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唯佛与佛始能知之,就像博士和博士才能彼此切磋。一位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,对着尚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人讲,那个未得的人会变成「鸭子听雷」(台语),什么也听不懂!因为境界层次悬殊之故。如果博士来跟我们谈,我们糟糕,他也倒霉,秀才遇到兵,他讲什么我们听不懂,所以他干脆不讲了,仍旧表现得与我们一般。因此,当佛到达这样的境界时,他不说「我得」。要先了解这个部分。
其次,是得到以后,亦即到达这样的境界以后。其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非追求得来的,那是修行学佛成就的必然过程。现在一般人都认为「到达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要如何如何……就像攀上了圣母峰,爬到最高点,赶快插个旗子照张相作纪念,如果变成这样,那毫无意义。事实上,它只是一个过程,是我们修行必然要走过的路程。今天各位发心修行,也必然会走过那个阶段。
比较麻烦的是,凡夫不是要「走过」,而是要「住」到那里面去,因此几乎所有宗教都有天国的思想,到天国、到天堂、到什么瑶池、金池。这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的问题,因为人有这种惰性,在这里奋斗得很疲累辛苦,那总要休息一下。到哪里休息?极乐世界最好啦!结果就把极乐世界变成天国思想。
各位,修行人没有疲累的权利、没有悲观的权利、没有消极的权利。为什么会有疲倦的情况?因为你的生命能量不够、体力透支、太累了,才会想休息。可是真正修行人的生命能量是非常充沛、源源不断的,他不累、不疲、不倦,所以毋需再找一个香格里拉或桃花源休息一下。真正的修行,若是真正获得法义的话,你不会想要休息。就像精力充沛、精神饱满的人晚上不会想睡觉,我们就因体力透支,太累了,所以天还没黑就想睡。人的生活旅途中,那种因物质匮乏而激烈竞争的人,才会很想休息。以前我在高雄,有位朋友极富裕,是好几家银行的常务董事,平常公务繁忙。有一次我坐在他的奔驰车上,他问我:
「你知道那树上有几只鸟?」
「干嘛问这个?」
「我每次看到树上的小鸟,都好羡慕。」
「羡慕牠们作什么?」
「下辈子想当小鸟去。」
「好,那我下辈子当猎人,这辈子打鸟老是打不着,下辈子一定打到你。」我半开玩笑地说。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他太累了。他自己原有五、六家工厂,工厂赚了钱又开银行,这样的人当然累死了,累得很想当小鸟。这例子说明了人生的现实处境实在是太令人疲乏了,所以天国思想才会应运而生。人,一旦变成了这种状况,就会有个「终极目标」,而那个「终极目标」毕竟是属于大脑的东西。
大脑运作分两个部分,一是知识基础的累积,其次则是推理的部分。记忆下来就是累积,累积知识去推理,然后发明、创造,最后达到「终极目标」。所以,天国思想乃是大脑思想的产物,而非生命的产物。你不用记忆而用欣赏的,当下便是极乐,便是属于生命的。以佛陀的立场来说,他充满生命能量以后,目的不在于以何者为目标,而在于整个生命流程中,他如何发光发热。
这两者截然不同,用大脑思惟的人生,就不免要有个终极目标,不用大脑的则让生命能量充分显现。这个能量是要让生命散播芬芳,散播光彩的,如此而已,而且永远如此。因此,此处所言「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并不是要得那个东西,否则就有终极目标,所以他不得那个东西,乃至一点点法也没有。假如他有任何一点沾染或有个什么东西的话,那就不名为佛了,称不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这观念对我们来说很难突破,因为在现实的生活环境里,人人都那么疲倦,那么辛苦。你能说他什么不对?他哪有不对,辛苦的人总需要一点休息嘛!《圣经》上,耶和华说得很清楚:「心灵疲倦的人有福了。」为什么有福?因为可以到他那儿去休息。你们这些歹命的人、困苦的人、被痛苦逼迫的人,现在有福了,通通可以到那里去。
天国思想都是这种讲法,总不能规定你有存款五百万才能移民过去,天国既不是加拿大,也不是美国或澳洲,不是用移民法过去的,是有福者才得以进入。因为人太疲倦了,所以要休息了──每个宗教都是这种想法,佛法并非宗教的原因就在这里,它不为你营造一个天国或香格里拉,它只告诉人们要如何拥有足够的生命能量,使其发出光芒,散播芬芳,然后永无止尽、不疲不累地走下去,这与天国思想完全不同,佛法殊胜了不起的关键就在这里。
一般人无法体会这点,故所求的不是这个,而是要求一个天国,只要让他知道死后能不能到那儿去就好。运用大脑,才会去追求「要去哪里」,而你若能欣赏的话,那就幡然不同了。你注意这两者的区别。「记忆」的人生和「欣赏」的人生迥然有别,我一直鼓励各位参加「华藏工程」的意义就在这里。华藏工程班五人一组,其作用就在于学习如何欣赏每一个人,乃至欣赏每一个处境。
同样的录音带,某人听到了某一点,他所欣赏到的这个点,也正是我必须去欣赏他的地方,透过欣赏他的过程,我把我执放下,藉由此来练习破我执。
华藏工程的进行,不讲是非、不论对错,否则就是用大脑在记忆和推理。我们必须避免用自己的思惟基础或脉络来评断别人,要能把这一点先拿开,然后不论对错,纯欣赏!人家那样讲,我若听不懂他如此陈述的理由,那就请他再说一遍。
譬如你手上这个东西,我认为很丑,但就是有人说很漂亮,「奇怪!为什么我觉得它丑,而别人说它漂亮?」那么我不妨听听看,究竟别人为何觉得漂亮,别人是如何欣赏的。这样,首先我们就可从别人那儿学会一种看法,原来别人是这样看的,我也学会了欣赏,那是一种新的视野;其次,因为他懂得如此欣赏,所以我欣赏他。这便是双赢,通通被你学到了。以这种方式,可以将自己的执着,那个认为很丑的部分放下。你学会欣赏,观念就开始转变了,生命也开始进行不可思议的改造。
从我们的《华严月刊》中可以看到,有人参加华藏工程四个月就已经改变了,关键就在这个地方。一个人能这样改变真不容易,我们往往改了几十年还改不掉某些习气或观念,而华藏工程四个月就能改造一个人,所以这是一个最佳的训练方式。你说它的功德大,还是拜忏功德大?你若硬要这样去比,那就是「众生非众生」了,对不对?
非常金刚经(四)──第二章
〈页22-页31〉
复次,须菩提,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,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这一分称作「净心行善分」,因为「心平等,无有高下」,故云「净心」。这一分是前面所谈过之理论的延伸与开展,所以它讲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「是法平等」是一切法平等的意思,也就是诸法平等。鸠摩罗什当初是在长安翻译经典的,在此之前,他于甘肃西凉国住了十八年,大概也是在那儿学中文,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,因此文字用语简略豪放。各位若是读过传统那种委婉的文字,再来读他的文章,便能够体会其文字简练利落、单刀直入式的手法。
他不讲「诸法平等」,而说「是法平等」,这有两层意义:第一,法法平等,也就是诸法平等;第二,就单一法而言,亦是平等。有很多法时,说「法法平等」,这大家容易体会,但只有单独一个法时,怎么去论平等呢?只有一个法时,平等、无有高下是什么意思?其实,这是谈心境,传统佛法谓之「不执着」,事实上它不是不执着,而是任何一法都放在同一个标准水平上,所以即使只有一法,它也是在那个标准上。换言之,当只有一个法而说「是法平等」时,此一「是法平等」乃尊重、恭敬之意。否则只有一法,怎么论平等呢?事实上就是很恭敬、很尊重它,对于每一个法我都如此恭敬尊重,率皆提升至同一个水平,而非通通压下去。
我们要丢东西到垃圾桶时,通常随随便便就倒下去了,反正终归要丢弃,所以不管它了。然而到百货公司买东西,一定让店员连着包装盒包得好好的才拿回家,很少人会舍包装盒,而直接拿里面的商品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这就是两法不平等。
我们处理事情时会有「你要的」和「垃圾」的差别,可是以一个修行者的立场而言,对这些要丢掉的垃圾,还是一样要具有恭敬、尊重的心境。当你产生「这个是垃圾,不要紧」的心境时,就产生很大的「高下心」。站在修行的立场,有这种「高下心」,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障碍,所以即使要丢掉,这个最后的剎那,我们也要很恭敬。
这一点中国人在哪里表现得最好?就是在「送出山」(出殡)时,绝对没有人会随便捆捆丢出去就算了。最后还要做个「梁皇宝忏」才把他送出去,而且坟墓要做得很漂亮,这就是恭敬尊重。为什么一般人会在这地方恭敬尊重,对于其它事情却不能同等以待?那便是「是法不平等」。
你对单一法能够恭敬、尊重,这叫作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当你每件事情、单一的一件事情,都能做到这一点,是名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问题是每一个单一的法,你能否真正做到恭敬尊重?一般人是做不到的。各位,佛法绝对生活化,就从日常生活中做起,假如生活中做不到这些,更别提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那么遥远的事了。
其实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活中非常踏实的东西,并不是很遥远,问题是我们在诠释时扭曲了它的真实意,把它变成一种知识。日常生活中,你对任何的境界「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」,那就对了,真正的关键在这里。接着看下一句经文。
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「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」亦可解释为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或是「无我见、无人见、无众生见、无寿者见」,…
《非常金刚经 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