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常金刚经(四)──第一章
须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,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」
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须菩提,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在前面经文里佛告须菩提,你不能这样子肯定佛有所说法,甚至也不能问众生能否接受这个法,这是从肯定的角度来破。这里须菩提则从反面来谈││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为无所得耶?
这样的问法是不是很矛盾?先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却又问是否为无所得;意思就是说,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问题而言,佛是得而无得;接着佛又告诉他:「对啊!得而无得,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。」这在说什么呢?既然「得而无得」,为什么还要讲?他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?
我们可以从《金刚经》的语言模式发现,它在否定上给予肯定,而在肯定上却要破除。由此可以看出这当中有一个基本架构:从「肯定」出发时,是从色身上来肯定,所以要予以破除,而就「否定」而言,其实是从「法身」出发来否定色身。
如果我们放下《金刚经》的内容不谈,单单以其基本的思惟架构来观察,它事实上都在破「色身」和「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的部分。其实《金刚经》也有「立」的一面,它是以「破色身」的方法来「立法身」。所以,「立」是采取「隐」的方式,而「破」则采取「显」的方法,两者一隐一显──「破」色身是显的,「立」法身是隐的。
由此可见,般若空宗的思想主要是在摧毁对色身的执着,色身乃「有为法」,但有为法并非绝对不好,吃饭、睡觉就得靠色身,只是莫去积极追求。人类因为不断地追求,演变成一遇到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身、口、意就引发贪、瞋、痴而造业。假如我们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能随缘顺事,不刻意追求,反而会很圆满。所以我们应该将色身的生命体力,全然安住在「法身」上。假如人类都能够这样转过来时,这世界就是极乐世界,所以般若空性的思想是很宏观的。
《金刚经》的架构,就是般若空宗思想的架构,重点在于破除我们对色身的执着。从表相上来看,只要放下对色身的执着就好,问题就是我们放不下。为何放不下?因为用大脑的思考,就会放不下。大脑思考的特色是运用记忆,一旦这个特色运作起来,记忆的基础就一定丢不掉。
我们常说要活在当下,不要掉入第二念,但只要一运用大脑去思考、去逻辑推理,那就不可能活在当下,不可能不掉入第二念。一般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心念产「生」以后,接着就「住、异、灭」了,「住」是存在,所以心念一产生,便落入了内存系当中,也就是进入八识的运作,至于八识如何运作,那是唯识分析的主要内容。「住」,就是第二念,心念产生以后,如果要能够只到「生」的阶段,而不落入第二念,则只有佛境界才有可能,我们一般人很难不落入第二念。一般说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,六识起作用」,就是指第二念的情况,倘若不掉入第二念,六识就不会起作用。
人从小就一再地被「训练记忆」,一直告诉你叫爸爸、妈妈,这个红的、那个白的,这是圆的、那是方的……一直教你先学会记忆,然后以此为基础去累积,接着运作、剪贴、重组,甚至发明创造,达成预期的人生目标。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人,是有福报的,而做不到的,则是福报不够。有人碰到挫折、失败就会说业力大,其实不是业力大,而是福报不够。修行有个好处,就是可以提升福报,福报提升后,业力就不至于构成问题或障碍,关键在这里。
修行是往上提升自己的福报,这不一定指赚钱,你有人缘、有贵人相助都属福报。有些人出门就太阳高照,偏偏有些人一出门就下雨,这是福报的问题。有钱有权却无福报的人所在多有,并非有钱有权就吉星长照、福报满盈。有人富甲一方,但一出门就被车撞,钱再多也享受不到。有的人权倾一时,位居要津,但一开口就出事,一说话就招来指责,如此即便是高官厚禄,日子也很难捱。
以上是运用大脑必然会碰到的情况,要如何不用大脑呢?欣赏即可。譬如我说:「这朵花很漂亮!」如果还要问:「怎么漂亮?」那完了!漂亮是用来「欣赏」的,一旦问「到底怎么样才叫漂亮」时,就变成知识了,知识是用大脑运作出来的。那我只好告诉你:「白花边缘有一圈紫线条,这就叫漂亮。」于是,你就真的认为白花加上紫线条才漂亮,没有的就不漂亮。这不叫「欣赏」,而是「解读」,是一种知识的运作。识性的运作一定得用到大脑,只要开始用大脑去解读,价值就会被扭曲,甚至濒临崩溃。因为解读的分析是用大脑,不是用生命,大脑会使事实的真相产生扭曲。
当「欣赏」时,天底下每个人都一样漂亮,因为欣赏是脑筋只「停」在那个地方「纯欣赏」,不做比较,只要一出现就欣赏,仅此而已。东西没有什么特别漂不漂亮的,不管是圆仔花或牡丹花,都同等漂亮,这是我们学佛人最大的一个收获。
「记忆」和「欣赏」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系。知识少的人,前庭后院会随便种几棵树,也许种得乱七八糟,然而树本身是有生命感的。反而知识分子的家里,不会去摆那些东西,因为他会觉得那样子很紊乱。其实「乱」也是一种生命现象,明白吗?生命本身是「有一点」矛盾的。有点矛盾却不是很矛盾,要是很矛盾就麻烦了。可是知识分子用大脑知识判断,是不准矛盾发生的。
譬如,你打开小孩子的抽屉,如果里面的东西摆得乱七八糟,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孩子比较温柔。如果抽屉一拉开,里面方格子摆得整整齐齐,那这个孩子很可怕,他会非常理性,稍微挪动他的东西,过一会儿他就爆发了:「谁来动我的桌子!」那个抽屉乱七八糟的,你把它全部翻一遍,他也不知道。这就是人性的表现,那种抽屉乱糟糟的小孩比较懂得欣赏(我不是叫各位要乱糟糟,不过如果是乱糟糟的人,倒是可以自我安慰一番)。乱糟糟的人常要被骂,整理得很整齐的小孩经常受到赞叹,后者很冷静,分析事情条理分明,但很冷漠。理性的人较冷漠,乱糟糟的人就比较温柔、比较感性,这种孩子比较体贴。当然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性的,不过八九不离十,那是一种人性的展现。
因此,我们可以了解大脑是倾向「色身」的运作,它是记忆累积后发展出来的。如果你的记忆基础在于「赚钱,累积财富,这样将来做什么事都容易」,那么当引擎发动时,你就往这边偏了,要想停住很难,因为已经上路了。当他设定要买房子,假如已经储蓄到可以买「两根柱子」时,他就会继续为另外两根柱子打拚,如果半路被拦截,只有两根柱子没有用,所以要他中途停住是不可能的,除非这时发生重大事件,不然在一般情况下,他不可能半途而废。这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去记忆以后,开始累积出来的行为模式。
现在如果要我们不用大脑,就得开始「破色身」这个部分,所以「破」本身就变成「显」的。既然破了色身,法身这边就要立,亦即在破色身的同时,法身的意义要一直加强。譬如父母亲教子女,老师教学生,几乎都告诫不要太市侩气,不要太铜臭味,不要有江湖味,要具备人文素养,要带有人性,其重点即在于喝斥名利的追逐,我们从小几乎都受这样的教育。可是你会发现,教你不要追逐名利的人,他本身可能就在追求名利,所以不追求名利的目标也几乎无法推动,但这却是自小就开始教育的事,可见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。不求名利、重视人文素养这个基本的社会理念,其实就说明了破色身、立法身的基本要旨,这些其实已经教我们了,但我们还是被社会上的名利所吸引,因为名利魅力太强了,而人文素养却没什么魅力,所以当你家里有人肯追求人文素养时,那是贵家族的福报。
台湾有句俗话:家里有三代人不修行必定遭殃,家道一定有问题。姑且不论修行,如果有三代人都没人文素养,那个家族大概也完蛋了。三代人假如都追求名利而毫无人文素养,家里的墙壁可能都糊上了股票,那些被断头的水饺股通通都贴上去了。家族三代人都投入名利的竞逐,这家族的灾难很快会发生,其关键倒不是诵经拜佛就可以了结的,而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问题。
了解到这种情况和差别以后,在这样的思惟架构下,再回过头来看这经文。前面从正面的「破」切入,现在则由反面的「立」入手。
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就是人生止于至善、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。佛到达这样的境界而又无所得,根本上已完全脱离了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而即使已经是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,也是无所得。这是很究竟的一种境界。
这当中有两个问题要厘清:第一,就静态而言,佛到达这样的境界,但并不停留在这个境界里,所以说「得而无得」。那么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又要做什么呢?并非得了以后,把它当成证书贴在门前给人家看。倘若你被总统召见,就在背后贴一张:「我于民国九十年三月十二号蒙○○总统召见。」人家大概会说你是个疯子。
被总统召见以后,还是要吃饭、睡觉。同样地,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后,还是一样得修行、弘法利众生,还是得继续过生活,因为「得而无得」嘛。现在我们还在因地,距离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太远了,还得不到,所以才会一直说要「得」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必须从等觉位到妙觉位的过程来看,得到以后又如何呢?譬如攻读博士学位的人,拿到学位以后又要如何呢?你会发现,他得了博士学位以后,生活依旧如常,不免要吃饭睡觉,所以即使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还是得过正常的生活。博士毕业若碰上了经济大萧条,找不到工作而跑去开出租车,那就成了博士出租车司机,到时候开车多少公尺跳一次表也跟别人一样,没有特例。
所以从色身来看,自始至终,从头到尾一律相同,但就生活境界而言,则必须和同等境界程度的人来论才有意义。谁能知道有没…
《非常金刚经 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