈这个「模式」的理论,稍后再解释经义。
佛法的理论众多,古代人都没去整理,「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……」一句就是一个很标准的例子,经文先把这一点标出来了,假如有人读诵这个经,而这位读诵的人被人家轻贱、藐视,那表示此人先世造有罪业,在恶道里苦报受尽了,方来到人间,在人间又被人轻贱,但因此一缘故,其先世罪业即为消灭。关键在这个地方,我们被人轻贱,那表示我们在消业障。这个意思看过来很清楚,这是一个模式。
反之,你轻贱人家,是不是在消人家业障?所以你最好少去轻贱人家,少去消人家的业障。故而受人批评、辱骂、轻视时,我们一方面要反躬自省,另一方面要稳定,因为有人在帮我们消业障;其次,也要同时提醒自己,莫轻贱、辱骂、诽谤别人,否则即是在消其业障,即使此一批评是事实,对我们本身也没有好处,假如不是事实,那更要背因果了,他的因果会转到你身上。这又是一种思惟模式。
这段经文可从深浅两个层面来作解释。当我们实际遭受逼迫,尤其面临口舌是非的困境时,那种痛苦其实很抽象,当我们无由无处可解时,经典这里提醒我们,转一下!这是本段经文最表面、最肤浅的意义。但,它还有另一层深义。表面上看起来,虽是「相」,然而业障就这么消了。这告诉我们,「轻贱」本身是相对立的,你留意一下!世间法很重视「相对」关系,譬如这里有个大磬,那旁边就得放个木鱼,这两个只是对称的关系而已,没有大磬,没有木鱼时,引磬即可,但为何又非得有这两个呢?庄严性!此其一也。
第二,世间任何万法都是对立的:总统很殊胜,百姓就贫贱;反之百姓殊胜,总统又算什么呢?这些都是相对性或对立的位置,因此有高下尊卑之分、贵重轻贱之别。「空性」就在于提示我们,没有这种相对性或对立性,只要有相对关系存在,就无「空性」可言。
要感受「空性」的存在,要发挥般若智慧,必须不受相对性所左右。尊卑也是相对的,一个乞丐和一个富翁在一起,贫富立显;大官和部属走在一块儿,尊卑立判。但那些长官回到家里,太太说:「马桶漏水了,去修!」他不去处理不行啊!然而在办公室,他一呼百诺,说声:「马桶坏了。」那一堆下属就得赶紧去处理。因为这是相对立的关系,有尊卑的存在。回到家里太太万岁,马桶漏水,他就得去弄,即使是五星上将也一样,对不对?都是相对关系嘛!
所以,当我们「为人轻贱」时,要看得开啊!修行人这一点绝对要能看开,否则就称不上修行人了。人间再殊胜、再了不起,也不过是在人间而已,无法跟天上比;人间当中,你再怎么下贱,比起那三恶道仍旧殊胜很多。娑婆世界就提醒我们这「相对关系」,因为相对关系的存在,让我们一直无法掌握到「空性」何在?如果能够进入「绝对」的领域,「空性」即刻显现,绝对、唯一,独一无二!
「绝对」是什么?一般所谓「绝对」乃相对性的绝对,因为我们没有绝对的标准。佛法告诉我们,真正的绝对是真理,是那个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,但那个境界,如你、我凡夫之流根本无由知之、无从体会,我们从未到过那个地方、莅临此境。例如攀登到阿里山的最高处,那个顶峰是就阿里山本身而言,而和玉山相比,那就不是最高的了,玉山若与圣母峰相比,也矮上好大一截,可是圣母峰又不及须弥山高,所以这些都是相对性的。
那个最高的、止于至善的部分,我们自己必须能去觉知,佛法中将这个最高的目标称为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这部分无法言说,只有自己慢慢去参、慢慢去体会。当我们到达了某个阶层,便马上去求证,有没有比这个更高的?然后再更上一层,到达那个地方以后再求证、再检验那是否即为最高境界?目前来讲这里是最高的,可是我们要以目前最高的这一点作为基础,再找一个更高的。修行即是如此无止尽地超越、无止尽地成长。哪天达到止于至善呢?其实到达那个阶段的境界后,这也已经不重要了。
「成佛」即是到达最高的境界,但成佛以后要做什么呢?还是一样啊!成佛后还是得讲经弘法度众生,难道成佛后便高高坐在供桌上让人膜拜?成佛若如是,不如不要的好,否则盘腿盘久了也会酸,这种不能叫「成佛」,而是「雕刻完成的佛像」。
成佛之后依然得吃饭、睡觉,不同的是,他在利益众生时「大概」没有副作用。我只能说「大概」,因为我也还没有成佛。我们在利益众生时,肯定都会有很多副作用,有时为了救某个人,却可能同时伤害了其它人。
诸如此类,都提醒我们这是「相对」的,而非「绝对」的。绝对的那个境界,我们目前完全感受不到。它提供我们了解,佛法中有很多思惟模式,现代用语,一套思惟模式就是一个理论。佛法中这种理论很多,现在提供给各位参考的只是一个小理论,但我们已经运用很广了。接着来看经文。
这分叫作「能净业障分」,能够净业障,这个名称是昭明太子订的,我们不一定要照此题名,但它主要是在点出前面这段经文的意思。「复次」,世尊再告诉须菩提。「复次」二字是经家填上去的,它属另外一段,故云复次。下面则为世尊所言:「须菩提,若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……」受持和读诵两者不同。「受持」是照着去做,「读诵」是一种模拟,尚未去做。
佛法的理论都是谈生活中的事务,所以很多人都会讲,讲的人就是在「读诵」。譬如别人正陷入痛苦的情境时,我们常会劝他:「一切是空,没有什么好执着的。」这句话对着人家说很清楚、很简单,然而当自己真正遭遇同样的情境,就怎么也转不过来了。我们告诉人家「观空就不苦」,那叫「读诵」,轮到自己面临同样处境而又真的能这样做,方得以谓之「受持」。
各位稍微留意,一个人遇到痛苦,譬如被倒会了,有的人是气得半死、看不开,有些人则能豁达以对,看开就没事了。看不开的,钱被倒是第一次伤害,气出病来是第二次伤害,所以还是看开得好,免得气出病来更不值得。看得开,就能避免二度伤害,这就是「受持」、「实践」。不管受持也好,读诵也好,劝别人时就叫读诵。我们劝别人时,有时可能会遭到反讥:「讲的比较快,换成是你,你做得到吗?」好了,这时你是不是「为人轻贱」?
另一种状况是被人倒会,他看开了,看开也就没事了,可是依然会有人说:「那是他的业,他上辈子倒人家的会,这辈子才会被人家倒。」有没有?为人「轻贱」,你看到了,这就消业障,此即下面经文所说的,「先世罪业应堕恶道,以今世人轻贱故,先世罪业即为消灭。」人生过程中,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被「轻贱」的状况。不用担心,你已经是走在菩提道上了,你会说:「师父,我学那么久,怎么都没有什么效果?」不是没有效果,其实通通都有兑现,只是你不知道而已。
佛法教导我们的都是生活中的事,经典伟大之处,就是能够把生活中的东西很具体地「量化」。数学、经济学名之为「量化」,我们就以经济学来说明量化。欲望和销售量有关联,当「欲望指数」大于「痛苦指数」时,你一定会去买。譬如有个东西要价五百,当你对这个东西的欲望大于花五百元所产生的痛苦时,你就会毫不吝惜地掏钱出来,把东西买回去。反之,如果你认为五百元可以过活一星期,这时欲望指数低于痛苦指数,你就不可能会狠心消费。
经济学家能够把这个欲望指数和痛苦指数变成数字,然后加以衡量。当价格上涨,需求量会减少,这叫需求曲线;价格上涨,生产者因为利多,于是增加生产,这叫作供给曲线。供给和需求综合后,当价格发生变化,销售量变化多少,所连结起来的曲线名为供给需要曲线,也就是消费者曲线。经济学能够把那么抽象的行为,变成一个很具体的数字表列出来,…
《非常金刚经 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